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1959》你覺得劇中幾個多餘並令人討厭的人物是誰?

昕147581170


《特赦1959》多好的一部電視,老戲骨雲集,但總有那麼一個兩個的讓人很討厭,甚至影響了整部電視劇。

其中最為明顯的讓人感覺多餘而且很煩人的角色,當然就是記者徐高平和護士梁冬芳,這兩個虛構的人物的戲有點太多了。本來這個劇中的很多老演員的表演已經很精彩了,但是這兩個人一出現,瞬間就讓人感覺跳戲跳到現在流行的那種偶像劇去了,尤其梁冬芳還是一副傻白甜的樣子,很沒有必要。如果能像《亮劍》和《士兵突擊》一樣,就拍成一部男人戲,其實劇情會更緊湊,也會讓觀眾感覺更嚴肅。

1.記者徐高平在第一集出場就很討厭人,有種弱智的感覺,提問的問題也屬於很愚蠢的問題,記者都是會說話,情商高的。提問的問題或許尖銳,但是直至重點。但是他那個問題,問什麼不投降,是在侮辱一個軍人。從第一集就不喜歡他,接下來的劇情就更討厭。

2.護士梁冬芳,這個人物設置非常好,不依靠家裡,不依靠關係,憑藉自己的努力來實現價值。人設很好,但是你的演技很low.在劇中一副傻白甜的即視感,太容易讓人調戲了。明明是一部紅色題材作品,看到她就會變成青春偶像劇的即視感。

劇中的老戲骨角色豐滿,演技更是一流,完美的闡釋了老戲骨的演技。他們才是真正的好演員。




豆丁微播客


《特赦1959》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視劇,無論故事情節還是演員的演技都是不錯的。提問者問裡面有哪個角色是多餘的,我個人覺得第一記者徐高平有些多餘,戲份過多,過於囉嗦。第二胡大樹,一沒耐心二思想覺悟不高,一而再再而三的在王英光和政委不在的時候犯錯誤,尤其是黃維給志願軍寫分析材料時,胡大樹的態度的確讓人厭煩,這對於頑固的黃維來說已是進步,胡大樹這一舉動,又把黃維推回到原地。三、王英光家中的群眾若干,有些地方拍的有些虛假做作,尤其掃文盲的那段。總得來說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電視劇,剛才我說的三個角色,雖說不足,但也不至於特別讓人厭煩。

這部片子裡戰犯的演員,演技非常不錯,杜聿明、蔡守元、葉立三、黃維、劉安國,尤其是王耀武,演的都很成功。

開始我是從今日頭條的片段知道這部電視劇的,僅僅是片段就已經深深的吸引我,我也是回到家中從網上追的劇,本來我媽正在看一部家庭喜劇片,看到我在看這部電視劇,爸媽也加入到追劇的隊伍中來了。


仰天長嘯132


一哥“俗人看特赦1959”之——

這戲瑕疵真不少

看“特赦1959”是俗人的摯愛,整個故事劇情也吸引了我,除了點贊之外,說點關於不該發生的瑕疵。

其一,少了幾個重要人物。一個是文強,早期的共產黨員、脫黨後成了國民黨的將軍,與杜聿明、程潛、陳明仁交厚,又是毛澤東的表弟,拒絕改造,是個典型,為啥沒了蹤影,用劉安國代替沒有必要,當然這個劉安國應該還有王雲輝的影子。第二個是張淦,桂系的代表,用蔡守元取代而且變成了淮海戰役戰俘,也沒必要。第三個是楊伯濤,年輕軍人,沒必要搞個葉立三出來。第四個陳瑞章,是個綜合體,可以保留。如果是僅僅照顧楊雪之死因,也沒這個必要。

其二,戲份分配不均勻。淮海戰役戰犯戲份過多,特務的也不少,遼瀋的一個廖耀湘,而且演員也太老了點,不大對頭。平津的一個陳長捷和不怎麼露面的杜建時,渡江後的一個宋希濂,不能全面地從軍事上說服其失敗的原因。

其三,既然是特赦,對於撫順等戰犯管理所的情況沒有一個輔助的交待,如有的地方管理所政策上的執行有不一的情況來說明功德林的偉岸。

其四,外圍的戲份過多、過繁、過雜。作者試圖交待歷史的脈絡,有的甚至有強加於人之感,其實大可不必,觀眾是有一定分辨力的,不要說這段現代史,就是《大秦帝國》播映時,普通觀眾還會去了解一些歷史加以研判呢。

其五,去掉了外出學習的一幕實在有點遺憾。讓杜聿明開上國產車該多好啊。

其六,除了愛情真的不能開拍了,過多了,裡面不夠,還弄一對外邊的,有氾濫之感,也沖淡了主題,再說那記者不怎的,那護士傻到了不可愛的程度了,過了。

其七,一些技術問題,一件衣服穿到底實在讓人難受,英媽掃盲班後直接看憲法草案也太快了,一群人綁菜架子總是那幾棵不死不活的菜,沒有春天的讓人豁然開朗的感覺。

其八,表現的就是所長、政委、副所長,刻畫的也不錯,但工作方式就是談話、救人,讓他們討論時也是背書式的,比如討論戰役可以讓他們還原戰場,為抗美援朝提供資料時可以再具體一點,對於沈醉的申訴可以辯證一點,讓幾個戰士也參與進來,比如投誠士兵見老長官、向人家學習知識等等。

其九,有幾個人不該出現,梁冬芳的父親不該出現,尤其是為女兒的事跑到功德林見政委,看起來有違於時代精神。楊局長是北京市公安局長,人家功德林戰犯管理所一開始可是直屬公安部的,後來才歸北京市局的 ,戲份有點牽強。高平這個角色爭議較大,記者身份設計的好,但演員選擇不知導演出於什麼目的,實在有點差強人意。還有個英明,好像借用葉立三是哥倆的私事,實在不好。而中共高層除了主席總理羅長子外,各路大帥將軍對於昔日對手竟無一點感受,畢竟這也是國之大事,連陳毅元帥的的那句響噹噹的名言都沒有采用啊。同時,類如程潛之於文強,傅作義之於陳長捷,盧漢之於沈醉,還有張治中、邵力子諸公的努力都一筆勾消了不好。

其十,一些情節近乎荒誕,梁冬芳勸土匪投降,可能嗎?廣西的土匪可是出了名的惡,廣西在全國剿匪是落後的,主席還因此換了張大將的將。

較之於上世紀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決戰之後》,我個人認為還是遜色不少,雖說是部不錯的正能量的作品,但瑕疵過多也真是難以恭維啊。





一哥於一


可以說一個也不多餘。關鍵是演技。最出彩的是戰犯,一群將官聚在一起,各懷心事,各有千秋,各有所慮,個個收放自如,拿捏到位。王陵基的狂傲,陳長捷的明理,傅作義的內斂,沈醉的陰沉,徐遠舉、周養浩的頑劣、康濯的多慮,王耀武的釋然葉立三的嬗變,黃維的固執灬…讓我們看到了一代䲷雄起伏跌宕的內心世界。所長政委是正面人物,精彩鏗鏘的道白,熱烈歡快的情愫,剛中含柔的處事風格,讓我們看到了正義的力量,嶽紅飾演的母親、細眼記者、藝人乾女兒,對甬色的理解都是入木三分,給人以可親可愛感,增強了劇情的份量。唯獨欠缺的是胡副所長,處處充滿著不成熟。奚望飾演的梁護士,膚淺、勉強、粗鄙的一次次自我陶醉的嘿嘿笑聲,讓人不知何故,與當時的環境、人群以及自己的經歷很不相稱,成為該劇的最大敗筆。但總體來說不失一部難得的好劇。


家中有虎198


電視劇的主旋律很好,但導演的構思描寫的功力還是不夠的。功德林在開始的那段歷史,軍隊無論在哪裡或管教方面,都遵循黨指揮槍的宗旨原則,以政委及政工幹部管教為主,並不是以所長管教戰犯為主,副所長應該負責保衛、後勤等工作。

嚴格講功德林前五、六年是不為人知的,近五百人的戰犯在此改造,他們被分成幾個戰犯改造場所,記者是不可能隨意採訪,隨時進出功德林。電視劇的描寫只是突出幾位戰犯的“特赦”二字,沒有很真實反映改造及轉變過程。功德林的醫療狀況在當時也是很好的,功德林是有多位醫生、護士長、護士。

劇中描寫的正反人物的露面,具體描述及虛構人物其實他們都有原型。幾百人的高級戰犯當年是分成幾個分隊改造,他們個人文化教養、才華、軍事素養是很高的,對戰犯教育改造是很困難的事情,當時中央軍委從部隊選調年齡偏大、政治覺悟非常好的政工幹部為主,也可以說是當時部隊的精華。並不全是劇中寫一些簡單的改造情景,比如,所長能那麼清晰解釋《資本論》嗎?都認為所長演的好,其實除了著重刻畫正面人物形象外,並無感到什麼新穎之處,甚至還有什麼像胡大樹、護士、徐記者、等等這樣拼湊式的人物。

二十幾年的戰犯勞改生活,那段歷史可以說相當艱難、複雜的改造過程!只能說內容、主旋律是好的,戰犯扮演者、主席扮演者的演技是很不錯的,其它的都差的很遠!


神精鳥


《特赦1959》裡面最令人討厭的,莫過於劉安國這個角色。


一、曾經告密,讓功德林改造所的所長王英光失去妻子

王英光當年和妻子彭雪去國民黨處策反,本來一切順利,後來不知道怎麼著洩密了。二人在逃難時,彭雪不幸犧牲。這事兒一直是王英光過不去的坎兒,王英光一直想搞清楚是怎麼洩密的。陰差陽錯終於知道真相,原來二人去策反時被劉安國看到了。劉安國猜到了二人的身份,所以告密派人抓捕王英光二人。


知道真相後,王英光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差點違反紀律去殺劉安國這個特務。

二、不老實改造,四處挑事兒

此人在功德林監獄不積極改造,經常扇陰風點陰火,挑逗同學內訌,打擊積極改造的戰犯。劉安國等戰犯被押往北京功德林,途中車子出現問題,他們不得不下地行走,劉安國沒走多久便說走不動了。


於是解放軍押解人員安排戰犯原地休息,並負責送上饅頭補充體力。誰知劉安國卻嚷著要喝開水,他想一出是一出, 狡猾無比。


劉安國是國民黨保密局華北行動處中將處長,特務出身,要想將他改造難度係數很大。

三、歷史上沒有這個人物原型

杜聿明、王耀武等人都是歷史上的原型人物,而劉安國卻是虛構人物。之所以虛構這樣一個人物,主要是想表現當年那些國民黨的頑固分子,拒絕改造的人員。同時呢,也從側面表現了我黨寬大為懷、耐心改造的一面。


共產黨真的是從思想上改造他們,打開大門迎接他們,讓他們一起加入到新中國建設的熱潮中。尤其是抗美援朝的勝利,真的是讓這些國民黨頑固分子也口服心服。整個中國高奏凱歌,披荊斬棘,搞社會主義偉大建設。


星河影評


綜合了網友意見,排出劇中有點不討喜甚至討厭的人物有:

1.胡大樹,性格大大咧咧、豪爽直率,他出身農村,文化水平不高,但對共產主義卻是一個忠實的捍衛者,其實我並不討厭他,他在劇中是我們普通人的代言人,道出了百分之七八十我們的心聲,對這些對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戰犯態度,把他們當“皇帝”般侍候,騎在我們頭上拉屎拉尿,嚴重不服!

因為我們沒有毛主席周恩來等的高瞻遠矚,也沒有所長王英光那高超理論水平,與高深的文化水平,只知道,欠債還錢,血債血償,這些樸素道理,所以平凡與偉大的反差效果對比就出來了。當然他對工作中某些事處理的侷限性,與對戰犯未來的眼光是有所欠缺,這個是不可否認的,我們並不比他高明得多少,認嗎?

2.胖記者徐高平,大家對這個整天傻樂的記者,並不喜歡,但戰犯及你們,嗯是我們,是怎樣瞭解這新中國成立新政權執政這十年中巨大變化的?那時就是靠記者走南闖北,在媒體的前線給大家作紙媒、電臺、還有唱戲等宣傳報道各行業翻天覆地新變化,眼見為實,所長就是利用這層關係,弄來大量圖片給功德林的戰犯們觀看,讓他看看蔣介石的國民黨在大陸執政的二十幾年間與這共產黨執政的十年間對比,效果令人歎為觀止。

3.還有我們的天使護士梁冬芳,護士本身就是天使的化身,大家成天見她咧嘴嘻笑,有點不習慣,但對於一個年齡小天真無邪的小姑娘來說,並不是十分過份吧,何況她一直處在沒有爾虞我詐的單純平等環境中工作,沒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思想單純,醫界沒國界,她的出現給功德林的戰犯們如一抹和煦的春風,天使一般的聖潔。大家想想,在《團長》裡的獸醫爬過日本兵身邊時,雖沒救治,但也幫他壓住止血。

有人說,她利用高官爸爸想去那就去那,但她利用的都不是隻爭利益好處的地方,抗美援朝和廣西剿匪。你說呢?再說如果她利用父親權力,在一個很舒適好的機關單位工作,難嗎?再有,她愛上一個晉察冀文化水平與業務水平一流的王英光,不是很正常嗎?美人愛英雄,自古就有。何況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姑娘。


娛界煙火


我覺得您應該把這些人物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多餘人物”,第二類是“討厭人物”,第三類則是“既多餘又討厭的人物”。

先說“多餘人物”。

主要就三位:葉立三、蔡守元、劉安國。

這三個人物的共同特點,就是都為虛構,但又混雜在一堆頂著真實姓名的戰犯中一起“改造”,頭上安了很多真實戰犯的故事或故事剪輯。這些人物的出場是近年來風靡一時的所謂“獨立團金手指”情結一脈相承,即編導喜歡在真實歷史中塞入一個虛構的人物並作為“脈絡”,以便隨時“開金手指”和“塞私貨”,而不必擔心被指責為“篡改歷史”(反正連人物都是虛構的),這種人物比較典型的,如《雍正王朝》中的鄔思道,《大明王朝》某一部中的那個“太子贊善”,《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周曆史上有這個人,但劇裡“金手指”化了),而更常見的則是在現代戰爭劇中,如各種版本的長征劇、抗戰劇、將領傳記劇,裡面總有“獨立團長”或“高參”一類貫穿始終的虛構角色,如《劉伯承》裡的那個“單戰”,《上將許世友》裡的那個從第一集跟到最後一集的鐵桿兒。在這些劇中“獨立團金手指”有時並不會顯得很刺眼,因為大家大多是當故事看的,而不是當成正劇——而《特赦1959》卻是打著正劇、還原旗號的獻禮片,不但玩“獨立團”而且一玩就是仨,如何吃得消?

不僅如此,許多朋友都反映,自己被劇情感動得一塌糊塗然後去查葉、蔡、劉的歷史事蹟,結果發現“都是編的”,大呼上當——然後他們中會不會有人因此認為,那些真實人物的故事也是編的?自己也會上當?投入那麼多,就是為了讓人產生這樣的想法麼?

更要命的是到了特赦場景,名單又必須尊重歷史事實,而“獨立團金手指”們肯定是這批戰犯中表現最好的之三(否則怎麼當金手指呢)——然後他們表現那麼好卻連一個頭批特赦的都沒有,這真的是在歌頌特赦的偉大麼?

再說“討厭人物”。

副所長。

從第一集到最後一集,這位副所長的覺悟和政策水平全無提高,我黨在紅軍時期就懂的道理他不懂,連普通戰士都知道的俘虜政策他不知道,這樣的人從開所當副所長一直“在編”,最後貌似還有望升所長(因為所長提了),這真的是正面歌頌?真的?

最後說“既討厭又多餘的人物”。

女護士和男記者。

女護士身為年輕老兵、將門之後,不但細皮嫩肉心靈傻白甜,而且從戰場上摸爬滾打下來的居然連個臥姿裝子彈和匍匐前進都不會,這連延安馬背幼兒園的女護理都不如啊(我老師沈大力先生是“馬背幼兒園”長大的,他親口說過那些炮火裡走過來的女護理“十八般武藝樣樣會”),塑造這樣一個角色,真的是在歌頌我軍?

那位男記者困難年代怎麼長那麼胖不去說,既無政策理論水平又無自知之明,工作不走程序,無組織無紀律,這麼個角色放在劇裡,是來添彩的,還是來搗亂的?

順便說,戰犯管理所這樣政策性非常強的單位,照理是政工首長兼黨委或党支書記,有最後決定權,而不是所長當逗哏,政委當捧哏,這也是近年來各類戰爭片的老大難問題了。


李厚何


《特赦1959》作為一個主旋律獻禮劇,總體來說還算是不錯的,但也有一些問題,最明顯的就是很多網友已經指出過的,整個劇的跨度達十年以上,但劇中的人物始終穿著棉衣,一直在冬天,這是很不合理的。還有一些本該有的情節和人物沒有,卻硬生生的強加了許多虛構的情節和人物,讓這個劇打了折扣。



而其中最為明顯的讓人感覺多餘而且很煩人的角色,當然就是記者徐高平和護士梁冬芳,這兩個虛構的人物的戲有點太多了。本來這個劇中的很多老演員的表演已經很精彩了,但是這兩個人一出現,瞬間就讓人感覺跳戲跳到現在流行的那種偶像劇去了,尤其梁冬芳還是一副傻白甜的樣子,很沒有必要。如果能像《亮劍》和《士兵突擊》一樣,就拍成一部男人戲,其實劇情會更緊湊,也會讓觀眾感覺更嚴肅。


還有一些人物的虛構,比如蔡守元這個人物,表面上是綜合了很多人的經歷,尤其是張淦和範漢傑的一部分經歷,但這個改編其實意義不是很大,還不如直接讓範漢傑和張淦真名實姓的出現在劇中,反而效果會更好。因為範漢傑沒有出現,廖耀湘的臺詞太少,戲也很少,導致整個劇中遼瀋戰役中被俘的國軍高級將領中,戲最多的反而成了廖耀湘指揮的四十九軍軍長中將鄭庭笈。

還有劉安國這個角色,其實所有人一眼都能看出來,這個虛構的人物的原型就是文強。在以前的老電影《決戰之後》中,文強是真名實姓的出現的,但是到了這個劇裡,卻被改編成了劉安國。不過,劉安國這個人物形象總體而言還是比較飽滿的,也比較出彩,這和演員本身的拿捏、把握和表演比較到位是分不開的,劉安國也是這個劇中的幾個主要角色之一。但反過來說,如果把劉安國的名字換成文強,其實也一樣可以這麼處理,也不會讓人跳戲。


因為主要角色都是被俘的國軍高級將領,其中一些人還有上下級關係,比如鄭庭笈是廖耀湘的下屬,文強在淮海戰役中被俘的時候是杜聿明的下屬,融合了楊伯濤的經歷的陳瑞章是黃維的下屬等等,那麼這些人在一起,討論過往的戰役中各自的表現,這肯定是少不了的,也是應該濃墨重彩的表現的。但這個劇中反映得卻有點少了,比較集中的反而是虛構的人物蔡守元和在魯南戰役中被俘的馬勵武爭論,但這個劇情和史實完全對不上。

還有黃維和杜聿明、王耀武等幾個主要角色,黃維和杜聿明是不同的派系,黃維是陳誠土木系,而杜聿明是何應欽系的人,這也是杜聿明在淮海戰役中對救援黃維不太積極的原因,但在劇中兩個人卻相安無


愛喝奶的小奶狗


《特赦1959》作為一個主旋律獻禮劇,總體來說還算是不錯的,但也有一些問題,最明顯的就是很多網友已經指出過的,整個劇的跨度達十年以上,但劇中的人物始終穿著棉衣,一直在冬天,這是很不合理的。還有一些本該有的情節和人物沒有,卻硬生生的強加了許多虛構的情節和人物,讓這個劇打了折扣。

而其中最為明顯的讓人感覺多餘而且很煩人的角色,當然就是記者徐高平和護士梁冬芳,這兩個虛構的人物的戲有點太多了。本來這個劇中的很多老演員的表演已經很精彩了,但是這兩個人一出現,瞬間就讓人感覺跳戲跳到現在流行的那種偶像劇去了,尤其梁冬芳還是一副傻白甜的樣子,很沒有必要。如果能像《亮劍》和《士兵突擊》一樣,就拍成一部男人戲,其實劇情會更緊湊,也會讓觀眾感覺更嚴肅。

還有一些人物的虛構,比如蔡守元這個人物,表面上是綜合了很多人的經歷,尤其是張淦和範漢傑的一部分經歷,但這個改編其實意義不是很大,還不如直接讓範漢傑和張淦真名實姓的出現在劇中,反而效果會更好。因為範漢傑沒有出現,廖耀湘的臺詞太少,戲也很少,導致整個劇中遼瀋戰役中被俘的國軍高級將領中,戲最多的反而成了廖耀湘指揮的四十九軍軍長中將鄭庭笈。

還有劉安國這個角色,其實所有人一眼都能看出來,這個虛構的人物的原型就是文強。在以前的老電影《決戰之後》中,文強是真名實姓的出現的,但是到了這個劇裡,卻被改編成了劉安國。不過,劉安國這個人物形象總體而言還是比較飽滿的,也比較出彩,這和演員本身的拿捏、把握和表演比較到位是分不開的,劉安國也是這個劇中的幾個主要角色之一。但反過來說,如果把劉安國的名字換成文強,其實也一樣可以這麼處理,也不會讓人跳戲。

因為主要角色都是被俘的國軍高級將領,其中一些人還有上下級關係,比如鄭庭笈是廖耀湘的下屬,文強在淮海戰役中被俘的時候是杜聿明的下屬,融合了楊伯濤的經歷的陳瑞章是黃維的下屬等等,那麼這些人在一起,討論過往的戰役中各自的表現,這肯定是少不了的,也是應該濃墨重彩的表現的。但這個劇中反映得卻有點少了,比較集中的反而是虛構的人物蔡守元和在魯南戰役中被俘的馬勵武爭論,但這個劇情和史實完全對不上。

還有黃維和杜聿明、王耀武等幾個主要角色,黃維和杜聿明是不同的派系,黃維是陳誠土木系,而杜聿明是何應欽系的人,這也是杜聿明在淮海戰役中對救援黃維不太積極的原因,但在劇中兩個人卻相安無事,並沒有討論淮海戰役的得失。作為整個劇中兩個比較主要的角色,又都親歷了決定國共雙方命運的淮海戰役,兩個人對此卻閉口不提,相互之間既沒有討論,也沒有埋怨和指責,這也是不太符合邏輯的。

還有劇中被當成主要反面典型人物處理的幾個特務,包括康澤、劉安國、沈醉、徐遠舉、周養浩、曾擴情,其實處理得也都還不錯,只不過,這個處理可能稍微有點過頭了。因為,相比其他在戰爭中被俘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言,這些特務對黨國的忠誠度似乎太高了一點,很可能會讓一些觀眾想起普京的故事。不過,這幾個特務的形象總體而言還是控制住了,比較猥瑣,不像《潛伏》裡的李涯那樣忠誠,以至於感動了觀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