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第四輪軌道交通規劃2017-2025。您家小區附近有地鐵嗎?

武漢市城市軌道交通第四期劃(2017~2025年)各線概況如下:
  (1)12號線規劃為環線。


  (2)11號線三期線路起於漢陽中法生態城站,與11號線東段二期銜接,。11號線葛店段由11號線二期終點左嶺段向東延伸至葛店南站。
  (3)19號線起於和平公園,南至終點光谷保稅區。
  (4)16號線屬於市郊線,南起漢南區漢南大道,北至6號線國博中心站。
  (5)前川線起始於前川致富路,終點在武漢輕工大學(金銀湖校區)門口設馬池路。
  (6)7號線三期起點位於天河機場規劃T4航站樓,終點與前川線於騰龍大道接軌。
  (7)6號線二期起於一期工程終點金銀湖公園站,沿金山大道止於走馬嶺站。
  (8)21號線(陽邏線)二期起於塔子湖西路與塔子湖東路之間的全民健身中心站,止於陽邏線一期工程後湖大道站,。
  (9)10號線起於常福,終點至施崗站。
  (10)14號線起於竹葉海南站,至終點堤角車輛段,在車輛段南側設終點站堤角站。
  (11)8號線三期工程與8號線二期銜接,起始於野芷湖,終點止於黃家湖。
  (12)13號線工程起於古田片區,止於終點南湖大道站。
  (13)金口線起於環線上凌吳村站,沿青菱河路向南延伸至金口通用汽車基地。

  (14)20號線起於武漢站,止於天河機場。
(來源:湖北省環保廳)


是因為省環保廳公示文件的圖就是模糊的,所以網上轉來轉去也不會有清晰的大圖。
這次的規劃怎麼去理解呢?
莫慌,先來看看近幾次的規劃變化,通過對比去大體感受一下。

武漢市第四輪軌道交通規劃2017-2025。您家小區附近有地鐵嗎?

(2010-2017年規劃)

武漢市第四輪軌道交通規劃2017-2025。您家小區附近有地鐵嗎?

(2015-2021年規劃,和此次省環保廳公示規劃略有出入)

武漢市第四輪軌道交通規劃2017-2025。您家小區附近有地鐵嗎?


(遠景年規劃)
2010-2017年的重點就是串通三鎮,開始形成真正的“線網”。
2015-2021年的規劃能明顯看出線路已經由上一輪的新城區延伸到了真正的市郊了,武漢交通院公示的這一輪建設重點就是:


(1)將軌道交通線路引入天河機場、全面對接城市鐵路樞紐站,提升樞紐輻射功能,支撐武漢建設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2)發揮軌道交通的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答主注)引導作用,加快六大新城發展,引導中心區人口向外疏解,落實“1+6”城市空間發展格局。
(3)提升主城功能、促進舊城更新,進一步彌補軌道覆蓋空白,充分完善主城區軌道網絡骨架,覆蓋重點功能區。

這幾個重點又怎麼理解呢?
再放一張圖。

武漢市第四輪軌道交通規劃2017-2025。您家小區附近有地鐵嗎?

(交通樞紐圖)
看完這個樞紐圖,我們再去分析這一輪的建設重點。

(1)將軌道交通線路引入天河機場、全面對接城市鐵路樞紐站,提升樞紐輻射功能,支撐武漢建設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未來幾年,武漢要增加光谷火車站(預計2018年建成)、新漢陽火車站,還有幾座新的機場航站樓與城際鐵路站。
其中,現有4號線漢陽火車站站,但是隻是名字叫火車站,老漢陽火車站很早就沒有客運了,新漢陽火車站的配套地鐵站已經規劃好了,不過暫時新漢陽火車站主體還處於前期考察準備階段。
而且,現在來看,軌道交通線路已經進入天河機場,機場線(2號線北沿線)預計於今年10月28號通車。
“要想富先修路”,何況武漢本來就是九省通衢,交通重鎮,更好把交通配套完善,交通便利才能有效促進經濟、便捷市民出行。
作為普通市民,很明顯的感覺,大概十多年前,那時候武昌站、漢口站還沒翻新,場所設施陳舊,下了火車要走很久走出去,周邊也沒有公交樞紐站,門口停著一大排黑的,正規的士也不跟你打表,只能繞到大路上坐公汽,還得人擠人。後來兩個火車站都翻新了,一出站就是公交換乘樞紐,也有專門的的士搭乘區,已經方便多了,但是火車站附近的道路依然很擠。再後來地鐵通了,擠都不用擠,幾分鐘一趟車,地鐵站和火車站無縫對接,刷卡出站就是火車站售票廳。


所以地鐵不滿足市區內市民的通勤需求是一方面,伴隨著大鐵、機場的發展,地鐵更要串聯起各種鐵路樞紐、機場樞紐,做好配套工作。

(2)發揮軌道交通的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答主注)引導作用,加快六大新城發展,引導中心區人口向外疏解,落實“1+6”城市空間發展格局。

“1+6”格局指的是:1個主城+6個新城組群。主城區以三環線以內地區為主,面積會略小於現在的中心城區。6個新城組群是指在遠城區範圍內,緊挨著中心城區,沿陽邏、豹獬、紙坊、常福、吳家山、盤龍城等軸向建起的新城(市規劃院總體規劃所所長汪勰)。
武漢這些年發展得越來越快,所有發展得快、發展得好的城市都有一個問題,就是人口過於集中,因為資源過度集中。優勢的醫療、教育、娛樂、商業資源集中在老城區(也叫中心城區),就會不斷有新興人口湧入老城區,老城區人口增多,就會有更多的優勢資源跟著湧入進來,這是個循環。但是不論是哪一方面,中心城區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啊,想修新商區,沒位置修啊,有的想買房子的,稍微去晚一點中心某些地段的新盤都沒房可賣了。雖然這其中可能存在捂盤等其他因素,但是這種想買房都沒房可買的感覺多可怕啊。


所以新城區(包括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西湖區等)慢慢得也跟著發展起來,從娛樂這一塊來看,開發區和東西湖區都有了永旺,開發區更早還有了萬達廣場,新城區的發展分解了中心城區一部分壓力。
武漢市郊新城的發展當然更會分解中心城區壓力,但是從新城來回中心城區路程相對新城區更遠,更不方便,經濟發展也相對落後,所以現在很多人不願意去新城紮根。正是如此,為配合武漢城市發展1+6的戰略,地鐵作為未來公共交通的主力(截至今年9月,地鐵已經承擔武漢市公共交通客運量的30%,新浪湖北消息),其線網更要延伸至新城(包括在線網終端建立地鐵小鎮),將中心城區與各新城串聯,助力新城發展,引導中心區人口向外疏解,落實“1+6”城市空間發展格局。
(3)提升主城功能、促進舊城更新,進一步彌補軌道覆蓋空白,充分完善主城區軌道網絡骨架,覆蓋重點功能區。
完善軌道線網骨架、促進舊城更新什麼的上面一條已經談了,至於覆蓋重點功能區這一條,看上面那張交通樞紐圖能看出來,漢口重點地段最多,其軌道線網密度也確實是最大的。
只是隨著地鐵的不斷延伸、擴充、相連,我更擔心2號線吃不消了= =

雖然線路延長、換乘站增多能緩解部分站點如光谷站的壓力,但是二號線整條線路的客流還是會越來越大啊,那可憐兮兮的小身板,哎= =

總體來看,
這些年發展勢頭確實很迅猛,
地鐵的發展規劃也是符合武漢市整體的發展戰略的。
整體的通俗地講就是這麼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