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1959》你觉得剧中几个多余并令人讨厌的人物是谁?

昕147581170


《特赦1959》多好的一部电视,老戏骨云集,但总有那么一个两个的让人很讨厌,甚至影响了整部电视剧。

其中最为明显的让人感觉多余而且很烦人的角色,当然就是记者徐高平和护士梁冬芳,这两个虚构的人物的戏有点太多了。本来这个剧中的很多老演员的表演已经很精彩了,但是这两个人一出现,瞬间就让人感觉跳戏跳到现在流行的那种偶像剧去了,尤其梁冬芳还是一副傻白甜的样子,很没有必要。如果能像《亮剑》和《士兵突击》一样,就拍成一部男人戏,其实剧情会更紧凑,也会让观众感觉更严肃。

1.记者徐高平在第一集出场就很讨厌人,有种弱智的感觉,提问的问题也属于很愚蠢的问题,记者都是会说话,情商高的。提问的问题或许尖锐,但是直至重点。但是他那个问题,问什么不投降,是在侮辱一个军人。从第一集就不喜欢他,接下来的剧情就更讨厌。

2.护士梁冬芳,这个人物设置非常好,不依靠家里,不依靠关系,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价值。人设很好,但是你的演技很low.在剧中一副傻白甜的即视感,太容易让人调戏了。明明是一部红色题材作品,看到她就会变成青春偶像剧的即视感。

剧中的老戏骨角色丰满,演技更是一流,完美的阐释了老戏骨的演技。他们才是真正的好演员。




豆丁微播客


《特赦1959》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视剧,无论故事情节还是演员的演技都是不错的。提问者问里面有哪个角色是多余的,我个人觉得第一记者徐高平有些多余,戏份过多,过于啰嗦。第二胡大树,一没耐心二思想觉悟不高,一而再再而三的在王英光和政委不在的时候犯错误,尤其是黄维给志愿军写分析材料时,胡大树的态度的确让人厌烦,这对于顽固的黄维来说已是进步,胡大树这一举动,又把黄维推回到原地。三、王英光家中的群众若干,有些地方拍的有些虚假做作,尤其扫文盲的那段。总得来说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电视剧,刚才我说的三个角色,虽说不足,但也不至于特别让人厌烦。

这部片子里战犯的演员,演技非常不错,杜聿明、蔡守元、叶立三、黄维、刘安国,尤其是王耀武,演的都很成功。

开始我是从今日头条的片段知道这部电视剧的,仅仅是片段就已经深深的吸引我,我也是回到家中从网上追的剧,本来我妈正在看一部家庭喜剧片,看到我在看这部电视剧,爸妈也加入到追剧的队伍中来了。


仰天长啸132


一哥“俗人看特赦1959”之——

这戏瑕疵真不少

看“特赦1959”是俗人的挚爱,整个故事剧情也吸引了我,除了点赞之外,说点关于不该发生的瑕疵。

其一,少了几个重要人物。一个是文强,早期的共产党员、脱党后成了国民党的将军,与杜聿明、程潜、陈明仁交厚,又是毛泽东的表弟,拒绝改造,是个典型,为啥没了踪影,用刘安国代替没有必要,当然这个刘安国应该还有王云辉的影子。第二个是张淦,桂系的代表,用蔡守元取代而且变成了淮海战役战俘,也没必要。第三个是杨伯涛,年轻军人,没必要搞个叶立三出来。第四个陈瑞章,是个综合体,可以保留。如果是仅仅照顾杨雪之死因,也没这个必要。

其二,戏份分配不均匀。淮海战役战犯戏份过多,特务的也不少,辽沈的一个廖耀湘,而且演员也太老了点,不大对头。平津的一个陈长捷和不怎么露面的杜建时,渡江后的一个宋希濂,不能全面地从军事上说服其失败的原因。

其三,既然是特赦,对于抚顺等战犯管理所的情况没有一个辅助的交待,如有的地方管理所政策上的执行有不一的情况来说明功德林的伟岸。

其四,外围的戏份过多、过繁、过杂。作者试图交待历史的脉络,有的甚至有强加于人之感,其实大可不必,观众是有一定分辨力的,不要说这段现代史,就是《大秦帝国》播映时,普通观众还会去了解一些历史加以研判呢。

其五,去掉了外出学习的一幕实在有点遗憾。让杜聿明开上国产车该多好啊。

其六,除了爱情真的不能开拍了,过多了,里面不够,还弄一对外边的,有泛滥之感,也冲淡了主题,再说那记者不怎的,那护士傻到了不可爱的程度了,过了。

其七,一些技术问题,一件衣服穿到底实在让人难受,英妈扫盲班后直接看宪法草案也太快了,一群人绑菜架子总是那几棵不死不活的菜,没有春天的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其八,表现的就是所长、政委、副所长,刻画的也不错,但工作方式就是谈话、救人,让他们讨论时也是背书式的,比如讨论战役可以让他们还原战场,为抗美援朝提供资料时可以再具体一点,对于沈醉的申诉可以辩证一点,让几个战士也参与进来,比如投诚士兵见老长官、向人家学习知识等等。

其九,有几个人不该出现,梁冬芳的父亲不该出现,尤其是为女儿的事跑到功德林见政委,看起来有违于时代精神。杨局长是北京市公安局长,人家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一开始可是直属公安部的,后来才归北京市局的 ,戏份有点牵强。高平这个角色争议较大,记者身份设计的好,但演员选择不知导演出于什么目的,实在有点差强人意。还有个英明,好像借用叶立三是哥俩的私事,实在不好。而中共高层除了主席总理罗长子外,各路大帅将军对于昔日对手竟无一点感受,毕竟这也是国之大事,连陈毅元帅的的那句响当当的名言都没有采用啊。同时,类如程潜之于文强,傅作义之于陈长捷,卢汉之于沈醉,还有张治中、邵力子诸公的努力都一笔勾消了不好。

其十,一些情节近乎荒诞,梁冬芳劝土匪投降,可能吗?广西的土匪可是出了名的恶,广西在全国剿匪是落后的,主席还因此换了张大将的将。

较之于上世纪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决战之后》,我个人认为还是逊色不少,虽说是部不错的正能量的作品,但瑕疵过多也真是难以恭维啊。





一哥于一


可以说一个也不多余。关键是演技。最出彩的是战犯,一群将官聚在一起,各怀心事,各有千秋,各有所虑,个个收放自如,拿捏到位。王陵基的狂傲,陈长捷的明理,傅作义的内敛,沈醉的阴沉,徐远举、周养浩的顽劣、康濯的多虑,王耀武的释然叶立三的嬗变,黄维的固执灬…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䲷雄起伏跌宕的内心世界。所长政委是正面人物,精彩铿锵的道白,热烈欢快的情愫,刚中含柔的处事风格,让我们看到了正义的力量,岳红饰演的母亲、细眼记者、艺人干女儿,对甬色的理解都是入木三分,给人以可亲可爱感,增强了剧情的份量。唯独欠缺的是胡副所长,处处充满着不成熟。奚望饰演的梁护士,肤浅、勉强、粗鄙的一次次自我陶醉的嘿嘿笑声,让人不知何故,与当时的环境、人群以及自己的经历很不相称,成为该剧的最大败笔。但总体来说不失一部难得的好剧。


家中有虎198


电视剧的主旋律很好,但导演的构思描写的功力还是不够的。功德林在开始的那段历史,军队无论在哪里或管教方面,都遵循党指挥枪的宗旨原则,以政委及政工干部管教为主,并不是以所长管教战犯为主,副所长应该负责保卫、后勤等工作。

严格讲功德林前五、六年是不为人知的,近五百人的战犯在此改造,他们被分成几个战犯改造场所,记者是不可能随意采访,随时进出功德林。电视剧的描写只是突出几位战犯的“特赦”二字,没有很真实反映改造及转变过程。功德林的医疗状况在当时也是很好的,功德林是有多位医生、护士长、护士。

剧中描写的正反人物的露面,具体描述及虚构人物其实他们都有原型。几百人的高级战犯当年是分成几个分队改造,他们个人文化教养、才华、军事素养是很高的,对战犯教育改造是很困难的事情,当时中央军委从部队选调年龄偏大、政治觉悟非常好的政工干部为主,也可以说是当时部队的精华。并不全是剧中写一些简单的改造情景,比如,所长能那么清晰解释《资本论》吗?都认为所长演的好,其实除了着重刻画正面人物形象外,并无感到什么新颖之处,甚至还有什么像胡大树、护士、徐记者、等等这样拼凑式的人物。

二十几年的战犯劳改生活,那段历史可以说相当艰难、复杂的改造过程!只能说内容、主旋律是好的,战犯扮演者、主席扮演者的演技是很不错的,其它的都差的很远!


神精鸟


《特赦1959》里面最令人讨厌的,莫过于刘安国这个角色。


一、曾经告密,让功德林改造所的所长王英光失去妻子

王英光当年和妻子彭雪去国民党处策反,本来一切顺利,后来不知道怎么着泄密了。二人在逃难时,彭雪不幸牺牲。这事儿一直是王英光过不去的坎儿,王英光一直想搞清楚是怎么泄密的。阴差阳错终于知道真相,原来二人去策反时被刘安国看到了。刘安国猜到了二人的身份,所以告密派人抓捕王英光二人。


知道真相后,王英光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差点违反纪律去杀刘安国这个特务。

二、不老实改造,四处挑事儿

此人在功德林监狱不积极改造,经常扇阴风点阴火,挑逗同学内讧,打击积极改造的战犯。刘安国等战犯被押往北京功德林,途中车子出现问题,他们不得不下地行走,刘安国没走多久便说走不动了。


于是解放军押解人员安排战犯原地休息,并负责送上馒头补充体力。谁知刘安国却嚷着要喝开水,他想一出是一出, 狡猾无比。


刘安国是国民党保密局华北行动处中将处长,特务出身,要想将他改造难度系数很大。

三、历史上没有这个人物原型

杜聿明、王耀武等人都是历史上的原型人物,而刘安国却是虚构人物。之所以虚构这样一个人物,主要是想表现当年那些国民党的顽固分子,拒绝改造的人员。同时呢,也从侧面表现了我党宽大为怀、耐心改造的一面。


共产党真的是从思想上改造他们,打开大门迎接他们,让他们一起加入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尤其是抗美援朝的胜利,真的是让这些国民党顽固分子也口服心服。整个中国高奏凯歌,披荆斩棘,搞社会主义伟大建设。


星河影评


综合了网友意见,排出剧中有点不讨喜甚至讨厌的人物有:

1.胡大树,性格大大咧咧、豪爽直率,他出身农村,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共产主义却是一个忠实的捍卫者,其实我并不讨厌他,他在剧中是我们普通人的代言人,道出了百分之七八十我们的心声,对这些对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战犯态度,把他们当“皇帝”般侍候,骑在我们头上拉屎拉尿,严重不服!

因为我们没有毛主席周恩来等的高瞻远瞩,也没有所长王英光那高超理论水平,与高深的文化水平,只知道,欠债还钱,血债血偿,这些朴素道理,所以平凡与伟大的反差效果对比就出来了。当然他对工作中某些事处理的局限性,与对战犯未来的眼光是有所欠缺,这个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并不比他高明得多少,认吗?

2.胖记者徐高平,大家对这个整天傻乐的记者,并不喜欢,但战犯及你们,嗯是我们,是怎样了解这新中国成立新政权执政这十年中巨大变化的?那时就是靠记者走南闯北,在媒体的前线给大家作纸媒、电台、还有唱戏等宣传报道各行业翻天覆地新变化,眼见为实,所长就是利用这层关系,弄来大量图片给功德林的战犯们观看,让他看看蒋介石的国民党在大陆执政的二十几年间与这共产党执政的十年间对比,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3.还有我们的天使护士梁冬芳,护士本身就是天使的化身,大家成天见她咧嘴嘻笑,有点不习惯,但对于一个年龄小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来说,并不是十分过份吧,何况她一直处在没有尔虞我诈的单纯平等环境中工作,没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思想单纯,医界没国界,她的出现给功德林的战犯们如一抹和煦的春风,天使一般的圣洁。大家想想,在《团长》里的兽医爬过日本兵身边时,虽没救治,但也帮他压住止血。

有人说,她利用高官爸爸想去那就去那,但她利用的都不是只争利益好处的地方,抗美援朝和广西剿匪。你说呢?再说如果她利用父亲权力,在一个很舒适好的机关单位工作,难吗?再有,她爱上一个晋察冀文化水平与业务水平一流的王英光,不是很正常吗?美人爱英雄,自古就有。何况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


娱界烟火


我觉得您应该把这些人物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多余人物”,第二类是“讨厌人物”,第三类则是“既多余又讨厌的人物”。

先说“多余人物”。

主要就三位:叶立三、蔡守元、刘安国。

这三个人物的共同特点,就是都为虚构,但又混杂在一堆顶着真实姓名的战犯中一起“改造”,头上安了很多真实战犯的故事或故事剪辑。这些人物的出场是近年来风靡一时的所谓“独立团金手指”情结一脉相承,即编导喜欢在真实历史中塞入一个虚构的人物并作为“脉络”,以便随时“开金手指”和“塞私货”,而不必担心被指责为“篡改历史”(反正连人物都是虚构的),这种人物比较典型的,如《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大明王朝》某一部中的那个“太子赞善”,《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周历史上有这个人,但剧里“金手指”化了),而更常见的则是在现代战争剧中,如各种版本的长征剧、抗战剧、将领传记剧,里面总有“独立团长”或“高参”一类贯穿始终的虚构角色,如《刘伯承》里的那个“单战”,《上将许世友》里的那个从第一集跟到最后一集的铁杆儿。在这些剧中“独立团金手指”有时并不会显得很刺眼,因为大家大多是当故事看的,而不是当成正剧——而《特赦1959》却是打着正剧、还原旗号的献礼片,不但玩“独立团”而且一玩就是仨,如何吃得消?

不仅如此,许多朋友都反映,自己被剧情感动得一塌糊涂然后去查叶、蔡、刘的历史事迹,结果发现“都是编的”,大呼上当——然后他们中会不会有人因此认为,那些真实人物的故事也是编的?自己也会上当?投入那么多,就是为了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么?

更要命的是到了特赦场景,名单又必须尊重历史事实,而“独立团金手指”们肯定是这批战犯中表现最好的之三(否则怎么当金手指呢)——然后他们表现那么好却连一个头批特赦的都没有,这真的是在歌颂特赦的伟大么?

再说“讨厌人物”。

副所长。

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这位副所长的觉悟和政策水平全无提高,我党在红军时期就懂的道理他不懂,连普通战士都知道的俘虏政策他不知道,这样的人从开所当副所长一直“在编”,最后貌似还有望升所长(因为所长提了),这真的是正面歌颂?真的?

最后说“既讨厌又多余的人物”。

女护士和男记者。

女护士身为年轻老兵、将门之后,不但细皮嫩肉心灵傻白甜,而且从战场上摸爬滚打下来的居然连个卧姿装子弹和匍匐前进都不会,这连延安马背幼儿园的女护理都不如啊(我老师沈大力先生是“马背幼儿园”长大的,他亲口说过那些炮火里走过来的女护理“十八般武艺样样会”),塑造这样一个角色,真的是在歌颂我军?

那位男记者困难年代怎么长那么胖不去说,既无政策理论水平又无自知之明,工作不走程序,无组织无纪律,这么个角色放在剧里,是来添彩的,还是来捣乱的?

顺便说,战犯管理所这样政策性非常强的单位,照理是政工首长兼党委或党支书记,有最后决定权,而不是所长当逗哏,政委当捧哏,这也是近年来各类战争片的老大难问题了。


李厚何


《特赦1959》作为一个主旋律献礼剧,总体来说还算是不错的,但也有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很多网友已经指出过的,整个剧的跨度达十年以上,但剧中的人物始终穿着棉衣,一直在冬天,这是很不合理的。还有一些本该有的情节和人物没有,却硬生生的强加了许多虚构的情节和人物,让这个剧打了折扣。



而其中最为明显的让人感觉多余而且很烦人的角色,当然就是记者徐高平和护士梁冬芳,这两个虚构的人物的戏有点太多了。本来这个剧中的很多老演员的表演已经很精彩了,但是这两个人一出现,瞬间就让人感觉跳戏跳到现在流行的那种偶像剧去了,尤其梁冬芳还是一副傻白甜的样子,很没有必要。如果能像《亮剑》和《士兵突击》一样,就拍成一部男人戏,其实剧情会更紧凑,也会让观众感觉更严肃。


还有一些人物的虚构,比如蔡守元这个人物,表面上是综合了很多人的经历,尤其是张淦和范汉杰的一部分经历,但这个改编其实意义不是很大,还不如直接让范汉杰和张淦真名实姓的出现在剧中,反而效果会更好。因为范汉杰没有出现,廖耀湘的台词太少,戏也很少,导致整个剧中辽沈战役中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中,戏最多的反而成了廖耀湘指挥的四十九军军长中将郑庭笈。

还有刘安国这个角色,其实所有人一眼都能看出来,这个虚构的人物的原型就是文强。在以前的老电影《决战之后》中,文强是真名实姓的出现的,但是到了这个剧里,却被改编成了刘安国。不过,刘安国这个人物形象总体而言还是比较饱满的,也比较出彩,这和演员本身的拿捏、把握和表演比较到位是分不开的,刘安国也是这个剧中的几个主要角色之一。但反过来说,如果把刘安国的名字换成文强,其实也一样可以这么处理,也不会让人跳戏。


因为主要角色都是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其中一些人还有上下级关系,比如郑庭笈是廖耀湘的下属,文强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时候是杜聿明的下属,融合了杨伯涛的经历的陈瑞章是黄维的下属等等,那么这些人在一起,讨论过往的战役中各自的表现,这肯定是少不了的,也是应该浓墨重彩的表现的。但这个剧中反映得却有点少了,比较集中的反而是虚构的人物蔡守元和在鲁南战役中被俘的马励武争论,但这个剧情和史实完全对不上。

还有黄维和杜聿明、王耀武等几个主要角色,黄维和杜聿明是不同的派系,黄维是陈诚土木系,而杜聿明是何应钦系的人,这也是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对救援黄维不太积极的原因,但在剧中两个人却相安无


爱喝奶的小奶狗


《特赦1959》作为一个主旋律献礼剧,总体来说还算是不错的,但也有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很多网友已经指出过的,整个剧的跨度达十年以上,但剧中的人物始终穿着棉衣,一直在冬天,这是很不合理的。还有一些本该有的情节和人物没有,却硬生生的强加了许多虚构的情节和人物,让这个剧打了折扣。

而其中最为明显的让人感觉多余而且很烦人的角色,当然就是记者徐高平和护士梁冬芳,这两个虚构的人物的戏有点太多了。本来这个剧中的很多老演员的表演已经很精彩了,但是这两个人一出现,瞬间就让人感觉跳戏跳到现在流行的那种偶像剧去了,尤其梁冬芳还是一副傻白甜的样子,很没有必要。如果能像《亮剑》和《士兵突击》一样,就拍成一部男人戏,其实剧情会更紧凑,也会让观众感觉更严肃。

还有一些人物的虚构,比如蔡守元这个人物,表面上是综合了很多人的经历,尤其是张淦和范汉杰的一部分经历,但这个改编其实意义不是很大,还不如直接让范汉杰和张淦真名实姓的出现在剧中,反而效果会更好。因为范汉杰没有出现,廖耀湘的台词太少,戏也很少,导致整个剧中辽沈战役中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中,戏最多的反而成了廖耀湘指挥的四十九军军长中将郑庭笈。

还有刘安国这个角色,其实所有人一眼都能看出来,这个虚构的人物的原型就是文强。在以前的老电影《决战之后》中,文强是真名实姓的出现的,但是到了这个剧里,却被改编成了刘安国。不过,刘安国这个人物形象总体而言还是比较饱满的,也比较出彩,这和演员本身的拿捏、把握和表演比较到位是分不开的,刘安国也是这个剧中的几个主要角色之一。但反过来说,如果把刘安国的名字换成文强,其实也一样可以这么处理,也不会让人跳戏。

因为主要角色都是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其中一些人还有上下级关系,比如郑庭笈是廖耀湘的下属,文强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时候是杜聿明的下属,融合了杨伯涛的经历的陈瑞章是黄维的下属等等,那么这些人在一起,讨论过往的战役中各自的表现,这肯定是少不了的,也是应该浓墨重彩的表现的。但这个剧中反映得却有点少了,比较集中的反而是虚构的人物蔡守元和在鲁南战役中被俘的马励武争论,但这个剧情和史实完全对不上。

还有黄维和杜聿明、王耀武等几个主要角色,黄维和杜聿明是不同的派系,黄维是陈诚土木系,而杜聿明是何应钦系的人,这也是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对救援黄维不太积极的原因,但在剧中两个人却相安无事,并没有讨论淮海战役的得失。作为整个剧中两个比较主要的角色,又都亲历了决定国共双方命运的淮海战役,两个人对此却闭口不提,相互之间既没有讨论,也没有埋怨和指责,这也是不太符合逻辑的。

还有剧中被当成主要反面典型人物处理的几个特务,包括康泽、刘安国、沈醉、徐远举、周养浩、曾扩情,其实处理得也都还不错,只不过,这个处理可能稍微有点过头了。因为,相比其他在战争中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而言,这些特务对党国的忠诚度似乎太高了一点,很可能会让一些观众想起普京的故事。不过,这几个特务的形象总体而言还是控制住了,比较猥琐,不像《潜伏》里的李涯那样忠诚,以至于感动了观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