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國出現千億市值的影視股,誰最可能

《唐人街探案3》要等到2020年春節才會與觀眾見面。去年在春節檔憑藉《唐探2》大放異彩的萬達影視,今年春節檔並沒有為觀眾帶來大片。

  觀眾和市場惦記著《唐探3》,一不小心就讓不法分子鑽了空子。2018年年底,萬達影視集團總裁曾茂軍和陳思誠導演都從不同渠道接到《唐探3》是否正在融資的詢問。經查才發現有人冒用萬達的名義對外非法融資詐騙。對此,萬達已經對外發了數次聲明。

在與新浪娛樂的獨家對話中,曾茂軍明確回應:《唐人街探案》不需要對外融資,萬達本身也有足夠的現金流來支撐現在所有的電影內容開發。

曾茂軍表示,資產整合方案中做出的四年共計約40億利潤承諾雖然是個挑戰,但並不意味著無法完成。2018年萬達影視已經交出了一份成績單,大成本的《唐探2》和小成本的《快把我哥帶走》等作品都獲得了良好的利潤回報。此外,萬達影視的利潤來源除了票房,還有多個板塊共同發力,未來會採取電影電視雙輪驅動,大中小成本的項目組合投資分散風險。

《唐人街探案》系列目前也在進行全宇宙開發,電影一定會有4、5、6部;網劇已經開拍一個月;動漫、遊戲、實景樂園也會陸續上馬。在萬達的規劃中,未來“唐探”系列會用以老帶新的方式。陳思誠依然是靈魂,但會培養新導演、新編劇,不斷為這一系列注入新血液。

去年底電影局發文,要求2020年銀幕總數超過8萬塊。作為資深院線人士,曾茂軍認為銀幕數的增長深受商業地產發展影響。他分析目前500多家影院開發公司的行業格局不科學,未來行業門檻會越來越高。

新浪娛樂:前段時間《唐探3》出現了融資詐騙的問題,萬達其它幾部電影也都遭遇了這樣的情況,目前萬達對此事有怎樣的態度和處理方法?

 曾茂軍:我們是非常痛恨這種行為的。我們第一時間就在官網連續發佈了幾次聲明,不希望消費者受到傷害,這是我們的核心目的。當然扼殺這種詐騙的行為,靠一個企業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們的態度很明確,一經發現,就一定會第一時間舉報、投訴、並發表聲明,防止消費者上當受騙。萬達其它IP確實也面臨這個情況,因為最近兩年我們投資的電影成功率比行業的平均水平高很多,包括很多爆款電影。此外,萬達有更多的觸角去了解這個行業。我們有自己的電影院線,有大數據的分析,所以會有很多人打著萬達的名義對外界融資。

  現在我們跟合作伙伴的合同裡已經增加了很多內容。所有跟我們合作的電影,如果對外融資需要提前告知。首先是從合約的角度規避這種風險,另外我們現在選擇合作伙伴也是比較慎重的,原則上必須是行業頭部公司,或者是口碑比較好的公司。可以明確的是,《唐人街探案》不需要對外融資。萬達也有足夠的現金流來支撐現在所有電影內容的開發。因此關於萬達向全社會融資的這個傳言,本質上就是不可信的。無論是《唐探》還是其他電影,我們都不可能對外大張旗鼓融資,更不可能公開向社會融資。即使有合作伙伴想加入投資某些電影,基本上也是在業內小範圍去選擇。

 新浪娛樂:在萬達和陳思誠導演的規劃中,唐探系列大概會做多少部?

曾茂軍:我們正在拍《唐探3》,第4、5、6部肯定也會規劃,但是未來可能會有一些創新。其實萬達在做每一部新作的時候都會當做第一部去做。我們希望每一部作品都有比較好的口碑,這也是取得優異票房的前提。只有每一集都成功了,這個IP才有可能往下延續。

  在電影以外,《唐人街探案》的網劇也正在泰國拍攝。目前,已經開機接近一段時間,整個項目會持續差不多四五個月的時間。針對《唐人街探案》IP,我們不是按照普通的網劇來做,所有的製作班底全是電影的班底,製作的費用也是按照電影費用的標準。儘量是按照美劇的做法:12集,每3集一個故事。電影版《唐人街探案》的演員和主創團隊也會參與。比如說編劇、陳思誠導演都會全程跟蹤,以他的思路為主進行創作。

其實,這就是按照萬達“菁英+”的思路,希望通過陳思誠導演來培養一些青年導演。這些導演裡面做得比較好的,未來就有可能成為《唐人街探案》電影系列未來的導演之一。

  我們也正在規劃《唐人街探案》的動漫,並且找了日本頂級的團隊一起開發,目前在寫劇本創作的過程中。《唐人街探案3》的電影將於2020年春節期間上映。2019年的暑期會推出《唐人街探案》的網劇。動漫也將計劃於2020年的暑期或者賀歲亮相。

 新浪娛樂:萬達啟動了編劇培養計劃,在整個發展規劃中除了新導演培養,編劇的培育是不是更重要一些?

 曾茂軍:對,因為編劇是現在電影的核心。中國電影的發展已經過了靠大特效、靠去三四線的城市建電影院就可能拿高票房的階段。現在主要靠內容才可能驅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因此編劇的角色至關重要。這兩年啟動的萬達“菁英+”戰略的核心就是編劇計劃。

  在第二期的編劇計劃裡面,就邀請到了近期電影創作中非常有名的幾個編劇作為我們的導師,比如《我不是藥神》的編劇韓家女、《無名之輩》的編劇+導演饒曉志、《尋龍訣》的編劇張家魯老師。他們也希望跟我們一起為這個行業培養人。我們培養人是給行業用的,所有的人都是免費的。希望未來有一些比較成熟的系列電影時,我們的編劇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我們每一集都是希望以老帶新。因為如果沒有新的編劇加入,創作思路可能會有一定的限制,也會產生思維定式,所以我們每一集裡都會有一兩個上一集的編劇,然後再會引入一些新鮮的血液,這樣才可能保證每一集出來都有很多新鮮的內容。

新浪娛樂:去年底電影局發文,要求2020年銀幕總數超過8萬塊,您覺得影院數和銀幕數的天花板在哪?因為目前的情況已經有點供大於求,人口紅利消失殆盡。

曾茂軍:當然會有天花板,但是現在影院數還沒有達到天花板。現在更需要的是快速生產出來更多的好內容,否則就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電影院對優質內容的需求。雖然這幾年電影大盤在走高,但影院的單銀幕產出卻是在持續下滑。這個現象的核心原因就是每年票房大盤的增長幅度低於銀幕數的增長。

  當銀幕數增長到7、8萬塊以後,速度就會比較慢下來。電影院這個業態非常特殊,它的發展依附於購物中心。如果事先沒有規劃電影院,後期再改造的成本很高。所以我認為,到底多少塊銀幕,其實是由市場決定的,這其中的前提是由購物中心決定的。所以如果中國的商業地產未來幾年持續高速發展,那銀幕數也必然也會持續增長。

新浪娛樂:今年萬達電影還是提出了新開80家影院的任務,您覺得這是合理的嗎?

曾茂軍:我們是前幾年就規劃好了,今年開的影城其實在兩年前就簽約了。萬達影城的數量這幾年都保持在80到100家的增速,因為每年萬達廣場開業的速度是在40到50家之間,而電影院現在基本上是萬達廣場店和非萬達廣場的店各佔50%,所以每年我們只需要對外拓展40到50家影城,就可以滿足每年開業80到100家的需求。

 新浪娛樂:萬達的輕資產路線會影響未來萬達影城的擴張速度嗎?

曾茂軍:沒有,不會影響。因為萬達的商業地產發展規模是提前幾年就確定的,比如說今年明年開的購物中心,三年前就把合約簽了。購物中心一般的建設週期是三年,萬達的執行力比較強,基本上24個月左右就一定會建成。所以現在要看的是三年以後。我們萬達做輕資產是其中一個策略,我們重資產是沒有丟的,我們現在叫輕重並舉,根據每個城市的發展和每個項目的情況不一樣,如果有很多業主,如果有很成熟的商業,那萬達可能直接就合作了。

 新浪娛樂:現在也有數據顯示做電影院不賺錢了,人工成本非常高,最近也聽說萬達院線在縮減編制。

曾茂軍:電影院是一個連鎖行業,連鎖行業首先有規模優勢,當你有了一定規模以後,才具備更強的科技手段。萬達是全國第一個建立NOC中心的院線,我們通過一個非常大的中央控制平臺,可以控制到全國電影院的幾萬臺設備和每個電影院的放映。我們現在實行無人放映,遠程排完片,到點自動播放,密鑰自動生效。

  我們總部有一個龐大的團隊,但是必須要到一定規模才做得了,規模不到的時候,你在影城派幾個人,比你在總部建個團隊更省錢。達到一定規模以後,比如我們現在600家店,那總部需要80人的技術團隊,我才可能把這個系統建立起來,我全國需要有300、400個團隊,才能解決落地的問題。所以我們去年開始做了這個放映技術的整合和升級,取消了在影城端的放映,我們現在只需要每個城市有一個人去現場解決通過遠程解決不了的問題,所以去年一年省了1000多人。但是我們省人不是裁員,萬達每年還能開80到100個新店,那我們在開新店的時候,就讓老店裡的人分流過去了。

  一個企業規模達到一定階段後就變成一個平臺。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兩年萬達影城的非票房收入迅速增長的核心原因。我們通過規模的整合,依靠科技手段,實現所有的成本都會低於行業水準,因此也減少了一些無效崗位。

  我們的幾個合作伙伴,像博納、耀萊,未來都會逐漸使用這個系統。我們幫別人省錢,也通過自己的科技手段和服務能力掙錢,所以這個行業最終一定會變成幾家相對比較大的公司,才可能承擔得起管理的成本。目前全國共計48條院線,但是實際上有500多家電影院的開發公司,這個現象是不成立的。任何一家公司如果只有幾十家電影院,單體電影院的盈利會越來越難,只有靠數量規模和系統能力,所以最終行業門檻會越來越高。

新浪娛樂:您怎麼看待去年很多傳統的影院比如星美、今典經營不好閉店,一些非傳統的公司比如紅星美凱龍、蘇寧開始進軍院線行業?

曾茂軍:這個很正常,電影院的經營實際是一份技術要求很高的工作,不是每個電影院都賺錢。傳統的地產公司如何轉型?文化對它們來講就是一個方向。

  我們在追求規模的前提就是要實現盈利。倘若連現金流都是負的,開的店面數量越多,對公司來講經營的壓力就會越大。資本市場如今越來越理性,大家都會看每個企業的盈利能力,不是純粹靠規模。靠規模講故事這個階段已經過去了。電影院還是一個相對重資產的行業,每投一家電影院,稍微高端一點的影城都得兩三千萬人民幣。萬達怎麼能夠持續有現金流去具備這個投資的能力?十年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電影這個行業在高速發展,每年30%的增速。最近兩年,電影行業的增幅已經下來了,這個時候如果再大規模進入電影行業的話,其實你很多系統能力都沒有了,會面臨很大的資金方面的壓力。

 新浪娛樂:萬達現在還是保持這麼高的增速,在資金方面會有問題嗎?

曾茂軍:沒有任何問題,我們每年的現金流都是掙了好多個億。我們要回頭看,十年前萬達做電影院的時候,每年只開幾家,因為我們的現金流和能力是有限的。經過了十年的積累,萬達首先是有了能力。我們團隊現在2萬多人,每年開80個新店的時候,只需要選最好的10%的店,把他們的副店長提成店長就可以了,所以萬達擁有足夠的人員儲備;第二,萬達這麼多年通過不斷管理提升,總結出來一套方法論,變成了一個系統工具,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在管控,所以萬達是完成了標準化到系統化的過度。

  我們去年還開發了 “競爭地圖”。藉此我們能夠了解每一家影城跟它周邊三公里競爭對手的態勢。所以你看到萬達今年開80家店和另外一個公司開80家店,是不可同日而語。

  此外,萬達也是全球唯一一家在全球超過20個國家有電影院的企業。我們每個月都會舉辦一個全球的電話會議,所以我們可以學到全世界最先進的影院管理的經驗,互相借鑑。系統都是打通的,我們的所有設備、賣品都是全球採購,擁有了全球的議價權。這也是為什麼萬達要做整個影視集團整合的非常核心的原因。

 新浪娛樂:根據去年11月底萬達電影的關於資產重組的公告,如果要把萬達影視注入萬達電影的話,要做出四年差不多共計40億的純利潤的承諾,這個數字難實現嗎?

曾茂軍:並不是說有挑戰,我們就無法完成。2018年我們就給了大家一個答案嘛。大家對萬達的內容產業構成其實不是很瞭解,我們不是一個公司,我們是注入萬達影視下面不同的板塊,其實是有好幾項業務構成的,我們也有詳詳細細的規劃,每個公司在每個階段應該如何去發展。

  萬達不是一個新的公司,我們的規劃一定是有非常詳細的數據,比如詳細的項目片單,哪些是屬於我們主控的,哪些是屬於聯合出品的,哪些是電影盈利,哪些是電視劇的盈利,哪些是屬於衍生商品的收入,哪些是遊戲收入,都是有非常完整的規劃。

 新浪娛樂:萬達在主控和參投的項目上,有怎樣的比例規劃?

 曾茂軍:我們每年大概都有12到15部的電影項目,基本上主控和聯合出品的項目每年可能4到6部。實際更多,也有可能達到6到7部。那剩下的可能是參投,但是參投是有幾個比較好的合作伙伴,我們會去找一些能夠長期合作的公司。這個參投不是說一般的投資,我們很多時候在前期創作階段開始就跟大家共同探討。在電影上映前,我們也會從營銷的角度來做。我們幾乎不做純粹參投的,我們都是聯合出品+聯合宣發,在發行這邊介入。

 新浪娛樂:去年萬達既有《快把我哥帶走》這樣小成本的爆款,也有《唐探2》這樣的大投資大片,未來為了實現業績承諾,在大投資和小成本的項目上會怎麼做選擇?

 曾茂軍:《快把我哥帶走》收益非常高是因為成本很低。商業大片當然也有優勢,例如它可能票房高。但是像春節檔的很多電影,可能票房要達到15億,甚至30億才能回本,風險會比較大。所以,大成本電影和小成本電影投資策略是不一樣的。可能越小的電影,公司越主控,而大成本電影首先是控制風險。越大的電影,越需要平臺方大家共同參與,才有可能把票房做得更大。當然大電影雖然風險大,投入大,但是它肯定是IP足夠大,延展性會比較強,將來做其它衍生商品的概率會更大。小成本電影主創肯定不是一線的,後期營銷難度會非常大。

  所以我們現在的理念就是,主控和聯合出品要兩條腿走路。從內容來講,我們的電影和電視必須是雙輪驅動,哪條腿都不能缺。從投資的角度來講,我們分成大成本、中成本、小成本三個等級的電影,必須得符合一定的比例。每年我們都是要靠10到12部以上的電影,10到12部各種各樣的電視+網劇,才能讓整個投資組合有個比較好的比例,才有可能分散風險,才能對投資者負責任。 新浪娛樂訊 2018年12月20日 20:12(宸宣/文)

通過一年前新浪娛樂對曾茂軍的專訪上,可以看到萬達對陳思成的唐探宇宙寄予厚望。從唐探宇宙的推進上來看,電影春節如期上映現在預熱情況也不錯,網劇為了配合電影的上映也會在12月底在各大視頻平臺推出,而動漫原計劃的暑期或元旦上映遠遠落後了,至於唐探遊戲和實景樂園方面的推進情況還不清楚。整體上看,唐探宇宙的推進還是不錯的,成敗關鍵在於《唐探3》電影的反響,現在看來比較樂觀,個人覺著大概率會是春節檔冠軍。如果電影能實現口碑和票房上雙豐收的話,則唐探宇宙就成功了一半。陳思成作為唐探宇宙的靈魂,雖然以後不在執導了,不過依舊會作為編劇和監製參與,而且會培養出幾位新導演。現在來看唐探宇宙的前景是比較樂觀的。

影視行業最重要的是人才,而人才之下最核心的就是編劇導演演員,而我個人覺著編劇和導演甚至比演員還要重要。其實深入瞭解下,萬達電影在編劇和導演方面的儲備還是不錯的,不能因為今年上半年票房的失利而否定,影視行業就是這樣,本來波動就比較大。

未來我國出現千億市值的影視股,誰最可能

未來我國出現千億市值的影視股,誰最可能

萬達電影在電影製作方面雖然比不上光線傳媒,華誼兄弟這些老牌製作公司,甚至比押注爆款比較成功的北京文化可能也有差距,不過總體上來說萬達這塊潛力還是比較大的。因為有萬達院線的優勢,在參投優質爆款電影方面更有優勢。

內容製作方面,除了電影還有新媒誠品的電視劇製作,我瞭解了下,新媒在電視劇製作方面還是比較不錯的。

未來我國出現千億市值的影視股,誰最可能

未來我國出現千億市值的影視股,誰最可能

如果不深入瞭解的話,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萬達影視帶來的100多億的商譽,被這天雷嚇的避而遠之,其實深入瞭解下他收購的這些資產,並沒有大部分人所認為的那麼不堪一文不值。並不能因為截止到3季報其業績不怎麼樣而片面的下結論,而應該深入的瞭解表象下的本質。新媒誠品18年1-7月還是虧損的,不過整年還是賺了1.56億,說明他的利潤大部分都在後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這個可能和電視劇的製作發行週期有關。然後我就又去了解了下新梅成品在播和待播的電視劇。

未來我國出現千億市值的影視股,誰最可能

很多比較不錯的熱播或待播電視劇貢獻業績肯定要到19年四季度甚至明年了。深入研究後發現,新梅成品真的沒有想象的不堪,甚至在電視劇製作領域佔有不錯的地位,未來每年貢獻兩三個億的利潤還是有比較大的可能的。

最後再說下互聯互動。

未來我國出現千億市值的影視股,誰最可能

截止到現在今年互聯互動業績好像也並不理想,因為我對遊戲這塊並不感冒,對遊戲行業和其他公司也沒什麼研究,這塊不做評論。只從過去三年的銷售和利潤來看,如果他過去業績是真的話,那未來每年兩三個億的利潤應該沒什麼問題吧。

以上就是花107億(現在也就值40多億)收購的萬達影視的主要資產了:電影,電視劇和遊戲。雖然今年大概率完不成對賭業績肯定要商譽減值了,不過深入研究後發現這些資產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總體上來說也不是一塌糊塗,電影這塊在導演編劇IP等方面的儲備總有一天會顯現出來。今年完不成業績對賭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明年後年還真說不好。看了有關曾茂軍的訪問,去年他對電影和電視劇製作這塊的信心可是大的很,那意思就是業績對賭完成沒啥難度,不然怎麼會說100多億收購是大股東讓利給小股東的福利呢。其實站在當時的環境下,他這樣說好像也沒什麼問題,因為當時的情況是這些資產確實不錯,無論從收入還是利潤上,無奈影視行業的不確定性太多,尤其是政策的不確定性,才造成現在的局面。

今天不想多聊萬達的院線資產了,600多家國內最優質的電影院,每年10幾個億的利潤,作為國內電影院的龍頭,過去好的時候一年也賺過15個多億的利潤。哪怕是在行業越來越艱難最不景氣的的時候他一年有能賺10個億吧。這麼說吧,好的科技含量高點的電影院一家投資成本就要3千萬左右,萬達現在的電影院估值200億應該不貴吧,再極端點估值160億,還能在低吧,我想不到。而萬達影院現在依舊保持著每年七八十家的擴張,等到行業景氣了,優質電影多了,票房起來了,到時候光院線這塊一年賺個小20億也不要太吃驚太意外。

如果說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我國能出現千億市值的影視股的話,你覺著誰的可能性更大呢,萬達電影,光線傳媒,中國電影還是其他誰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