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青城後山(現青城山鎮),過去的大隊鄧書記和勤耕園

都江堰市青城後山,過去的大隊鄧書記和勤耕園

目錄:

鄧書記和勤耕園(上)1…………………… 8

鄧書記和勤耕園(下)9……………………17

***********************************************************

都江堰市青城後山,過去的大隊鄧書記和勤耕園(上)

(內容提要:本篇文章通過過去的大隊鄧書記,記敘都江堰市青城後山,一家普通的農家院落,近幾十年的變化。青城後山人已經由種養殖業,向旅遊產業轉化,整個青城後山(現在叫青城山鎮)如同巨大的公園和鄉村酒店群。)

苦讀書、勤耕園,耕讀之家世代傳。

三十六峰憑欄立,今人定當勝古賢。

這首詩是筆者寫給現在,都江堰市青城後山,金鞭巖下白石村農家樂——勤耕園的。早些年已經由都江堰市書法家,王維西老師寫成墨寶,裝禎後送給勤耕園的主人鄧書記了。

勤耕園這裡有幾百平方米的新舊建築,30多個接待用的標準間。院落外公路邊有一片10來畝梅林,梅子樹下面為茶樹。(“5.12”特大地震後開發為房屋建築)。院落裡的主要的堂屋取名——“耘籽堂”,聽主人大隊鄧書記說,是從西漢楊雄的《蜀都賦》裡得來的。時間已經過去幾十年,鄧書記已經於2016年76歲去世,這篇文章也算是紀念吧。

都江堰市青城後山(現青城山鎮),過去的大隊鄧書記和勤耕園

都江堰市青城後山“5.12”特大地震時的圖片

2000年以來春節還沒有過完,就有武漢、南京、上海老客戶的電話打到勤耕園來,要預訂今年夏天的房間。真正到了夏天這裡已是一房難求,早就被沿長江以下,四川省之外的客人們住滿了。這只是青城後山,幾百家農家樂之一的情況。整個都江堰市虹口、龍溪、紫坪、玉堂、中興、大觀、蒲陽、向峨等地方。即山邊、山上,水邊、河邊的農家樂,共3萬多床位大致也是這樣。

勤耕園位於青城36峰之下的正中位置,其中之一金鞭巖是在屋後山崖的側面。傳說那是武財神趙公明,存放自己金鞭的地方。所以當地山裡山外的人們,又以金鞭巖代稱,長約5公里的青城36峰。青城前山至後山的公路,從勤耕園的門前經過。如果從下面遠處望金鞭巖,就像一座巨大的城堡。青城山自古就是“三十六峰沒有到,青城還是未曾遊”。筆者曾帶某業餘攝影愛好者,從勤耕園樓房屋頂,用照相機拍攝金鞭巖。不料從此角度拍攝的照片,四川參加比賽,居然獲得省級一等獎!

我開車的時候看過路碼表,都江堰市到青城山門15公里;到這裡剛好5公里,再向前10公里即達泰安古鎮。勤耕園附近有金鞭亭可供遊覽,牌坊上有已故中央政治局委員、四川省委書記楊汝岱“秀絕人寰”的題詞。院落旁邊的小路向上幾百米,翻囤口可到青城山的祖師殿。順山邊向前3公里,到新恢復不久的太清宮。順石級小道往下幾百米可達味江河邊,那裡有處叫小蓮花湖的農家樂,也是處風光宜人的地方。詩云:

翠竹青青繞岩圈,石徑彎彎鉤連天。

正欲問道花那面,溪流淙淙水一灣。

薄霧瀰漫蝶影閃,稍林起伏鳥鳴歡。

夢覺方知存此願,收拾雄心來學仙。

……。

勤耕園的當家之人,老的一代就是鄧定武(鄧書記)和劉玉香老師(先是當地大隊小學老師,退休前在青城山鎮工作)。現在已經傳到第二代當家,鄧大慶和他愛人李蓉。他(她)的女兒鄧鳳霞也已經上大學,聽說畢業後還要考研究生。我和這三代主人都相熟,先從老當家的說起吧。

1969年元月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原因,我所在的學校有100多人下放到泰安公社,即現時的青城後山,其中有幾個在白石大隊當知青。我自己在幸福公社當知青,因為他們的原因我到過這裡。灌縣1968年10月成立縣革命委員會,不久即在農村開始整黨建黨。知青們到來的時候,這裡的大隊書記叫鄧定武,快30歲了還是單身一人。他父親去逝,和母親相依度日;有一個哥哥解放初參軍,現在山西什麼地方?已幹到縣團級。

鄧書記常常笑容滿面,每天除了參加公社、大隊、生產隊的一些會議,總是在地頭幹活。筆者父親也是灌縣城關,某手工業單位的黨支部書記。我參加工作到縣委(後為都江堰市委)機關幾十年,接觸過許多農村、城鎮的黨支部書記。總的感覺他們像航船的壓艙石一般!有他們黨和國家的航船,乘載著中華各族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向著全面小康和兩個一百年的目標穩定前進。

這時候的泰安公社黨委書記、革委主任是馬茂乾。他安家在泰安青龍大隊4生產隊,家裡有愛人、三個孩子、岳父、岳母。馬書記是1960年泰安最困難時,由幸福公社副書記、24歲調上來的。他為泰安人向縣上要糧,在縣委的佈置下,給農民劃分自留地。為這裡社員群眾,渡過困難時期,做出決定性的貢獻。從那時到知青上山下鄉的那時,馬書記對泰安糧食生產都抓得很緊。

鄧家是一處小青瓦的四合院木板房,約有200多平方。屋前屋後蔥鬱一片,有板粟、梨樹、李子、梅林等,是青城後山典型的民居。那些年因為地頭出產,什麼東西都要分回去堆起來。所以豆箕、紅苕藤、燒柴、玉米棒子、玉米稈子,把整個院宅都塞得滿滿的。當時鄧家的宅院是全大隊最好的!聽鄧書記說他父親解放前10年為富裕農民,自有山林連同山地幾十畝。後來受到地痞流氓,夥同土匪惡霸的欺壓。家道中落臨近解放時,只有這處宅院保留下來,因此土地改革劃成分的時候為貧農。

知青下鄉的第二年鄧書記結婚了,女方劉玉香是山下太平公社人,農村民辦教師。到白石村後因為村小缺教師,仍舊擔任民辦教師。他們夫妻倆人前人後話語不多,但總是男的出工、女的教學,空閒時間形影不離。如果趕場或是走親戚,都能見到他們成雙成對的身影。兩人臉上又總是掛著笑意,因此背地裡村上有人,把他們一個叫做鄧佛爺、一個叫劉觀音。鄧書記知道後也不生氣,他還給我們說青城前山是道、後山是佛。他家背後金鞭巖頂,就有一張幾平方丈的大佛臉,天然形成在巖上。許多人都在那裡看過,我看到也是確實像極了。這些年後山旅遊興起後,不時還有人攀上巖頂去,把幾丈長的紅布垂在佛像臉的兩邊。

再從廟宇分佈看,前山主要是建福宮、天師洞、上清宮等道觀。青城前山為中國道教的第五洞天,第一峰呼應亭,現在已經改建為老君閣廟宇。後山過去主要是泰安寺、白雲寺、天國寺等佛家寺廟,因此鄧書記的前山道、後山佛也說得過去。不久他們的兒子出生了,取名鄧大慶;以後女兒也出生了,取名鄧敏。那些年山地區一對夫妻準生兩個,加上鄧書記的母親,他們祖孫三代、一家五口,其樂融融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和別的農戶不同的是,在部隊工作的哥哥有時候從外省回來。給他們家也給白石山村,都帶來一些特別的歡樂。

都江堰市青城後山(現青城山鎮),過去的大隊鄧書記和勤耕園

青城後山的客棧圖片

由於鄧書記為人厚道和我也說得攏,加上這裡山水風光的原因,我參加工作後仍然和他們家保持來往。幾十年都這樣一直沒有間斷,我知道白石大隊及他們家的一些情況。首先全大隊4個生產隊,為了解決吃飯問題,鄧書記領導他們儘可能多種地。聽鄧說全大隊人均種山地3畝,實際每個勞動力種10畝。玉米產量100~500斤,平均畝產200多斤。

這樣每個社員佔有糧食700斤,除去公糧徵購、集體提留等,實際有500斤玉米。摺合成平壩區的稻穀原糧,那就是700多斤。整個白石大隊的社員,不缺少糧食解決了吃飯問題。只是山地區種莊稼,爬坡上坎、手工勞動,什麼都得背篼背,社員們很是辛苦。那些年平壩區公社,人均糧食400~500原糧。有糧食不過關的人家,還得來山上借玉米。筆者自己也來白石大隊找社員,為灌縣幸福公社的親戚借過玉米。

鄧書記的老母親在八十高齡的時候去逝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劉老師轉為正式的教師。有一段時間劉老師調動,到白石對面的東風小學工作。從白石到東風要下幾百米的陡坡山路,過味江河上的便橋以後,還要爬上去走幾百米才到學校。路雖不遠但一上一下,加之還要過河很不好走。聽其他老師說有一次鄧書記病了,劉老師每天上完課以後,就要打著手筒回白石家中,為鄧書記煎中藥服伺他。人們看著她的手電筒光,從這邊山上晃到那邊山上,差不多要一個多小時。有時遇到天雨,還要在河邊等一會兒,等水小了才能過河。

鄧書記也十分關心劉老師,聽他自已講有一次歲末年初;他在縣上參加農業學大寨會議,有人帶口信來說是劉老師病了。他下午散了會請人用自行車搭他到太平,連夜趕回白石山村家中,為劉老師煎湯熬藥。第二天一大早又山上山下,步行40多里趕到縣上參加會議。在過青城橋的時候還不到早晨7點鐘,前後左右無人為了預防萬一,他揀了兩塊毛石在手中。

突然後面一個人快步向他追來,他捏著石頭也加快腳步。兩人一個在前面跑、一個在後面追,一直走到奎光塔附近。這裡人多一些天也明亮了,鄧書記停下腳步返身問那人說:你跟著我幹啥?那人說我是去參加農業學大寨會議的,一個人過青城橋害怕想跟你搭個伴。鄧說我以為你想幹啥?你看我石頭都捏出汗了,說罷兩人都汗淋淋地趕到會場去。

改革開放後公社為鄉鎮,大隊稱村、生產隊叫組。這裡人們由解決吃飯,變成搞旅遊掙現錢。劉老師曾經到青城山鎮政府,工作過好多年負責成人教育。鄧的村黨支部書記幹到60歲的時候,職務也交給年輕人自己在家開農家樂。鄧大慶長大成人後,先在青城山管理所工作,後回家一起開農家樂。大慶已結婚,媳婦李蓉也是山下原太平公社現青城山鎮人,兩人生有一女取名鄧鳳霞上小學、中學、大學,聽說畢業要考研究生。

鄧敏高中畢業在家幫助開農家樂,主要負責小賣部、鍋灶事務等。幾年後姑娘結婚。老公是崇州市政府一大學畢業的幹部,兩人生有一子取名瀟瀟。“5.12”特大地震後,鄧敏和老公一起在崇州發展。劉老師已從鎮上退休,回家接替經營小賣部。那些年在鄧家走動,我經常看到鄧鳳霞,其中之一次大概是她4~5歲的時候。那天鳳霞抱著只小狗玩得愛不釋手,小狗頭面上有些雜毛看上去臉是花的。小鳳霞臉上塗抹些塵土看上去也是花的,我問她小狗叫什麼名字?鳳霞說:“花臉!……。”

因為習慣這裡的人還是都叫鄧書記,那些時候我每年上山幾次。每次都看到鄧書記在院宅前面,公路邊的10畝面積的梅樹、茶樹林中,不停地幹著自己的活。或是護理梅樹除蟲打藥修枝去丫,或是採茶烘茶、或餵豬養雞忙個不停。他家一年要出槽10多頭大肥豬和一些雞鴨,梅子成熟了還要從樹上打下去,再揀起來烘乾成烏梅賣給中藥材公司。劉老師的小賣部離不開人,她時常坐在貨櫃後面,遠遠地望著鄧書記在梅林中忙個不停。

都江堰市青城後山(現青城山鎮),過去的大隊鄧書記和勤耕園

青城後山景觀圖片

就這樣每年從梅樹開花結果到雪落梅枝,從採摘新茶到為老茶施肥培土;從小豬進圈到肥豬出槽,他們都就這樣守望著。上世紀八十年代都江堰市開發青城後山搞旅遊,鄧書記和劉老師乘勢而上。因為他們勤勞最先在小青瓦四合院的兩旁和後面,修建幾百平方米的鋼筋水泥樓房。有餐廳、標間、棋牌室、電視室,辦起鄉村酒店式的農家樂。宅院內有一條山溝其中一段能儲水,山溝水涼夏天有客人在水裡冰西瓜。屋後還有面積達1畝的空地,地的四周盆載許多蟬花,地上有10多株“五月李”、地面種蔬菜。其中“五月李”掛果的時候,紅紅綠綠好看李子的口味也不錯。(文廟山)

鄧書記和勤耕園(下)

(內容提要:由種養殖業轉向搞旅遊之後,都江堰市的農家樂正向鄉村酒店過渡。勤耕園的新主人,也在盡力提高自己的檔次,擴展經營範圍和業務。)

他們的農家樂冬春兩季,如果我去可以住上一兩個晚上,因為是淡季客房都空出來。住房的床鋪被褥潔白乾淨,不亞於城裡的星級賓館。液化氣罐的作用下,房間裡冷水熱水一應俱全。夏天去則只能吃一頓飯,或是在梅茶林中,揀雨後新冒出的蕈子。這時的房間絕對客滿,住戶多是外省、外地人,本地、新到人根本就輪不上。詩云:

(一)

青城農家在山崖,茂林修竹繞樓臺。

站在樓臺往下望,閒情逸志舒心懷。

吃的家常飯,臘肉豆花鮮蔬菜。

住在標準間,熱水冷水由您開。

吃住一天幾十塊,物美價廉好氣派。

沏上一碗青城茶,玉液甘露滌塵埃。

休閒娛樂好生活,請到青城農家來。

(二)

青城農家遍山崖,叢叢森林掩樓臺。

到處都是農家樂,外地朋友您快來。

吃在天地間,吞雲吐霧現光彩。

住在青城山,仙風靈氣由您採。

神仙都會五洞天,最高頂上老君臺。

喝了一杯道家酒,袖拂白雲看四海。

休閒娛樂好生活,請到青城農家來。

……。

因為鄧大慶從青城山管理所回來,鄧書記的農家樂也升級換代。原先的普通間全部改建成標準間,冷水龍頭也能吐出冷熱兩種水,相對簡單的床鋪都變成華麗的壓模板床。這個能幹農村青年幾乎是個全手匠人,電線工、管道工、泥木工沒有不會的,而且還會擺弄電腦。有書畫家在勤耕園吃住高興了,送些書法繪畫作品給他們。大慶還能照城裡的裝裱匠那樣,用鏡框把這些裝好掛在牆上,一般人還會以為是正規鋪子裝的。

都江堰市青城後山(現青城山鎮),過去的大隊鄧書記和勤耕園

旅遊青城後山圖片

至於媳婦李蓉和女兒鄧敏,她們都無師自通地學會炒菜。那些年夏秋時候,勤耕園每天都有幾桌客人吃飯。一年累計要接待常住的、臨時客人好幾百人,全靠她們兩人上灶,客人們還都很滿意。正因為他們一家人都勤於動手,他們的農家樂一度在低的價位下運轉。標準間、冷熱水、回鍋肉,吃住一天只收40—50元(2000年價)。如果在武漢、南京、上海那些地方,這點錢只能喝杯中檔一點的茶。加上都江堰市氣候宜人夏無酷暑,這也是那裡的人早早就打電話,預訂床位的原因吧?

鄧書記和劉老師就這樣相濡以沫,互相注視著對方生活了幾十年,也勤勞耕耘了幾十年。當初他們辛勤勞動、節衣縮食幾萬元辦起來的農家樂。在市場經濟和都江堰市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多重作用下現在增值幾十倍。在兒子、媳婦的運作下,每年還可以產生幾萬或十多萬元的新價值。

如果有什麼不足的話?就是那些年沒有能夠,把兒子和女兒培養成大學生。鄧書記也認為,他們家外面有哥哥在部隊、在外省工作。退休的時候已經是師級幹部了,應該說信息是靈通的。他愛人劉老師,從事教育又長期在鎮政府工作。他本人又當大隊書記20多年,但是為什麼把兒女培養不出來呢?當年人們也許不知道,大學擴招前青年能上大學的僅百分之幾。大學擴招後,能上大學生的青年達到,百分之幾十!

關於沒有考取大學?這一點兒子大慶是這樣說的,父母從小就一天到晚叫他寫字,結果字沒有寫好書也沒有讀出來。關於寫字都江堰市已故書法家王維西總結:一是沒有捷徑可走,學習書法要花費時間精力。二是全面繼承擇重培養,歷代書家顏、柳、歐、趙都要抄寫,其中歐體字最難但也要臨模。三是書法雖然分為五大系,但一般練習隸、楷兩種即可,另外的行、草、篆三種,應該是搞書法專業的去學。

四是書法有結構和筆劃兩個方面。其關係是元代趙孟頫總結的:書法用筆為上,結字亦須用功;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五是漢字就那麼幾種筆劃,認真去掌握就行。簡單說;字的筆劃寫好,字就寫好大半。漢字的結構也要下功夫,筆劃的先後、長短、高低都要成熟於胸。點橫撇捺豎彎鉤,每一筆都要分起筆、行筆、收筆,三個組成部分去完成。所有漢字筆劃中,豎是核心這一筆寫好,字就寫成功一半。

他們的女兒鄧敏則說,初中、小學都還可以,高中就讀不進去了。他們家的最大願望是要把兩個孫輩:鄧鳳霞和瀟瀟培養出來,現在大學擴招上大學應該辦得到。新產生的問題是大學生畢業後幹什麼?不過有爺爺奶奶“勤耕園”、“耘籽堂”,以即大慶全手匠人,鄧敏炒菜上灶的精神。相信孩子們長大成人後,也能在市場經濟中佔有相應的地位。

有學者把當代社會分成10個階層:管權的、管錢的、管文化三個階層屬於上流社會。有飯碗的公務員、教師、軍人等公職人員,有產業、有企業的老闆,和有能力、有技術的白領屬中層。其於打工的、種田的、種地的、開店鋪的屬於下層。吃低保屬於底層,整個社會中間大兩頭小。上層社會的子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必須讀書。中下層人士的子女,要進入上流社會也只有讀書。與讀書對應的高考,能夠調整人們的階層,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現時的高考制度,雖然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畢竟是中下層人士,要進入上層的唯一通道,肯定是好多年都取消不了的。因此鄧書記的兩個孫輩,要想走出白石山村,唯一的辦法還是讀書。

和周圍鄉鄰比較鄧家的場地有些偏小,“5.12”特大地震後政策允許聯建。那些場地寬的人家,引進資金搞聯建,一下子就面貌改觀了。但相對而言鄧家當年的承包地,現在轉向搞旅遊開發,場地小有些運轉不過來沒有引進資金。

聽大慶說鄧家場地小,原因也是鄧書記自己造成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時候;在“以糧為綱”傳統影響下,山區承包地是按產量劃分的。當時父親是大隊書記,很積極把自己承包山地;畝產量估評過高為500斤,因而分得的地就少。相反那些產量100~200斤即評估低的地,承包人分得的面積就大得多。後來大家都轉向搞旅遊,土地價值按幾何級數翻番。面積大的人家,引進資金多、建成的房屋多、經營場地大,就走到前面去了。

當年的做法雖然不盡人意,但已經是鐵定的事實,誰也不可能改變。鄧書記曾對筆者這樣講過,他自己信息、技術、能幹、肯幹,都在全大隊前面。不料分配承包地的時候,一不留神就落到後面了。村民們都幹得起勁、收入多,過得比自己好,他也沒有什麼要說的。如果分配承包地的時候,能夠兼顧產量和麵積?那就好了。他也不會比別人少那麼多地,轉向搞旅遊也有較大的空間。

同時期的馬茂乾書記,在承包地問題上,對家庭也犯下嚴重錯誤。他於七十年代後期調縣上工作,任鄉鎮企業局長。馬把自己一大家人,都農轉非到城裡去了。承包地一點兒也沒有分到,原有的院落山林,也全部都退給生產隊。晚年的時候,馬茂乾談起當年的情形,也後悔莫及。說自己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傻。自己一大家人,如果不遷戶口到城裡,要分多少山林、山地?

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中國社會確實出現過農轉非的熱潮。有的地方給政策,農村人交多少錢;就能由鄉村農民,轉為城鎮居民。聽人說四川省委楊汝岱書記,親自打電話制止,氣憤頭上連電話也扔了。1982年農業生產責任制,農民承包土地後,不久土地的價值就顯現出來。任誰都知道,有地沒地的差別,是多少萬元。

……。

青城後山農家樂曾經存在惡性競爭,整個都江堰市農家樂也價位太低。外省外地的人用住賓館一天的費用,在這裡可以消費一個星期。在都江堰市有的單位,如果開會也到農家樂來,聽他們說要節約許多費用!已經如此這般了那些新起的、位置不好的、地方偏遠的農家樂,還要殺價入市惡意競爭。在自發經營的條件下,要麼斬客、要麼殺價,是市場經濟剛起步的通病。從報刊上看江蘇崑山的周莊已經由政府出面,用協會聯盟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鄧書記也盼望當地政府,也能夠儘快為他們解決低價惡意競爭的問題。

都江堰市青城後山(現青城山鎮),過去的大隊鄧書記和勤耕園

問道青城山圖片

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後的第三天,我搭抗震救災的汽車去過青城後山勤耕園。見到鄧書記、劉老師、大慶、李蓉、鄧鳳霞等他們一家人。雖然青城後山為地震的重災區,但鄧家的房屋基本完好。我還看到他們家的房屋,修建在一條山溝的兩邊,因為修房建屋的原因山溝加蓋成暗溝。現在溝的兩邊一邊房屋有些毀損,另一邊則相對完好。類似現象我在北川、漢旺、都江堰市龍池等地也看到過,不知較深的溝是否有減緩地震波的作用?聽鄧家人說地震的時候,他們家門前的公路抖動像棉帶子一樣!附近的農家院落也倒了不少房屋,人基本上都跑出來了。

地震後不久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鄧家的勤耕園很快就恢復了。這期間特許外地人注入資金搞聯建,他們的梅樹、茶樹林也聯建成外地人的住房。所得資金部分,由鄧敏和瀟瀟父親去崇州市發展。聽說在那裡他們修房造屋,建成有幾間鋪面的幾百平方米樓房,居住和經營都有立足點。瀟瀟也在崇州上中學,成績還不錯考個好大學應該沒有問題。

現在都江堰市委政府,大力提倡農家樂升級換代為鄉村酒店,向建成國際旅遊城市邁進。加之上海援建、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暢通、全市的整體水平,比地震前提升20年。只是費用仍然相對便宜,在城市賓館酒店消費一天的金額;在都江堰市的鄉村酒店,仍然能夠吃住幾天。上述文字中的勤耕園,只是都江堰市青城前後山,和其他地方眾多鄉村酒店之一。

“5.12”後大慶和愛人也分工,夫妻倆李蓉在家經營農家樂;大慶來都江堰市城裡,和人聯手開印刷裝飾鋪子。中國人特別是農民,只要政策允許他們都能夠,將自己的能量盡最大可能發揮出來!

詩云:

東方升起的太陽,

照耀在都江堰上。

美麗的天府之源,

一片錦繡霞光。

渠水奔流萬花開放,

樓房聳立田疇平廣。

高鐵通行稻麥飄香,

林茂糧豐百鳥和唱。

啊!

這裡是災後重建的新都江,

這裡是旅遊城市人間天堂。

半天之上的月亮,

俯瞰著興旺城鄉。

田野在城市之中,

一片繁榮景象。

產業提升群眾歡欣,

現代文明機制創新。

市場經濟五彩繽紛,

社會和諧四季如春。

啊!

這裡是城鄉一體的新都江,

這裡是旅遊城市人間天堂。

……。

這篇文章上網的時候,鄧家的兩個孫輩即鳳霞和瀟瀟,已經大學畢業,具體是考研究生,還是幹什麼筆者還不知曉。鄧書記本人,亦於2016年76歲逝世。筆者送輓聯“山水都江一生在勤耕,大道青城三清駐忠魂”。劉老師尚健在;他們的勤耕園農家樂,仍然在正常運轉。

2015年後都江堰市委政府,調整農家樂的相關政策。將山地區的農家樂及住戶,逐步移動到山下社區,還山上以更加的綠水青山。根據政策都江堰市沿山一帶,山上的農家樂多數都不存在了。鄧家的農家樂不在移動的範圍內,仍然由劉玉香、李蓉婆媳倆經營、仍然有客人來。大慶還是在都江堰市城裡,和人聯手開印刷裝飾鋪子。(文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