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帶20萬軍隊攻入長安,唐代宗先跑再說,郭子儀卻力挽狂瀾

歷史上不乏戰爭,而大多數的戰爭都來自於中原本土和本土之外的國度帶來的,比如漢武帝一生抗匈奴,又或是大唐時期,各位皇帝們都為了維持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和親,簽訂和平條約,可惜的是這樣並不是長久之計,雙方之間依然因為利益而衝突甚多,到最後還是避免不了兵戎相見。

吐蕃帶20萬軍隊攻入長安,唐代宗先跑再說,郭子儀卻力挽狂瀾

大唐和吐蕃關係緊張

七世紀初,吐蕃和大唐的關係一直不好不壞,710年,金城公主的和親只保住了短暫的和平,吐蕃的野心昭著,開始進犯大唐國土,雙方一戰激發。唐朝很強大,但吐蕃一樣有野心,有實力。當唐朝渴望西部大開發的時候,吐蕃也想掠奪東方,因此一直勢如水火,卻不分上下。吐蕃的軍力較強,大唐各方面均衡發展。

天寶年間,唐玄宗設立了10大節度使,就是為了防止少數民族的進犯,其中河西節度使管制涼州,共有七萬三的兵力,隴右節度使管制鄯州,共有七萬五兵力,劍南節度使管制益州,共有三萬多兵力,這三方各司其職,為的就是防禦吐蕃、突厥這些少數民族的突然發難。

吐蕃帶20萬軍隊攻入長安,唐代宗先跑再說,郭子儀卻力挽狂瀾

安史之亂吐蕃鑽空子

在記載中提到過,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就趁虛而入,在大唐全力對抗安祿山的時候,聯合了20萬兵力,直搗長安,因為當時各路城池的守軍都被調遣,所以一路上根本沒有人攔截他們。不過這其中也少不了有些人的推波助瀾,知而不報,更是打開城門投降,讓吐蕃進入長安的道路更為順通。

當時聽到這個消息的郭子儀主動出戰,可吐蕃來勢洶洶,大唐這一方根本來不及準備,唐代宗膽子小,覺得對方兵力如此多,自己這一方兵力那麼少,這一戰恐有危險,小命不保,就打算逃跑,不想硬碰硬。郭子儀前往咸陽,一路走來,單單隻有20人的士兵,剛到咸陽,又聽聞吐蕃到了長安,立馬調頭前往長安救駕。

吐蕃帶20萬軍隊攻入長安,唐代宗先跑再說,郭子儀卻力挽狂瀾

郭子儀一人力挽狂瀾

郭子怡在路上收集零散的士兵,得到了鳳翔節度使1000多名士兵的支持,到了商州後,越來越多的士兵來支援郭子儀。到接近長安時,郭子儀手下已經有四千人了,之後鹿坊節度使來支援他,聽到這個消息,吐蕃這一方就擔心了,畢竟郭子儀是個厲害的對手,可不能因為他輸掉這場仗。

也因為這一路打仗太輕鬆了,沒機會遇到大唐的主力,所以對大唐的兵力等等沒有絲毫瞭解,全憑運氣罷了,真要碰到還指不定誰會贏!也有人問為什麼連唐代宗都要棄城逃跑,為何吐蕃軍隊到了長安,15天之後就滾回老家了呢?

吐蕃帶20萬軍隊攻入長安,唐代宗先跑再說,郭子儀卻力挽狂瀾

當然,也有傳言說吐蕃佔據長安城不走,是郭子儀每日派大量的唐軍攻城,吐蕃整日裡驚慌失措,最後受不了才逃跑的。

吐蕃軍為何離開長安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吐蕃的深思熟慮,雖然大唐物資富饒,可他們攻打的長安畢竟是大唐的根據地,進入大唐的大本營本來靠的也是運氣,他們雖然有20萬的軍隊,難保不會因為不熟悉地勢或其他情況,被大唐來一次一網打盡。而且他們本來就是為了抓唐代宗,唐代宗都沒影子了,留在長安作甚?

吐蕃帶20萬軍隊攻入長安,唐代宗先跑再說,郭子儀卻力挽狂瀾

其實從吐蕃攻打長安看出,對方的實力雄厚,反觀大唐的格局很亂,如果不是郭子儀力挽狂瀾,唐代宗這位子怕是不穩了。

當然也有很多人不清楚,為什麼長安如此容易就失陷,其實主要在於安史爆發後大唐政局不穩,政權處於新舊交替的局面,內部不穩,而藩鎮影響到了時局。換句話說,自己家的事情還沒有搞清楚,難怪外人惦記著!

《舊唐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