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天青釉汝窑水仙盆,尺寸:高9.6厘米、口径【30.5X20】厘米。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是椭圆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边稜,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稜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纯洁无纹片,此种传世稀少,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过天青的宁静开朗的美感,据考证为传世仅存的一件。薄胎薄釉,胎质疏松,扣之木声。唐氏《肆考》云:“汝器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为贵。”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北宋汝窑自南宋时即“近尤难得”,更别说现在了。即使故宫的高级工作人员,要想上手,也得办理一大套手续。更何况故宫的17件汝窑器,基本为日用品,并不能代表北宋汝窑的最高水平。所以对汝窑器的辨识,多是根据古人的文章去理解的“心得体会”,很多免不了以讹传讹。其中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有可能造成对真品的错判。本文就个人对汝窑器的理解谈点看法。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1、汝窑的器型:从两岸故宫所存汝窑器来看,尽是些盘、碗、洗、猫食盆类。即便有个别瓶类,也都是造型极为简单的纸槌瓶、玉壶春瓶,最好的一件就属三牲尊了。如果这些代表了汝窑器的全部,那么我相信南宋早期九华人叶寘绝不会在《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了。北宋皇帝也不会以其作为贡瓷了。因为当时河北定窑和陕西耀州窑的造型比这些精美的多。所以当时汝窑贡瓷一定是以陈设器为主,手工造型丰富多彩,精美异常,加上“雨过天晴”的釉色,远好于当时的定窑和耀州窑。台北故宫的三牲尊已经有所表现,但还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汝窑器若被发现,定会给人以“蓬荜生辉”的超然感受。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2、汝窑的尺寸:有作者比较客观的说至今尚未见到汝窑有大于30厘米高,20厘米宽的物件。但也有专家武断的说凡看到大于30厘米的汝窑器则一定是赝品。由于他们的影响,现在做旧用于蒙骗的新汝瓷都是小于30厘米的。可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第六次发掘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时,就发现了尺寸较大的器件。所以汝窑“30厘米论”可以休矣。摆在宋代朝廷上的陈设器一定是大于30厘米的。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3、汝窑的胎色:我查看了很多关于汝窑是香灰胎的论述,多为今人以讹传讹。尚未见清代以前的人写过有关香灰胎的论述。顾名思义,仅就颜色而言,香灰色是指焚香烧过的灰烬的颜色。我试烧过多种,燃烧充分者几乎为白色,就像抽香烟时纸卷烧过的颜色,而燃烧不充分时颜色灰黑,那是因为残留碳的缘故。所以这个概念实在不好把握。如果取中间色的话,浙东地区的越窑胎色为最像。那么河南汝州到哪里去搞浙东的胎土呢?

河南的李廷怀先生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后发现:窑址中出土的汝官窑碎片,其断面色调接近土黄色,这是毛糙的瓷胎表面与泥土长期接触所造成的。这种土黄色用毛刷和清净剂反复擦洗仍不能完全除去,说明泥土已经和胎的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把碎片打碎后,新断面的色调极大多数为灰白色或白中偏灰,这是汝窑真正的胎色,而香灰的色调是浅灰色,虽与汝官窑的色调比较接近,但仍有一定差别。(本段摘自韦氏古风的文章)

所以我们今后不要再被“香灰色”而误导,汝窑器胎色就是“带点灰头的白色”。

4、汝窑的胎质:“正统”的说法是:北宋汝窑器为保持雨过天晴的釉色,只好放弃瓷胎的瓷化程度,在1150-1200度的温度下,胎出现生烧现象。所以胎质疏松,扣之木声。这种论点总体是对的,但是实际上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在清凉寺汝窑遗址发掘中,发现了过滤池和澄泥池各一个。这两个池子都是为烧贡瓷而设的。北宋时期尚不知景德镇的高岭土,只能用汝州当地的某种瓷土,碾碎过滤后泡水,搅拌后将上层的浑水倒入澄泥池,经过时日沉淀出很细的瓷土。这些瓷土中的杂质已经在上述过程中被去除。以这种澄泥做胎,烧结后的颜色为“带点灰头的白色”,可以保证汝窑器天青或天蓝釉面的纯净,但是这种澄泥胎却有了疏松的缺点,表现为吸水性很强,断面呈粉质,无结晶表象。而民用汝窑器则省略了这道工序,胎土杂质多,胎色灰度高一些。好在民用器釉色不严格,从月白到豆青,都可以卖出去。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5、汝窑胎的厚度: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汝窑为薄胎薄釉。这可能是看到台北故宫“荷花温酒碗”后留下的印象。实际上由于澄泥的关系,汝窑小器可以做成薄胎,而汝窑大器因强度原因只能做成厚胎。唐氏《肆考》云:“汝器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为贵。”说明汝窑器胎壁有厚薄之分,而薄者最好。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6、汝窑釉的开片:汝窑贡瓷因为澄泥胎与釉质涨缩系数差别较大,导致开片多为较为均匀的细碎纹,有说是蟹爪纹、鱼子纹等。又说汝窑碎片以直线开裂为真,锯齿状开裂为假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细碎纹会导致开裂面呈锯齿状。还有说汝窑开片冰裂纹为真,直裂纹为假也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同一器中我就发现既有冰裂纹,也有直裂纹。所以裂纹的斜度不能作为鉴别真假的依据。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7、汝窑的缩釉点:宋代汝窑器确实都有不规则的缩釉点,这在新仿品中较少看到。缩釉点中经常看到胎色,不过这种胎色不是胎本色,而是发黄的土色。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8、汝窑釉下气泡:描述汝窑器釉下气泡常用“寥若晨星”,其含义是气泡很少,像晨曦天空的星星一样,很少见到。这个比喻我很赞同。实际上气泡多少与胎中水分和窑炉升温速度有关。因为烧制汝贡瓷有严格的规矩,所以釉下气泡总体偏少,绝不像新汝瓷那样满眼气泡,又大又亮,气泡下面还有像台风图那样的旋转云涡。有些宋汝器用30倍放大镜看不到气泡,其实气泡与未融化的玛瑙颗粒混在一起,仔细看还是有的。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9、釉色泛红的传说:都说宋汝窑因玛瑙入釉,当对着太阳光从某个角度可以看到釉色泛红,说的活灵活现。可是当我采取上述办法观察,却看不到这种现象。只有密集的开片中存有陈年尘土,反射阳光时使人感觉釉面有一点暖色调。还有胎骨突出部位,因为釉薄,看出有粉红的色彩。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10、追寻宋汝窑器:宋代的汝窑器哪里去了?很明白的推理是:被女真人抢走了。金代皇帝灭了北宋,宋代皇宫中的珍宝被掳掠一空。作为渔猎民族,他们最喜欢的是金银器,所以被留作宫用。瓷器玉器,则被作为封赏给了皇亲国戚。这些东西多被送回到女真人故土的父老,只留下些许餐具用具。虽然宋代有汝窑器不入葬的规矩,但是金人是不受此约束的。所以,最好的宋代汝窑器,一定埋藏在祖国东北的一些金人墓葬中。而我们看到的两岸故宫的宋汝窑,不过是当时金朝皇帝留下的用具罢了。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