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話的“約定俗成”

北京話的“約定俗成”

當代我們使用的北京話,根源於元大都話。元大都話,則源於唐代的幽州話。在一些古籍中,尚可找到和當今北京話一模一樣的詞語。今天我們說“給自行車膏(讀四聲)點兒油”,這“膏油”最早見於唐代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中,韓愈說的是要給車“膏油”。

在語言學的劃分中,北京話夾在狹義的(從大致地理位置劃分)北方話次方言區。北京話,即北京城區的話。嚴格地說,北京郊區縣的話和北京話是存在很大差異的。而北京話(現今的北京話),從清末成型(吸取、融合了很多滿語、蒙語)以來,大概分為:旗人話(皇城話)、東城話、西城話和南城話。區別主要在於滿語和蒙語的含量、歇後語的“層次”、語速和敬語使用的不同。拿語速舉例,慈禧太后對北京話曾有過經典的指導“北京話得一個字兒一個字兒往外蹦”;而南城話不但飛快,而且吃字吞音極多。用敬語時,東城人對第三人稱“他/她”會使用“怹”,西城人會用“他們”。

隨著清兵入關,北京話在原有的(明代的北京話)基礎上融合了大量的蒙語、滿語、幽燕語。現今日常用的“巴不得”、“牙磣”、“央告”、“外道”、“隨喜”、“數落”、“下巴”、“末了兒”、“發福”、“賣撇卸”、“打發”、“胳肢窩”、“敞開兒”,就都是源於滿語或幽燕語的。

這幾年特別是在語言方面被“約定俗成”錯的東西過多,我看並不能叫“約定俗成”,而是三人成虎、以訛傳訛。在文化方面不能隨大流,一定要較較真兒。比如,有人常說“砸窯兒”。好像“特北京”、“特老話兒”。您送我一好東西,這我可得砸窯兒!在這裡,“砸窯兒”的意思被說成是“儲藏、儲蓄”。簡直是貽笑大方!“砸窯兒”並非北京話,而是江湖春點(亦作唇點,指江湖隱語),“砸場子,對別人生意進行暴力破壞”的意思,它的反義詞是“安窯兒”。所以當別人送您東西,你說“這我可得砸窯兒!”,就是在說“這我可得去把場子砸了!”這是相當可笑的。這些春點,過去走各個江湖行當的老合們都會使用, 和北京話根本沒有關係。

而被“約定俗成”的錯,使用得最多的要算是“壓軸”。戲曲中,京劇分“開鑼(帽兒戲)”、“早軸”、“中軸”、“壓軸(亦稱‘倒二兒’、‘末二兒’、‘壓臺’)”、最後一場稱“大軸”。倒數第二,壓著大軸,故稱“壓軸”。您看滿世界“年底壓軸大戲”,準是“最後一場”的意思。語言就是這樣,如果說得過多、用得過多,便會被“約定俗成”了……有人說“約定俗成”合理,我看不然。在文化上不較較真兒,會讓一些事情倒退、流失,不只是字面兒上那麼簡單。

當人們缺乏常識,便會出現“壓軸大戲”的情況。在語言上,以訛傳訛的越多,語言的純粹性和文化性便會降低。絕對不是像有些人說的,“約定俗成”能讓“語言自由、自然的發展”。語言、特別是方言的美感,是幾百、上千年積澱下來的,應該好好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