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文化第一村

廈門文化第一村

翔安許厝村有二千多人口,單一許姓。許厝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自古有“書香之家”、“文化之村”之美稱。曾榮獲廈門市“文明單位”、廈門市“文化村”稱號。近幾年,許厝村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名人文化、革命教育、特色文化園、特色劇團、古蹟旅遊、綠色旅遊生態村六大品牌,建設“廈門文化第一村”。

廈門文化第一村

  許厝村古代科甲鼎盛,人才輩出,宋代許衍,孝宗乾道八年進士,歷任福州、贛州教授,永福知縣,建寧府通判,著本論二十篇,新論二十篇。許衎,皇帝賜號“高隱田舍”,著《墨記杼》四十卷,與兄衍公,欽賜“兄弟鄉賢”。許伯詡,宋淳熙己酉孝廉,先後任順昌縣尉,福州懷安縣丞,臨江通判,與父衍公號稱“父子通判”。許宗建,鹹淳六年賜文魁。許南山,明洪武十年通經文魁,監淮縣丞。許養溥授督糧通判,經畫軍事。理學名宦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時曾為許厝留下墨寶。現代則有地下黨領導人許英宗、戰鬥英雄、反擊戰功臣、及著名詩人魯黎。目前已出版魯黎詩集十一部。許厝村還維修了許魯黎的故居。他的詩《在榕樹下》描繪的那一整排古榕樹,現在都還枝繁葉盛。翔安區已出臺“許魯黎史蹟保護方案”,投資建“魯黎紀念園”,擴充原“文化園”,整修宗祠環境,翻建許厝劇場,建成了上千平方米的“許厝文化廣場”,建設“名人文化”景點。

廈門文化第一村

  許厝村的村民祟文尚武,解放前後曾有“宋江方隊”數陣,有“南音”、“高甲戲”班、鄉劇(歌仔戲)團,集體化時代曾獲廈門“文化村”稱號。現在村裡會樂器演奏的就有兩三百人,有八個民間劇團長年從事文化演出,村樂隊和南音表演隊久負盛名,目前文藝隊近200人。劇團每年在翔安、南安、晉江演出,創收近百萬元,自編自演的節目還獲省曲藝獎。許厝村準備引導表演團隊整合,聘請專業老師培訓,提高表演水平。通過建設“許厝文化一條街”,將木偶戲、宋江陣、拍胸舞等特色民俗文化打造成閩南民俗文化“大觀園”,打出“特色劇團”、“特色文化園”文化品牌。

廈門文化第一村

  許厝村位於香山北側山腳下,至今仍有古渡口遺址及牛墟、古窯址、後房一條街等遺址。香山上有紀念朱熹的“朱文公祠”,許厝祖廟裡有朱熹手題的對聯。香山已是省級風景名勝區。每年正月初六,這裡都會舉行盛大廟會,吸引數萬人參加。許厝村利用這些古蹟和民俗,整合成“古蹟旅遊”景點。

  許厝村的山地和林木面積廣闊,生態保護較好,現有數百株古榕樹。村前有清溪流淌。目前,翔安區對許厝溪流的河床挖寬挖深,沿岸種植柳樹和竹子,開發小型遊船環遊,並將為本村戰鬥英難、反擊戰功臣、“廈門大劫獄”烈士許英宗等興建“紅山仔烈士紀念陵園”,打造“革命教育”基地和“綠色旅遊生態村”。

廈門文化第一村

  總之,通過利用豐富的歷史和現代的文化資源,重點構建“名人文化”、“革命教育”、“特色文化園”、“特色劇團”、“古蹟旅遊”、“綠色旅遊生態村”六大品牌,使許厝村成為真正的“廈門文化第一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