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看完《冰雪奇緣2》出來,才反應過來一個事實:

這是第一次,在電影院看迪士尼的續集動畫電影。

其實過去那些經典的“公主系列”——比如 《灰姑娘》《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阿拉丁》《花木蘭》等等——也都拍了續集,只不過迪士尼有自知之明,通通沒走院線,直接發了影碟了事。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那為什麼終於在《冰雪奇緣》上,破了例嘞?

以我向來腹黑的心態揣測,和第一部意外的超高票房,脫不開關係:

6年過去了,12.9億美元的《冰雪奇緣》,依舊是影史最賣座的動畫電影。

另一個原因,我想,也在明面上:

這樣所謂的“女權大片”,當下勢頭正盛。

回憶一下吧,過去這短短一個月,我就在影院看了四部:

《沉睡魔咒2》《終結者6》《新霹靂嬌娃》《冰雪奇緣2》。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說實話,我作為一個自封的女權主義者——骨子裡相信這個世界如果是女性掌權,一定會變得更好的女權主義者——在連看四部“女權大片”之後……

也真的想說一句:

累了,疲了,倦了。

強顏歡笑。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所以,今天也沒打算寫什麼正兒八經的影評,就跟各位,說說心裡的真實感受吧。

一個最直接的觀感是:

女權思潮,正在一步步被好萊塢徹底做成一門生意。

這裡必須承認,《冰雪奇緣》和《沉睡魔咒》,當年能取得口碑票房雙贏的成績,很大一部分功勞,就是女權思潮的介入。

這裡的一個小花招兒,是給傳統意義上的反派洗白白。

《冰雪奇緣》按迪士尼過去的套路,擁有超能力的姐姐艾莎是個標準的反派形象,因無法操控超能力而被趕走,最終自立山頭,黑化成功。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沉睡魔咒》更別提了,受盡折磨的女巫變身一肚子仇恨的女魔頭,最終被正義一方打敗,被自己的仇恨所吞噬。

套路中的套路。

兩部電影好就好在,打破了這套路,甚至做出了顛覆之舉:

姐姐艾莎沒有黑化,而是找回了自我。妹妹安娜更是不吻真愛、不顧個人生地死去救姐姐,最終落在姐妹情深

《沉睡魔咒》則是公主與黑化女巫之間的互相拯救,最終落在母女情深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總結一下,就是八個字:

女性萬歲,百合萬歲!

這裡,女王艾莎是不是蕾絲不重要,重要的是,《冰雪奇緣》說出了現實女性渴望活出自我、獲得真正自由的心聲。

公主不需要要嫁給王子,女性也不需要被男性拯救。

這些過時的傳統,需要被顛覆。

這個契合時代的表達,和那首《let it go》一道,把《冰雪奇緣》推上神壇。

那麼,這部續集呢?

應該這麼說,《冰雪奇緣2》在女權表達上,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超越前部。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艾莎與安娜繼續大秀姐妹情,說真的,這我也愛看。

但真正失望的是,當迪士尼決定將女權表達貫徹到底後,代價就是,所有男性角色被徹底邊緣化。

安娜的男友克里斯托夫,作用進一步被削弱,成了一個滿腦子求婚的“傻白甜”。

除此之外,雪寶負責搞笑,新加入的馬提亞斯侍衛長同樣只是個愚忠的符號。

注意,我並不是在抱怨男性角色被弱化,而是遺憾於,女權表達的裹足不前

如果女權表達,就是單純的女性拯救世界,女性互相加油打氣共同向前,而男性完全淪為在森林中大唱“失戀情歌”的花瓶(男配中間那段90年代MV上身的情歌實在尬到讓我笑出聲)。

那麼,這不就是把過去那些男性主導、女性只能做花瓶的男權大片,做了性別倒轉嗎?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而《沉睡魔咒2》更是誇張,它竟然懶到,連賴以成功的女權表達都放棄了。

大概,它只是想借著第一部女權表達帶起的IP熱度,再賺點票房吧。

這正是我所擔憂的:

女權表達,成了流水生產線上,一個個包裝精美、內裡中空的商品。

更讓我鬱悶的,是《冰雪奇緣2》《沉睡魔咒2》,還是這一眾“女權大片”中我比較能忍受的一組。

《終結者6》和《新霹靂嬌娃》的女權表達,打心底裡,我是無法接受的。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先說《終結者6》。

為了第N次重啟,主創決定蹭一下女權思潮,沒問題;

寫死約翰·康納,救世主換成墨西哥女工,沒問題;

男性拯救者,換成被改造過的女大兵,沒問題;

但是,消費影史經典的初版莎拉·康納形象,讓這個角色晚節不保……

這個操作,我是一百個不能忍的。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莎拉·康納在《終結者6》中,被徹底寫崩了。

她在片中的出場,就是災難級別的。

兩位女主被追殺,一輛越野停下,全副武裝的莎拉·康納墨鏡亮相。

先是重機槍,然後是火箭炮。一頓操作猛於虎,然後在兩位女主驚訝的眼神中留下一句:

I will be back。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酷嗎?真的酷。

牛逼嗎?牛逼哭了。

但下一個鏡頭,兩位女主轉身上了莎拉·康納的越野,揚長而去……

留下一臉“WTF!發生了什麼”的康納奶奶,站在風中凌亂……

這特麼,是赤裸裸的喜劇拍法。我想問:

莎拉·康納,需要喜感嗎?這樣讓她被玩弄,能給這個人物帶來什麼光彩?

反正,單這一個出場,初版莎拉·康納這個經典角色,就已經被卡梅隆本人親手毀掉了。

而從全片看,莎拉·康納給人的印象,就是放狠話,不停地放狠話。

真實能力有多強?完全看不到。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嘴裡說著,幾十年來,我的工作,就是獵殺終結者。

酷嗎?太酷了!

牛逼嗎?太牛逼了!

但是,如何獵殺?怎麼躲藏不被抓到?這些真正塑造人物的地方,都缺乏足夠的細節支撐。

於是,

晚年的莎拉·康納,就這樣被寫成了一個耍帥扮酷、裝腔作勢的嘴炮兒老太太。

最不能忍的,最後說。

對《新霹靂嬌娃》,我只說一句:

消費經典IP,無所謂。

但打著女權反女權,就真的有點low了。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女導演班克斯採訪時說,如果這部新片票房不佳,那是觀眾還沒做好準備接受一部女性為主角的動作片。

女權表達的口號,喊得足夠響亮。

但電影中是怎麼表達女權的呢?

粗暴的男女對立,直白的女性為大。最終給出來的,不是賣弄性感,就是暴揍男人。

更多的細節,我不想再贅述了。

如果我們繼續往深了看,吐槽女權表達,其實間接證明了一點:

所謂的女權表達,無非是爛片掩蓋撈金本質的遮羞布罷了。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新霹靂嬌娃》故事注水毫無邏輯,且作為動作片,沒有哪怕一場及格的動作戲;

《終結者6》打著各種情懷牌,劇作上完全照搬複製《終結者2》,這大概是用最笨的方法,向觀眾展示了什麼叫“黔驢技窮”

《沉睡魔咒2》完全躺在第一部的成功上,強行拉上一個種族的主題,各種莫名其妙的轉折,是那種完全不知為何要拍出來的續集電影;

《冰雪奇緣2》姐妹情深之下,故事是個沒有細節、只有概念的空殼。所有危機靠一首歌就解決了,倒是在繼續上架更多周邊產品上不遺餘力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火蜥蜴會成為迪士尼的新周邊萌物

事實上,影史從來不缺好的女性電影,尤其是類型片。

這裡面,我把它們分為兩類。

一類,是赤裸裸地反抗男權壓迫。

比較典型的,你肯定熟悉:

《末路狂花》。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這大概是女權表達,與類型片結合得最棒的一部電影。

同樣是男女的二元對立,《末路狂花》聰明的一點是,那些被醜化了的男性,首先他們自己是物化女性的直男癌。

而電影中的控訴、反抗與逃離,直白中也透著滿滿的浪漫主義。

最後飛向天空的一躍,是最極致的自由嚮往,也是最極致的女權表達。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第二類,是更潤物細無聲的女權表達。

真正好的女性電影,無論男女,都回歸為最單純的一個字:

即,這不是一個非女性不可的角色,而是男性女性皆可,恰好最終由女性呈現了出來。

這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不是嗎?

這類的代表,你們更熟悉:

《異形》。

一個月連看四部好萊塢“女權大片”,爛片找到了新的遮羞布?

看過的,自然懂。

說真的,在當下這個女權思潮興起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女性電影。

“女權大片”?只要電影拍得好,我舉雙手歡迎。

但如果,大家對女權大片的理解,就是如今這樣,拍成一部部赤裸裸的“女性特權大片”

那這樣的“女權大片”,我真的是怕了怕了。

惹不起,我躲得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