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 全面“清零”——貧困地區調研行」典哲村的好日子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冬日的清晨,山間積雪尚未完全消融,家住典哲村的阿吉壽便騎著摩托車去合作社了。若是在兩年前,這一尋常的舉動在村裡可算得上“奇觀”。

典哲村位於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青珍鄉。全村241戶998人分散居住在三條十幾公里長的山溝裡。一遇雨雪天氣,原本崎嶇難行的山路便成了村民們的“攔路虎”,進不去出不來。

“不僅道路差,村裡經濟發展也十分蕭條。這些年,村裡的人口翻了一番,可草場和土地面積一直沒有增加。再加上缺資金、缺技術,這裡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牧民們主要的收入來源除了放牧就是採挖蟲草。”典哲村新任的駐村第一書記李國元說。

李國元至今記得,他剛駐村、挨家挨戶走訪時,一談發展,村民們幾乎沒有什麼想法,尤其是阿吉壽,只顧坐在炕上發呆。同行的村幹部告訴他,由於妻子因病去世,阿吉壽受到打擊一蹶不振。

“家裡還有兩個娃,可對生活我真是失去了信心。過一天算一天吧。”看到李國元,阿吉壽說出了心裡話。

為了幫村民們早日脫貧,李國元考察全村情況後,決定一方面“抓口袋”,從產業入手,發揮好村上合作社的作用;另一方面“抓腦袋”,改變村民們的觀念,讓他們有信心脫貧致富。

據村民回憶,早在2015年,當地政府就扶持村上成立了飼草種植合作社。為了方便播種收割,還購買了兩臺拖拉機,但全村上下沒有一個人會操作,只能從州上聘請技術員。2018年3月下旬上任後,李國元多方聯繫,把專家請到村上手把手教村民們操作方法。有了技術支撐,當年合作社的飼草種植面積就擴大到了200公頃,到了年底戶均分紅1028元。

“2016年,經過多次商議,村上引導貧困戶用產業扶貧資金成立了奶牛合作社。為了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更好地通過合作社增加收入,2018年8月份,我帶著合作社的負責人和成員去了趟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讓他們親身感受一下這個昔日貧困村的發展變化。”隨後,李國元又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村上的黨員、老幹部、村民代表一起到他的原單位西寧海關參加黨建培訓班,從“火車頭”上找差距、補短板。

在扶志的同時,一件件惠民利民好事在村上發生了。通往三條溝裡的砂石路先後開工建設;投資40萬元的村級衛生室投入使用;通過實施危房改造、易地搬遷等項目,全村200多戶村民的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去年秋天,村上舉辦賽馬會,吸引了周邊不少村子的300多位村民報名參加。通過這場活動,典哲村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僅報名費、停車費、餐飲費等就給村上帶來了近6萬元的收入。而嗅到商機的典哲人更是把握機會“創業”增收。

42歲的曹七十一是村上的貧困戶。賽馬會期間,他們一家四口搭建臨時帳篷賣起了盒飯,短短5天,收入近萬元。

“2015年底,村民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去年,人均收入增加到了4000元。現在村上的基礎設施、村民的精神狀態都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李國元說,去年,全村80多戶貧困戶退出,今年剩餘的20戶貧困戶也將脫貧摘帽。對此,大家充滿信心。

如今,阿吉壽已經從牧民轉型成為合作社的工人。不僅擺脫了貧困,還住進了新房,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以後只要我努力打工掙錢,好日子還在後頭呢。”阿吉壽笑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