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名聲好一點的太監?

浮生若夢


說到太監,在大眾的印象裡,他們都是陰陽怪氣、性格惡毒,在歷史的發展中,諸如魏忠賢這樣權勢滔天的太監禍亂朝政,嚴重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害得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不過,我們當然不能因為個體而去評判整個集體,並非是所有太監都聲名狼藉,那麼,歷史上有沒有名聲好一點的太監呢?

實際上,許多在歷史上做出貢獻的人物,都有著太監的身份。比如有著“紙神”之稱,被《時代》週刊評為“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之一的蔡倫。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人會下意識覺得,他發明了造紙術,不過準確的說,他是造紙術的改良者。

蔡倫雖然是宦官,但是是十八歲後才入宮,所以他留下了後人,據他的後人敘述,他本是桂陽郡大湊山下的一個鐵匠家的孩子,從小便同那個時代的其他孩童一樣,學習《論語》、《周禮》等儒家經典。在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他被推薦入宮,成為了太監。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倫有才學,盡心敦慎,數犯嚴顏,匡弼得失。”蔡倫和從小入宮的太監不同,他讀過書,很有才學,加上性格敦厚謹慎,很得喜愛。他並非只會阿諛奉承之輩,在宮中任職期間,他多次因為陳述事情的是非和道理而惹得皇帝生氣。

除了侍奉皇帝,蔡倫畢竟是鐵匠鋪里長大的,他精於技藝,曾經“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當然,最著名的還是他對造紙技術的改良了。在蔡倫之前,人們編寫書籍大多是用竹簡,有些富有的人可以使用布匹寫字,當時,寫字用的布匹就叫做“紙”。

蔡倫有感於這一現狀,便另闢蹊徑,“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漢和帝看了蔡倫的紙,很高興地誇獎了蔡倫,並將用他的方法制造的紙張推廣,人們爭相使用,稱之為“蔡侯紙”。自此,蔡倫成為了對歷史產生巨大貢獻的著名太監。

東漢末年,還有一位名聲較好的太監,而且他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孫子曹操,他就是曹騰。曹騰收養子曹嵩,曹嵩又生下曹操,所以曹騰是曹操名義上的爺爺。還是《後漢書》中記載道:“鄧太后以騰年少謹厚,使侍皇太子書。”

年紀輕輕的曹騰因為謹慎忠厚,於是被太后選擇陪伴太子讀書,太子也十分喜愛這個年紀相仿的玩伴,《三國志》中說:“太子特親愛騰,飲食賞賜與眾有異。”後來太子繼位,是為漢順帝,而曹騰也備受重用,擔任要職。

蜀郡的太守派遣手下小吏進京,想要賄賂曹騰,可他的書信卻被益州刺史種暠中途截獲。種暠便以書信為證據,向皇帝彈劾曹騰,指責他貪汙受賄。可是皇帝認為,書信是蜀郡太守單方面送來的,和曹騰無關,於是不予追究。後來,曹騰不但不計較種暠的彈劾,還常常向皇帝稱讚他是個有能力的官吏。這一行為得到了當時人們的讚美。

後來,曹騰的曾孫曹丕稱帝,建立魏朝,並追尊曹騰為高皇帝。范曄在《後漢書》中評價他:“奉事四帝,未嘗有過……跡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從,上下屏氣。”西晉史學家司馬彪也稱讚他:“好進達賢能,終無所毀傷。”

李白是享譽中外的著名詩人,他藐視權貴、放蕩不羈。而其“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的典故也是家喻戶曉,這些舉動被視作是對權威的一種不屑,人們說到時,常常覺得“力士脫靴”中的主角高力士非常滑稽,卻忽略了他的貢獻和賢明。

這位常常因為讚美李白而被反襯成諂諛之臣的太監,其實有著“千古賢宦第一人”的美譽,他出身於武將世家,祖上甚至是皇室貴胄。後來,高力士的家族受戰亂影響而南遷,成為嶺南豪族,他幼年入宮,從小就聰慧過人,於是受到武則天的賞識。

唐玄宗繼位,高力士也深得喜愛,他被授予特權,能夠自行決定朝廷小事。天寶初年,高力士被封“冠軍大將軍”,獲爵渤海郡公。後來,又晉升驃騎大將軍。唐玄宗特別寵信的宦官有高力士、袁思藝二人,他們地位相當,不過人們都喜歡恭敬謹慎的高力士,而厭惡驕傲自大的袁思藝。

後來安史之亂,袁思藝不假思索便叛投安祿山,而高力士則對唐玄宗不離不棄,隨著他逃到了成都。後來,李隆基被尊為太上皇,高力士護駕有功,加官進爵。卻因被陷害而流放到位於今天重慶的黔中道。

後來,高力士被大赦,回首都的途中,才聽說李隆基已經去世了,他“北望號慟,嘔血而卒。”一如明代思想家李贄所說:“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文蹤旅跡


有很多啊。歷史上有非常多的好太監,甚至可以說他們都是英雄豪傑。由於人數太多,我只說其中幾位,其餘的看誰有興趣補充。

太監,其實應該叫宦官。東漢之前的太監,也並非都是閹人。如果僅僅說那位七下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那也罷了。事實上,歷史上的太監有很多英雄……只是不知他們還稱不稱得上“好漢”了。

比如北宋時的一些太監。

秦翰,這是一位將軍,抵禦契丹,討伐趙保忠,掃平叛亂,協調平叛,屢立戰功。秦翰有勇有謀,四十九次受傷,在捍衛邊境中屢立大功,但不居功、不攬權、不謀私利,是宋代宦官中在軍事方面最傑出的人才,即使與一般的將帥相比,他亦是相當出色的。

李神福,【從徵太原,攻城之際,往來梯衝間宣傳詔命】,衝鋒陷陣是把好手。但他原本“顯德初為御廚都監”,想到《亮劍》裡炊事員舉菜刀上戰場沒?

劉承規,歷事三朝的老太監,文武全才。論文的,掌管內藏三十年,對度量衡很有研究,為宋朝的權衡改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太宗實錄》及《冊府元龜》等史籍的編修,就有劉承規的一份心血。另外還曾參與封查府庫,平定土民動亂,防備契丹等事件。

藍繼宗,雖然沒能“繼宗”而當了太監,曾隨宋太宗出征北漢,負責在軍中傳旨,還曾出巡秦州,為知州溫仲舒辯誣,支持溫仲舒驅逐渭南的番族,把渭南從邊地變成了內地。

這樣的出色人物遠不止幾位,像李張崇貴、衛紹欽、鄧守恩、孫長卿、李公輔、韓德華,全部都稱得起是當世英豪,大大的好人。


純鈞LHGR


有,比如明朝時期,就有很多名聲很好,值得後世敬仰的太監。

1、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國威;

鄭和就不用多說了,想必大家都知道。1405到1433年,鄭和前後七次下西洋,船隊足跡踏遍東南亞、南亞、非洲的眾多地方,讓中華文明得以遠播海外……



2、張敏—為保護年幼的明孝宗而死;

張敏雖然在歷史上留下的事蹟不多,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作為,但他的人性光環,卻讓後人永遠記住了他的名字。

當初,萬貴妃要張敏毒害尚未出生的明孝宗。結果,張敏卻於心不忍,違背了萬貴妃的命令,最終讓明孝宗得以保全。而自己最後卻因憂懼而吞金自殺。

3、馮保—支持變法,中興大明;



馮保也可以說是明朝名臣時代的一顆閃爍的星星,張居正改革的成功,也離不開他的支持與付出。

他頗具文化修養,有較高的政治素養。掌權後,馮保先是在萬曆初年主持熱審,讓許多冤獄得以平反昭雪。此外,馮保作為張居正在皇宮內最堅實的支持者,一直在後方支持張居正改革的推進,讓“一條鞭”法得以推行。因此,萬曆中興離不開他的貢獻。

4、陳炬—心繫天下,經世濟民;



陳炬是萬曆年間的司禮監秉筆太監,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剛正不阿。

陳炬在秉筆太監任上,不僅秉公執法,而且時常進諫,及時匡正神宗的失德之舉。此外,陳炬為人處世寬仁有度量。因此,許多獲罪而被刑部或是鎮撫司監獄所關押的內臣、外臣,哪怕是犯了重罪的,陳炬都曲意保存,讓他們得以免受迫害。

5、王承恩—忠貞不屈,與崇禎一同殉國。

王承恩多年來侍奉崇禎,忠心耿耿。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城。在明王朝的最後時刻,崇禎皇帝並沒有出逃,而是在王承恩陪伴下,登上煤山(景山),吊死于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樹上。



而在陪伴崇禎走完最後時刻後,王承恩也隨之吊死於一旁的海棠樹上。因此,他的忠貞不屈也贏得了後人的敬仰!




這些歷史要讀


據我所知有很多好太監!今天就給大家講一個名聲很好而且廣為人知的一個人,此人叫高力士,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此人吧,但是他的本名原來不是叫高力士,高力士本名叫馮元一,祖籍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幼年進入宮中,由大太監高延福收為養子,就改名為高力士了,後來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唐玄宗當皇帝期間,他的地位權利達到頂點。由於曾經幫助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所以深得玄宗寵信,升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 他為人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寶應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駕崩,吐血而死。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於泰陵。 我認為他是歷史上最好的太監!皇帝對他十分放心!甚至讓他管理禁軍!直接保護皇帝安全!






波瀾不驚的世界


說起名聲好的太監,很多人都會想到發明造紙術的蔡倫,太史公司馬遷、鄭和等。

雖然他們名聲確實很好,但都是在別的領域取得了成就,然後才被我們瞻仰千年之久。那到底有沒有一種宦官,一直做著太監的本職工作,但名聲也非常好的呢?

一、千古第一賢宦--高力士

高力士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寵臣,曾幫助唐玄宗平定韋氏、太平公主之亂!

早在玄宗沉迷酒色之時,高力士就多次進言,要玄宗提防安祿山擁兵自重,勸玄宗收回邊事大權,可是玄宗不聽!直到後來才悔之晚矣。

安史之亂結束後,玄宗返回長安,此時大唐早已換了新皇帝唐肅宗,玄宗的太上皇地位極其尷尬。大多數舊臣早都忙著投奔新主子了,只有高力士陪伴在玄宗左右。

上元元年,李輔國借玄宗與肅宗之間的矛盾。強行將玄宗從興慶宮搬到太極宮。玄宗騎馬至睿武門,四周出現了大量的禁軍,為首者就是李輔國!此時的唐玄宗早已嚇懵了,幾次摔下馬。

高力士扶起玄宗,對著李輔國大聲訓斥:太上皇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輔國汝舊臣怎敢無理!李輔國下馬!。

李輔國被高力士鎮住了,不自覺的就下了馬。下馬以後,他對著高力士冷笑道:高公公,事到如今,你怎麼還不懂順應時勢?說完還殺了高力士身邊的一個小太監。

高力士面不改色對著禁軍們喊道:太上皇誥曰,將士各得好生。(你們在太上皇面前拔刀,不怕死嗎?)

一言既出,在場的禁軍都被鎮住了,玄宗也因此逃過一劫。

因為得罪了李輔國,高力士被流放巫州,後來玄宗與肅宗相繼去世,代宗即位,大赦天下!高力士遇赦回京,得知玄宗去世,悲慟不止,幾度氣絕。八月八日,高力士在朗州開元寺去世。

玄宗泰陵唯一的陪葬墓就是高力士墓!

李隆基:力士當上,我寢則穩。
李贄: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二、明朝太監馮保

說到馮保,就不得不說明朝24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萬曆皇帝雖然風評不好,但在即位初期也有十年萬曆新政。

首輔張居正和內相馮保,推行“一條鞭法”,使明朝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馮保也常常做一些小事,來教導皇帝。翰林院有一雙白燕,張居正拿來給萬曆把玩,馮保知道後勸諫張居正:“皇帝年幼,不應該用這些奇怪的東西,使皇帝貪玩。”

馮保的所作所為,使得京城人民對他好評一片。

但是馮保確實也有一些弊病,貪財好貨,廣收賄賂,權壓皇帝。這也為他後來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不過他和張居正開創的十年,是明朝最富庶的十年,所以我認為他功大於過,算是一代賢宦!


璨若朗星


黃錦,嘉靖年間掌櫃司禮監和東廠,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被改編地位略低的司禮監三把手,保留了正直善良鏟奸除惡的形象。

其實真實歷史上的黃錦權利更大。因為嘉靖皇帝修道,黃錦權勢極大,雖不能算廉潔,但還算自我約束,奉公守法。



回鄉省親期間,得知家鄉父老無橋過河,便當即決定捐資建橋。黃錦委託其弟錦衣千戶黃子鎧親自督辦相關事宜,並囑咐說:“建橋所需費用須自己籌措,不得向百姓索要分毫。儘快將橋建好,以便百姓通行。”儘管該橋耗資巨大,但黃子鎧依照黃錦的囑託,採用“募役寓賑”的方法,並未加重百姓的負擔。百姓感其濟涉便民的義舉,特在橋頭為黃氏兄弟豎碑撰記,將此橋命名為“黃公廣濟橋”。



海瑞上書進諫,世宗大怒,命人將海瑞抓來,欲治罪殺頭,在場大臣無人敢上前勸言。這時,黃錦在一旁對世宗說:“海瑞諫言之前,自知難逃一死,便買來一副棺材放於家中,等待朝廷治罪。”正是黃錦的一番話,救了海瑞一命。


歷史伶俜者


在晚清,有一位宦官剛烈直諫,並招致了殺身之禍,其死後受到當時的政治家梁啟超的極力謳歌,被稱為“烈宦”,其報國之忠,令人欽佩。這個人就是宦官寇連材,死時僅有18歲。

寇連材,直隸昌平人,15歲淨身入宮,是慈禧太后梳頭房的太監,因聰明伶俐,能說會道深得慈溪喜愛,史稱其“侍西太后久,頗得力,太后深倚之”,成為了太后的心腹。然後寇被慈禧派往光緒皇帝身邊,名為伺候,“實則使之監督行止,偵探近事”。

誰知慈禧的這個小心腹良知未泯,在與光緒接觸的過程中,對光緒的悲慘遭遇產生了同情和憤恨之情。再加之《馬關條約》簽訂後中國的悲慘國運,寇立場逐漸發生了轉換,於是他“叛變”了。受一股良知和愛國力量的驅使,他決定以己之力進諫慈禧,乃至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初十,寇連材向慈禧跪奏,請慈禧多為社稷著想,寬釋放權光緒,但遭到慈禧訓斥,寇連才悻悻而歸。如果此時懸崖勒馬,寇還有生還的可能,然而寇決意“一死酬君王”。二月十六日,寇連材再次進諫慈禧,條陳十事“請止演戲,廢頤和園,還宮辦事,免修鐵路,革李鴻章職,續修戰備與日本戰”等事。清人筆記中,詳細記載了寇和慈禧的對話。慈禧懷疑寇背後有人指使,訊問“而不知祖制,內監不準言政事乎”,寇答曰“事有緩急,不拘成例,拼死而上”,遂下獄論罪,再無生還可能。第二天寇連材被押赴菜市口行刑,神色不變,從容就死。

在清朝國事衰微,民心渙散的情況下,寇連材的事蹟引爆了民族的痛處,得到了全國的矚目,時人感嘆其忠烈,在社會上對其進行了長期的宣傳紀念。公道自在人心,雖然他的見解“或中肯,或悖謬,皆無足責,君子嘉其忠直”。其短暫的一生無愧“烈宦”之名。



跪射俑


在歷史上,太監給人的總體印象是很糟糕的,基本上都是以變態的,但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在幾千年的歷史上,還是有一些“名聲”不錯的太監。比如漢朝的蔡倫,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鄭和,馮寶,以及陪著崇禎一起赴死的王承恩等。今天金鱗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不是上面那幾個人,而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宦官曹騰,他歷史上唯一一個太監皇帝。

曹操功業甚大,為何在歷史上名聲那麼差,總是被稱為曹賊?

一方面是因為他和他的兒子以魏代漢,是篡位的亂臣賊子,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出身。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曹操的出身讓人有些迷惑,先是說“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曹參,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早年為秦朝沛縣獄掾,也就是典獄長之類的,但已相當出名,跟劉邦和蕭何舉事,是建立大漢帝國的功臣。不過,接下來的一段讓人有點迷糊,“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sì),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什麼來歷呢?史書上語焉不詳,有野史《曹瞞傳》說曹嵩出自夏侯氏,也就是西漢開國功臣夏侯嬰之後,這有可能,因為曹操和夏侯氏籍貫相同,而且兩族世代交好,關係密切,曹魏期間以宗室待之,但是又沒有確實史料,所以只能存疑。不過根據現在復旦大學利用DNA技術研究表明,從曹操墓裡出土的曹操遺骨,與現在的曹氏和夏侯氏皆無基因關係。這讓曹操的身世更加撲朔迷離了。

因為東漢的黨錮之禍,使得世家大族對宦官深惡痛絕,而曹操的父親是大太監的養子,豈不是認賊做父嗎?在漢末群雄之中,論拼爹,曹操大概只能拼過呂布了,關鍵不是出身低,相比袁紹袁術四世三公,劉備劉表是漢宗室,孫權世代吳地為官、為孫武之後而是家族名聲實在太差。

所以,東漢末年各大諸侯,乃至曹魏內部,包括河內司馬氏與潁川陳氏等眾多世家大族,有很多人不認同曹魏政權。畢竟曹操只是個宦官餘孽,“贅閹遺醜”,篡漢曹賊而已!

曹騰作為大宦官,犯過什麼十惡不赦的大罪嗎?

首先,曹騰不是個簡單人物。他初任黃門從官,漢順帝即位後,升任小黃門、中常侍。後來因為策劃迎立桓帝有大功,被封為費亭侯,升為大長秋。

本初元年,大漢朝廷官員分成兩派。一派由李固領導,打算擁立清河王為帝;另一派由梁冀領導,計劃擁立劉志登位。兩派針鋒相對之際,曹騰親訪梁冀,表示支持劉志。他說,清河王為人嚴明,如果他真的為帝,恐怕難保平安,如果支持劉志,則可以長保富貴,於是梁冀下定決心,毒死漢質帝,擁立劉志為帝,是為漢桓帝。

漢桓帝即位後,曹騰因定策有功,被封為費亭侯,還升任大長秋,加位特進。所謂大長秋,秦稱將行。所謂大長秋,是宣達皇后旨意,管理宮中事宜,是皇后近侍官首領,可見曹騰深得漢桓帝信任。我們常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戍邊出生入死,終生不得封侯,而一個宦官竟然可以封侯,自然是有些能力和手段的。

曹騰在宮裡三十多年,歷經四個皇帝,沒有什麼大過失,還給朝廷推薦了很多人才,比如陳留的虞放、邊韶,南陽的延固、張溫,弘農的張奐,潁川的堂溪、趙典等人。 曹騰為人胸懷寬廣,當時的蜀郡太守送禮物賄賂他,被益州刺史種暠查獲,上書奏告蜀郡太守,並彈劾曹騰。漢桓帝卻沒有怪罪曹騰。對於種暠的彈劾,曹騰沒有計較,還時時稱讚種暠是個能幹的官吏,當時的人都很稱讚他。

曹騰入宮後和宮人吳氏結為“對食”。曹騰死後,其養子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親,承襲了他的封爵。曹嵩走上仕途靠的是接班頂替,依照漢制,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滿三年可以保舉子弟一人為郎,稱“任子”,沒有走察舉的正途。

太監皇帝,史上僅此一人

太和三年,也就是公元229年,六月二十六日,魏明帝追尊其高祖父曹騰為高皇帝,其夫人吳氏為高皇后,曹騰成為曹魏王朝六個擁有帝號的人之一。曹魏六個皇帝,包括魏高皇帝曹騰,魏太皇帝曹嵩,魏武皇帝曹操,魏文皇帝曹丕,魏明皇帝曹叡、魏元帝曹奐,曹芳和曹髦沒有帝號。在中國歷史上,被正式授予正統王朝皇帝稱號的宦官(太監),僅此一人而已。


金鱗戲蘭池


有啊有啊,歷史上最偉大的太監是明朝的鄭和。

鄭和,原名馬三保,從13歲跟隨朱棣南征北戰,一直到靖難之役,朱棣打敗朱允炆。

朱棣攻入南京城的那天,宮中起火,朱允炆從此下落不明。

據說鄭和七下西洋,就是朱棣不放心,派他出海暗地裡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1405年7月11日,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天。

這一天,鄭和率領240多艘巨輪,2萬7千多名船員,從蘇州劉家港出發,揚帆遠航。

1405年(明永樂三年)~1433年(明宣德八年),鄭和共出海遠航七次,他最先發現了美洲,澳洲,南極洲。



最近,在墨西哥城考古發現了大量的明成祖年間的中國瓷器,證明了鄭和比哥倫布早發現美洲大陸80多年。

鄭和到達馬來西亞時,嚐到了一種奇怪的熱帶水果,軟、甜、糯,入口即化,又臭哄哄的。

鄭和很喜歡,吃了之後,留連忘返,遂稱之~榴蓮。



歐洲哥倫布航海時,由於長年海上航行,沒法補充新鮮的水果蔬菜,許多船員患上壞血病,不明不白地死去。

而鄭和帶領的中國船隊,卻沒有發生這種狀況。

聽說是那時候,中國船隻上經常吃黃豆芽,綠豆芽、豆腐之類的,及時補充了維生素C。

還是咱們中國人智慧啊。



明朝時,中國的航海業,造船業,均是世界一流。

中國的遠洋巨輪一路乘風破浪,浩浩蕩蕩,旌旗蔽日,縱橫大洋,揚我國威,令四海八荒蠻夷敬畏,前來朝貢。

威武霸氣!



鄭和於1433年最後一次回到古裡時,因病在船上離世。


夏途途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莫不成想要顛覆太監在人們中的傳統印象嗎?

說實話,太監這個封建社會的特珠群體,之所以給人的感覺很不好,恐怕就是歷史上我們熟知的太監,大都是盅惑皇帝、禍國殃民的主兒,沒有起過什麼好作用的緣故。


比如說秦朝時指鹿為馬的趙高,東漢末年的十常侍,唐玄宗身邊的高力士,明朝天啟年間的魏忠賢,以及晚清時期的安德海和李蓮英等。這些人身為太監,本應在後宮當差行走的,很多時候卻越俎代庖,或多或少地把握了朝政大權,甚至於有時竟然可以左右歷史的走向。

這些太監之所以遭人恨,就是他們依仗自己在皇帝的身邊得寵,大肆勒索受賂,中飽私囊,一副飛揚跋扈、頤指氣使的嘴臉兒。但是,你如果將歷史上所有的太監如此“臉譜”化兒,那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錯了。因為歷史上對國家民族有功績的太監,也是不乏其人的。


說出來你可能不知道,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迷紙術的發明者,蔡倫就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太監。

蔡倫出身貧寒,祖上只是鐵匠而已。後來東漢設置鐵官一職,蔡家因此與朝廷便走近些了。 蔡倫小時候就很聰明,熟讀《周禮》、《論語》等著作,年齡不大,卻已是滿腹經綸,在當地頗有名氣。也許是受家庭環境薰陶,習學子經之餘,他對冶煉、鑄造,種麻、養蠶等生產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非常注意觀察細節上的變化。


那他怎麼去當了太監呢?史料沒有明確記載,按道理說,他的家境還沒到揭不開鍋的地步。據說蔡倫是在18歲以後,由京城到桂陽管理調運採冶鑄鐵的官員推薦,才進皇宮做了宦官,而且是華南地區甚至江南地區第一位走進朝廷,進入皇宮為官的人。

在蔡倫的造紙術發明之前,紙的製造工藝複雜,材料貴重,因此成本也太高。除了皇家官宦以外,平民百姓大都用不起,以至於對文化的交流影響頗大。蔡倫對此很是上心,琢磨著改進造紙技術,讓紙張走進平民生活之中,而不僅僅是上層社會的奢侈品。


經過無數次的試驗,蔡倫卻用破布、麻繩、漁網等廢料製作成了一種堅韌又輕薄的紙,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歡迎,極大的改變了文化傳播的途徑,並很快傳遍了世界各地,為人類文明的傳播與繼承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還有一位太監也是彪炳史冊,他就是率領龐大船隊六下西洋的明朝宦官鄭和。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期間,他先後7次率領一支由200多艘海船、2.7萬多人組成的遠洋船隊,克服重重困難,航行數萬裡,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最遠達到紅海與非洲東海岸。


鄭和船隊的遠航,不僅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後勤保障、通信聯絡等方面,已經走引了世界前列,而且為古老的中國打開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為中華文化汲取外來文明做出了積極貢獻。

可以說,鄭和把中國古代的海洋遠航事業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國歷史上,除了蔡倫、鄭和兩位聲譽卓著的宦官外,還有一位不怎麼出名但是人品極佳的太監,他不僅生前受人尊敬,就連他死後也是極盡哀榮的明朝太監陳矩。


陳矩不到十歲就入宮當了一名小太監,他的師傅是深得皇帝信任,權傾朝野的大太監高忠。然而高忠並不是仗勢欺人的那種角色,待人處事倒也平和近人,皇宮內外名聲還好。

陳矩跟著他,自然也是耳聞目染,學得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雖說他後來掌握了明朝的特務組織東廠,但樹敵不多,更沒有公報私仇,濫殺無辜。

據說,陳矩死後、皇帝親自題字“清忠”,對他褒譽有加。尤其是出殯那天,京城人山人海,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自發的來送他最後一程,作為一個太監,能夠如此受人敬仰,可見陳矩品行端正非常人可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