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家庭里的孩子,是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不在我身边,而是我们面对面,你却看不见我心里的伤。

01 即使不能陪伴孩子,也要给孩子留下爱的希望

张嘉佳在《云边有个小卖部》里的主人公刘十三,从小跟着外婆长大。他爸拿着家里的钱跑了,他妈离家出走了,他小时候经常问外婆,妈妈去哪儿了。10岁以后就不再问了,但他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找寻妈妈这个虚无缥缈的影子。

妈妈留给刘十三的信里写着,听外婆的话,别贪玩,努力学习,考清华考北大。去大城市工作,找一个爱你的女孩子结婚。刘十三很努力,他的小本本上写满了梦想,却一个都没实现,他没考上清华北大,他在大城市混得乱七八糟,他爱的姑娘不爱他,回到云边镇,他才开始活得像个人样。

很多像刘十三这样的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的童年是孤寂的。但他们心中依然有美好的想象,如果妈妈在就好了。刘十三在五年级时写的作文就证明了这一点,“我找啊找,找到最完美的妈妈,她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在我身边。”

有多少家庭里的孩子,是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刘十三的心里有希望,他没有失去爱的能力,在他遇到程霜,遇到小球球之后,他学会了去爱别人,也学会了接受爱,他的生活中依然可以充满阳光。

如果不得已没办法陪在孩子身边,一定要告诉孩子,你爱他。别让物理的距离切断了孩子对妈妈的爱和依恋。让孩子知道,他是被爱着的,就相当于在孩子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遇到阳光,就会绽放

02 人在孩子身边,心却相隔天涯咫尺

带孩子上轮滑课遇到一个爱哭的小男孩。课上到一半他从场地上下来去找他妈,刚叫了一声妈,他妈就抬起头冲着他说,“又不好好上课,赶紧回去,还没下课呢。”小男孩嘴里嘟囔着想张口说话,妈妈又说,“别找事啊,赶紧回去。”

小男孩转身回到课堂,没过五分钟,哭着下来了。他妈站起身朝小男孩走了过去,边走边喊,“你又怎么了?”孩子一直哭,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他妈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袖子都撸起来了。低头一看,孩子尿裤子了,刚才找他妈是想去洗手间,被吼回去了。

他妈一看尿裤子更生气了,一边拽着孩子往回走一边数落他,“你都6岁了还尿裤子,丢不丢人?”孩子一直哭,妈妈一直说。

有多少家庭里的孩子,是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裤子湿了很不舒服,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尿裤子,还丢了面子,所以他哭了。妈妈也挺生气,这么大了大庭广众之下尿裤子,又丢人又麻烦,还得换衣服。妈妈和孩子都生气,但这是不能避免的吗?孩子第一次走向妈妈的时候,如果妈妈能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又怎么会忍不住尿裤子呢?

陪伴孩子,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就够了。物理上的距离克服了,情感上却天涯咫尺。跟孩子好好沟通,给孩子开口说话的机会,听听孩子想做什么,别把自己当成判官,轻易给孩子的行为打标签,让孩子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03为孩子赴汤蹈火,却不相信孩子说的话

杭州有个16岁的高中生小刘,跟父母说要退学,语气很强硬,“没什么好说的,我就是不想上学了”。父母也很无奈,一向乖巧的孩子像变了个人,无奈求助精神科医生。

在医生面前,小刘袒露了心声,说出了他在学校遭受室友霸凌的事儿,被室友殴打、谩骂,还被散布谣言。小刘跟老师同学都说过,跟父母也说过,但没人相信他。无力改变现状的小刘,厌学情绪越来越重,这才有了看医生这一幕。

医生耐心听完小刘的倾诉,说了一句话让小刘哭成了泪人,“你很不容易,那时候有人体谅你多好。”

有多少家庭里的孩子,是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那时候有人体谅你多好,谁来做体谅孩子的人?父母应该是最能体谅孩子的人,但体谅孩子对大部分家长来说太难了。因为在家长眼里,孩子很多时候就是没事找事,P大点的事儿都斤斤计较。被人推到了,玩具被抢走了,鞋子被踩脏了,被起了个绰号,忘带作业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值得哭哭啼啼唧唧歪歪吗?正是这样的想法,让孩子越来越不想跟大人倾诉了。

河南二年级的女孩,课间休息被两个男孩按住胳膊,另一男孩往她眼睛里塞纸片。医生从女孩的眼睛里取出几十片纸片。校长是怎么说的,他说,“没有恶意”。如果这都不算恶意,那什么才算?

一个7岁的女孩,被3个同学控制住,往眼睛里塞纸片,她会有多疼,多害怕,就算眼睛没大碍,心理不会留下阴影吗?校长说没有恶意,老师说同学间的玩笑而已,如果家长再说没什么大不了的,那孩子的信念就彻底坍塌了,我受到的伤害都不算什么,我只能忍耐。

在《圆桌派》里,蒋方舟说,大人世界的比例跟小孩儿世界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没有红领巾扣两分,永远有小孩儿因为没戴红领巾哭天抢地。大人觉得多大点事啊,但对小孩来说,就是天大的事儿。

有多少家庭里的孩子,是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孩子的事情,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不要让孩子眼里天大的事儿,成为我们口中的矫情和计较。孩子需要“矫情”,只有孩子足够“矫情”,他才会知道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他才能更好的爱自己,这不也是我们期望的吗?

04伤孩子最深的人,恰恰是最爱孩子的你

还记得上海那个跳桥的少年吗?在2019年4月17日晚上10点左右,上海的卢浦大桥上,一辆白色小汽车打着双闪突然停在车流之中,司机座上的女子下车,对着后排说了些什么,然后上车了。几秒之后,后排的男孩突然跑下车,迅速从桥上跳下去,女子紧跟着跑出来,却没有抓住男孩,女子坐地痛哭。

有网友评论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一言不合就寻思觅活。乍一听很有道理,孩子就是脆弱,才会被妈妈说几句就想不开。但别忘了,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有首歌叫“我最深爱的人,伤我却是最深”,对孩子来说,有能力伤害他最深的人,是他最深爱的父母。

有多少家庭里的孩子,是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有的父母会严苛对待孩子,甚至用冷嘲热讽,侮辱的方式跟孩子说话,以刺激孩子奋发图强。

美国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在主持电台节目时接到过一个听众电话,这个听众说,“如果让我在挨打和挨骂之间做出选择,我一定会选择挨打。因为挨打之后,伤痕都是看得见的,至少人们还会同情你。可是责骂会把人逼疯,你却看不见任何伤痕。没有人会在意,和侮辱比起来,身体创伤的愈合可快多了。”

孩子不能打也不能骂,那还能管吗?当然能管,管孩子的前提,是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眼里,如果父母是值得信赖的,是爱他的,即使父母说的话孩子不愿意听,孩子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叛心里。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基础,父母管教孩子,孩子不会在乎父母说的对不对,他只会为了叛逆而叛逆。

教育孩子,要管住自己的嘴,你说的每一句话,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不要让情绪控制了大脑,脱口说出伤害孩子的话。在《原生家庭》里,作者苏珊·福沃德说过,孩子不懂得分辨玩笑和事实,取笑和威胁。当孩子听到负面评价时,会让这些评价进入潜意识,负面评价的内化,会损害孩子的正当自我认知,还会对生存方式及成就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幸福快乐的长大,倾听孩子的心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问题,我们才能跟孩子处在同一个频道上,才能实现良好的沟通。别让孩子成为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能听懂孩子的话,能跟孩子在同一频道对话,你就战胜了大部分的家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