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看完《冰雪奇缘2》出来,才反应过来一个事实:

这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迪士尼的续集动画电影。

其实过去那些经典的“公主系列”——比如 《灰姑娘》《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花木兰》等等——也都拍了续集,只不过迪士尼有自知之明,通通没走院线,直接发了影碟了事。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那为什么终于在《冰雪奇缘》上,破了例嘞?

以我向来腹黑的心态揣测,和第一部意外的超高票房,脱不开关系:

6年过去了,12.9亿美元的《冰雪奇缘》,依旧是影史最卖座的动画电影。

另一个原因,我想,也在明面上:

这样所谓的“女权大片”,当下势头正盛。

回忆一下吧,过去这短短一个月,我就在影院看了四部:

《沉睡魔咒2》《终结者6》《新霹雳娇娃》《冰雪奇缘2》。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说实话,我作为一个自封的女权主义者——骨子里相信这个世界如果是女性掌权,一定会变得更好的女权主义者——在连看四部“女权大片”之后……

也真的想说一句:

累了,疲了,倦了。

强颜欢笑。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所以,今天也没打算写什么正儿八经的影评,就跟各位,说说心里的真实感受吧。

一个最直接的观感是:

女权思潮,正在一步步被好莱坞彻底做成一门生意。

这里必须承认,《冰雪奇缘》和《沉睡魔咒》,当年能取得口碑票房双赢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功劳,就是女权思潮的介入。

这里的一个小花招儿,是给传统意义上的反派洗白白。

《冰雪奇缘》按迪士尼过去的套路,拥有超能力的姐姐艾莎是个标准的反派形象,因无法操控超能力而被赶走,最终自立山头,黑化成功。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沉睡魔咒》更别提了,受尽折磨的女巫变身一肚子仇恨的女魔头,最终被正义一方打败,被自己的仇恨所吞噬。

套路中的套路。

两部电影好就好在,打破了这套路,甚至做出了颠覆之举:

姐姐艾莎没有黑化,而是找回了自我。妹妹安娜更是不吻真爱、不顾个人生地死去救姐姐,最终落在姐妹情深

《沉睡魔咒》则是公主与黑化女巫之间的互相拯救,最终落在母女情深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总结一下,就是八个字:

女性万岁,百合万岁!

这里,女王艾莎是不是蕾丝不重要,重要的是,《冰雪奇缘》说出了现实女性渴望活出自我、获得真正自由的心声。

公主不需要要嫁给王子,女性也不需要被男性拯救。

这些过时的传统,需要被颠覆。

这个契合时代的表达,和那首《let it go》一道,把《冰雪奇缘》推上神坛。

那么,这部续集呢?

应该这么说,《冰雪奇缘2》在女权表达上,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超越前部。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艾莎与安娜继续大秀姐妹情,说真的,这我也爱看。

但真正失望的是,当迪士尼决定将女权表达贯彻到底后,代价就是,所有男性角色被彻底边缘化。

安娜的男友克里斯托夫,作用进一步被削弱,成了一个满脑子求婚的“傻白甜”。

除此之外,雪宝负责搞笑,新加入的马提亚斯侍卫长同样只是个愚忠的符号。

注意,我并不是在抱怨男性角色被弱化,而是遗憾于,女权表达的裹足不前

如果女权表达,就是单纯的女性拯救世界,女性互相加油打气共同向前,而男性完全沦为在森林中大唱“失恋情歌”的花瓶(男配中间那段90年代MV上身的情歌实在尬到让我笑出声)。

那么,这不就是把过去那些男性主导、女性只能做花瓶的男权大片,做了性别倒转吗?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而《沉睡魔咒2》更是夸张,它竟然懒到,连赖以成功的女权表达都放弃了。

大概,它只是想借着第一部女权表达带起的IP热度,再赚点票房吧。

这正是我所担忧的:

女权表达,成了流水生产线上,一个个包装精美、内里中空的商品。

更让我郁闷的,是《冰雪奇缘2》《沉睡魔咒2》,还是这一众“女权大片”中我比较能忍受的一组。

《终结者6》和《新霹雳娇娃》的女权表达,打心底里,我是无法接受的。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先说《终结者6》。

为了第N次重启,主创决定蹭一下女权思潮,没问题;

写死约翰·康纳,救世主换成墨西哥女工,没问题;

男性拯救者,换成被改造过的女大兵,没问题;

但是,消费影史经典的初版莎拉·康纳形象,让这个角色晚节不保……

这个操作,我是一百个不能忍的。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莎拉·康纳在《终结者6》中,被彻底写崩了。

她在片中的出场,就是灾难级别的。

两位女主被追杀,一辆越野停下,全副武装的莎拉·康纳墨镜亮相。

先是重机枪,然后是火箭炮。一顿操作猛于虎,然后在两位女主惊讶的眼神中留下一句:

I will be back。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酷吗?真的酷。

牛逼吗?牛逼哭了。

但下一个镜头,两位女主转身上了莎拉·康纳的越野,扬长而去……

留下一脸“WTF!发生了什么”的康纳奶奶,站在风中凌乱……

这特么,是赤裸裸的喜剧拍法。我想问:

莎拉·康纳,需要喜感吗?这样让她被玩弄,能给这个人物带来什么光彩?

反正,单这一个出场,初版莎拉·康纳这个经典角色,就已经被卡梅隆本人亲手毁掉了。

而从全片看,莎拉·康纳给人的印象,就是放狠话,不停地放狠话。

真实能力有多强?完全看不到。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嘴里说着,几十年来,我的工作,就是猎杀终结者。

酷吗?太酷了!

牛逼吗?太牛逼了!

但是,如何猎杀?怎么躲藏不被抓到?这些真正塑造人物的地方,都缺乏足够的细节支撑。

于是,

晚年的莎拉·康纳,就这样被写成了一个耍帅扮酷、装腔作势的嘴炮儿老太太。

最不能忍的,最后说。

对《新霹雳娇娃》,我只说一句:

消费经典IP,无所谓。

但打着女权反女权,就真的有点low了。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女导演班克斯采访时说,如果这部新片票房不佳,那是观众还没做好准备接受一部女性为主角的动作片。

女权表达的口号,喊得足够响亮。

但电影中是怎么表达女权的呢?

粗暴的男女对立,直白的女性为大。最终给出来的,不是卖弄性感,就是暴揍男人。

更多的细节,我不想再赘述了。

如果我们继续往深了看,吐槽女权表达,其实间接证明了一点:

所谓的女权表达,无非是烂片掩盖捞金本质的遮羞布罢了。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新霹雳娇娃》故事注水毫无逻辑,且作为动作片,没有哪怕一场及格的动作戏;

《终结者6》打着各种情怀牌,剧作上完全照搬复制《终结者2》,这大概是用最笨的方法,向观众展示了什么叫“黔驴技穷”

《沉睡魔咒2》完全躺在第一部的成功上,强行拉上一个种族的主题,各种莫名其妙的转折,是那种完全不知为何要拍出来的续集电影;

《冰雪奇缘2》姐妹情深之下,故事是个没有细节、只有概念的空壳。所有危机靠一首歌就解决了,倒是在继续上架更多周边产品上不遗余力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火蜥蜴会成为迪士尼的新周边萌物

事实上,影史从来不缺好的女性电影,尤其是类型片。

这里面,我把它们分为两类。

一类,是赤裸裸地反抗男权压迫。

比较典型的,你肯定熟悉:

《末路狂花》。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这大概是女权表达,与类型片结合得最棒的一部电影。

同样是男女的二元对立,《末路狂花》聪明的一点是,那些被丑化了的男性,首先他们自己是物化女性的直男癌。

而电影中的控诉、反抗与逃离,直白中也透着满满的浪漫主义。

最后飞向天空的一跃,是最极致的自由向往,也是最极致的女权表达。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第二类,是更润物细无声的女权表达。

真正好的女性电影,无论男女,都回归为最单纯的一个字:

即,这不是一个非女性不可的角色,而是男性女性皆可,恰好最终由女性呈现了出来。

这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不是吗?

这类的代表,你们更熟悉:

《异形》。

一个月连看四部好莱坞“女权大片”,烂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看过的,自然懂。

说真的,在当下这个女权思潮兴起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女性电影。

“女权大片”?只要电影拍得好,我举双手欢迎。

但如果,大家对女权大片的理解,就是如今这样,拍成一部部赤裸裸的“女性特权大片”

那这样的“女权大片”,我真的是怕了怕了。

惹不起,我躲得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