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1/22

自1964年起,我国中西部三线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军工企业“三线厂”建设。在安徽的大别山深处也不例外,仅仅霍山县的诸佛庵镇就建了皖西机械厂、红星机械厂等四座军工厂。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伴随着国家体制改革,大部分三线厂迁出。如今大山深处的“三线厂”旧址依然存在,破败的厂房、岌岌可危的宿舍,已经成为当地小企业、居民和画家的寄居地。图为红星机械厂成片的住宅楼和厂房,虽然已破败不堪,但还是可以看出当年的辉煌。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2/22

在上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三线建设决策,深藏在大别山区的霍山县诸佛庵镇,曾经云集了皖西机械厂、红星机械厂、江北机械厂、皖西化工厂四座军工厂,诸佛庵也因此成为当地著名的“小上海”和当地“最大城市”。图为仙人冲的两个山洞,曾经是皖西化工厂的炸药库。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3/22

好景不长,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体制改革,霍山的三线厂外迁到合肥、蚌埠等地,工人也回到城市。不过,今日的诸佛庵并没有因为这些军工厂的撤离而衰落,依然是当地除了县城外最热闹的集镇之一。图为皖西化工厂的办公楼。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4/22

上个世纪60年代,军工厂的兴建,给村子带来了不少的变化,比如在门口就可以逛商店,在门口就可以看到电影,还有解放牌汽车……上世纪90年代初,各大机械厂彻底搬走后,留下了这些空空的车间和已经有些破旧的宿舍,一切似乎又回到从前。图为废弃厂房里被老人放了几口棺木。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5/22

唯一令村里人欣慰的是,当工厂搬走后,他们可以“占用”工人的宿舍,体验一番“工人的生活”。其余什么也没有留下。图为红星机械厂废弃的一间教室已经严重漏雨。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6/22

荒废的军工厂,除了少数车间被利用来做竹制品加工厂、竹炭厂,少量宿舍被当地农民寄居,残垣断壁、杂草丛生几乎是这里共同的景象。据悉,当地被称为安徽竹乡,闲置的老厂房被当地人用来办厂加工竹制品。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7/22

废弃的工厂,因其简陋的环境,成了很多小企业的理想居所。图为红星机械厂旧址被竹炭厂占用,废气排放空中。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8/22

这些老的厂房给当地村民带来很多就业机会,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打工者。图为红星机械厂的车间被用来加工竹炭后,窗户上粘满厚厚的灰尘。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9/22

图为通往皖西化工厂的路边,满是晾晒的一次性竹筷毛坯。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10/22

皖西化工厂的一间车间被改造成土窑烧制竹炭,十分简陋。图为墙壁上用“正”字记录了烧窑进展。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11/22

图为江北机械厂的一个老厂房内,一名工人在加工子弹包装箱,这是这里唯一与军工还有一点联系的企业。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11/22

据悉,军工厂搬走后,宿舍楼就闲置了下来,少量被当地农民寄居,此外还住了一批大山深处外迁出来的居民。虽然交给了地方政府,但由于没有人管理,宿舍楼都已经破败不堪。图为皖西机械厂曾经的宿舍区。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13/22

81岁的张朝本,原本所居住的房屋在洪水中垮塌,无家可归,就在皖西机械厂的宿舍区找了一间房子安置下来。“家里啥都没落下。在这里居住也是没有办法。”张朝本说。尽管房屋空置着,但由于房屋破损严重,寄居的居民并不多,张朝本老人这一栋楼仅有两户人家。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14/22

62岁的汪发勇,在皖西化工厂所在的仙人冲土生土长。上世纪60年代初,皖西化工厂建设的时候,全家搬到山的另一边居住,一住就是三十多年,生活很不方便。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皖西化工厂撤离后,仙人冲重归宁静,汪发勇和一些搬出去的村民从镇里花钱买了皖西化工厂的废弃的宿舍,重新回到老家开始新生活。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15/22

70岁的刘理强与另外两户人家,独守在皖西机械厂的一栋三层宿舍楼,目前二楼三楼都已经破损无法住人。“房屋产权都是公家的,自己没有打招呼就进来住了。” 刘理强说,“自家没有房子,在这里也是过渡。”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16/22

53岁的龚成发,一个月前妻子去世,现在和儿子一起寄居在皖西机械厂陈旧的宿舍里。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17/22

不过村民们的这种生活仅仅持续了十多年。今年年初,伴随着诸佛庵镇政府将皖西化工厂的老厂房和宿舍改造成画家村的项目启动,再次打破了仙人冲的宁静。图为皖西化工厂被贴了很多告示——这里将被打造成画家村。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18/22

据悉,该项目名称叫做“大别山第一竹海画家村”,一期计划投资2000万元,依托三线厂旧址,在保持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修建画家工作室。画家入驻,当地政府免费提供30年的使用权,画家自行改造。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19/22

据悉,首批入驻画家50名,其中国家美协会员和外国画家10余名,省级美协会员30名,乡土画家10名。如果进展顺利,当地将对皖西厂开发,吸纳40位画家,三期狮山村可容纳40人。目前已经吸引了50名画家入驻。图为一位已经入驻的画家在“画家村”进行户外写生。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20/22

寄居在皖西化工厂的村民似乎对画家村的项目不是很理解。49岁的汪登胜和几个村民就颇有意见。在他们看来,随着画家的进驻,现在的他们的菜园被填平,原来的几个寄居在老车间里的小企业关闭,让他们失去了经济来源,甚至未来会不会威胁到自己现在的居住的房屋。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21/22

74岁的汪登广原本住在皖西化工厂背后的这间土房子里,因为房子破旧,一年前搬到厂里的老宿舍居住,最近画家村开发要占用他居住的宿舍,老人可能要搬回来居住。

那些被遗忘在霍山的“三线厂”

22/22

80岁的熊兆崒和老伴,也是因为自家的房子倒塌无处可住,才搬到皖西化工厂的宿舍居住。而现在因为画家入驻,老人搬到半山腰的一个宿舍里居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