這個人活了140歲,還能預知自己孫子的成就

在《舊唐書》中盛讚孫思邈,"然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可謂古之聰明博達不死者也。"當年,魏徵等人受詔,編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次拜訪孫思邈,聽其娓娓而談那些陳年舊事,有如目睹。

孫思邈不僅詳知過去,還能預知未來。某日,東臺侍郎孫處約帶著他的五個兒子前去拜訪,求為他們卜算前程,孫思邈說:"俊當先貴,佑當晚達,佺最名重,禍在執兵。"後來之事,一一應驗,孫佺率領大軍遠征突厥,兵敗被擒,慘死於異邦。太子詹事盧齊卿孩童時,也曾向孫思邈詢問日後禍福,孫思邈說道:"你五十年後會當上地方高級官員,而我的孫子則將是你的下屬,希望你看在我的薄面,能有所照顧。"多年之後,盧齊卿當了徐州刺史,孫思邈的孫子孫溥果然當了徐州所轄的蕭縣縣丞。《舊唐書》述及此等事情,感嘆"凡諸異跡,多此類也"。

這個人活了140歲,還能預知自己孫子的成就

憑著精湛的醫術,孫思邈救人無數。然而,再高明的醫術,也難以治癒全天下的疾病。在他內心深處,藏著一個刻骨銘心的遺憾。

中國文學史上,有著聲名遠播的"初唐四傑"——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其中,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為經典。可惜,天妒英才,盧照鄰因文字而入獄,不幸染上風疾。出獄之後,病情日趨嚴重,雙腳萎縮,一隻手也殘廢了。

盧照鄰素來敬重孫思邈,視其為自己師長。《舊唐書孫思邈傳》記載:孫思邈曾經伴隨唐高宗前往九成宮避暑,盧照鄰為其看守莊園別墅。庭院之中有一株得病憔悴的梨樹,觸發了詩人的身世感慨,為之作賦。序言之中寫道:"邈(孫思邈)道合古今,學殫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則洛下閎、安期先生之儔也。"字裡行間,滿是對於孫思邈的推崇。

盧照鄰曾向孫思邈請教醫病之道,孫思邈沉吟片刻,緩緩說出一番見解:"吾聞善言天者,必質之於人;善言人者,亦本之於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蜺,此天地之常數也。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

這個人活了140歲,還能預知自己孫子的成就

千金方開篇 大醫精誠

道教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既然大自然並非總是風和日麗,亦有雷暴霜寒,那麼人體的疾病也就在所難免。孫思邈安慰盧照鄰,保持隨遇而安的心態,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或許有望痊癒。

其實,孫思邈早已預知天意,盧照鄰難逃此劫,勉強以良言解惑罷了。

永淳元年(682年),孫思邈集晚期近三十年之經驗,又撰寫了一部《千金翼方》,以補早年《千金要方》之不足。筆墨尚留餘香,斯人已是與世長辭。

《舊唐書》記載了孫思邈死後的奇事:"經月餘,顏貌不改。舉屍就木,猶若空衣,時人異之。"孫思邈的離世,使得盧照鄰失去了最後的一絲希望。就在這年,他灑脫地與親友道別,自投穎水而死,也算解脫了病痛。

世上,先是少了一位良醫,隨後又損了一名才子。可憫,可嘆!凡有濟世之功,必得百姓傳誦。歷代相傳,孫思邈死後化為道教神仙,依舊顯靈治病,解除世人病患。因此,宋徽宗敕封孫思邈為"妙應真人",明清時期又被尊稱為"藥王"。

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懷有身孕,已有十多個月,卻不能分娩,臥床不起,奄奄一息。宮中太醫百般設法,卻總無效果。大臣徐茂功推薦孫思邈,唐太宗連夜派出使臣,急馳華原,將其請入宮內。由於皇后身份尊貴,外人不得輕易接近,於是採用"懸絲診脈"之法,取條紅線,一頭系在皇后手腕,一頭從簾中牽出,捏在孫思邈的指尖。診斷之後,孫思邈吩咐宮中采女將皇后左手扶出簾外,一根銀針刺入穴位,皇后疼痛,渾身不由地一顫。不久,只聽嬰兒呱呱啼哭之聲傳來,皇后順利分娩,唐太宗喜不自禁。後來,這套絕技引起明代才子吳承恩的興趣,提筆將其寫入《西遊記》之中,患者成了朱紫國國王,醫者則成了孫悟空,從此懸絲診脈家喻戶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