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家長都應該看!民警支招構築“防拐”保護牆

孩子、家長都應該看!民警支招構築“防拐”保護牆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鍾雷/文 資料圖

因為一張畫像,時隔2年後,人販子“梅姨”再度刷屏社交網絡,也讓拐賣兒童類案件也再次走入人們視野。如何預防拐賣?僅僅靠不搭理陌生人夠嗎?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牽涉到家庭、學校、公安等社會的方方面面。今日,記者專訪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五支隊副支隊長金海堅,全方面剖析如何構築“防拐”保護牆。

▎孩子 ▎ 不給陌生人帶路,根據環境選擇呼救方式

在去年央視進行的一次“防拐測試”中,“騙子”謊稱是孩子家長的朋友,利用零食、玩具等方式成功拐走50個孩子中的42人。該實驗讓不少自信的家長重新審視對孩子的“防拐”教育。如何有效開展防拐教育?王海堅給家長們支了幾招。

首先是防範未然。除了老生常談的不要吃陌生人給的食物、不要跟陌生人走之外,不要為陌生人帶路也需要謹記。“外地的一些案件中,有人販子以寵物狗丟失的名義向小朋友問路,小朋友帶路找狗。”這種時候,“樂於助人”的孩子可能陷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一旦發生了被拐的情況,孩子能否伺機求助同樣十分關鍵。“在公共場所的話,大聲呼救還是有必要的,但如果是在四下無人的情況下與嫌疑人一對一,此時不建議激烈反抗,以免對自己造成傷害。”王海堅強調,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傳遞求救信息。據他介紹,此前在外地的一起案例中,曾有一名女子牽著女童的手行走在高速公路上,民警上前詢問時,女孩一下掙脫了女子的手,跑到民警身後,拽著民警的衣角說“這個人不是我媽媽”。

在女孩的明確提示下,民警隨即對女子展開詢問,發現其對女孩個人信息知之甚少,最終警方聯繫上女童家長,成功完成解救。

“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嚇孩子,說不聽話就讓警察抓走他,這導致很多孩子把警察當作了‘大灰狼’的角色。”王海堅建議,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要把警察放在對立面,而應讓孩子養成遇到困難找警察的習慣。同時在求助時,如果孩子能提供爸媽的姓名、家庭地址、聯繫方式等要素,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家長 ▎ 告別“24小時報警”誤區,第一時間尋求警方幫助

昨日,一則兒童被拐賣數據分析文章在網上流傳開來,其中提及上海為“賣掉孩子最多的城市”,對於這一結論,上海警方回應稱:10年來未發生過搶奪、偷盜、誘騙後販賣兒童的案情。爭議告一段落,自信表態的背後是上海警方在“防拐”戰場多年的經驗和防患未然。“我們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打擊,一方面防範。”

據媒體報道,早在2009年,公安部就在全國開展打擊拐賣兒童、婦女專項行動,此後上海開始建立打拐DNA數據庫,對已經確認被拐賣兒童的親生父母,自己要求採血的失蹤兒童親生父母,解救的被拐賣兒童,來歷不明、疑似被拐賣的兒童,來歷不明的流浪、乞討兒童五類人員採集血樣進行DNA檢驗,同時將數據錄入全國庫。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來歷不明兒童排摸工作機制”,第一時間排除拐賣嫌疑。

“對於兒童失蹤類案件,派出所、刑隊都會第一時間介入,走訪知情人員,甄別案件性質。”金海堅坦言,有時候家長報案孩子失蹤,最終一查確實父母在爭奪孩子的撫養權。但根據警方現有的兒童失蹤快速查找機制,一旦確定系兒童失蹤案件,警方會立即成立專案組,“我們要求落實‘一長三包’責任制,由地區公安分局分管局領導任專案組組長,‘三包’則是指案件要偵破、孩子要找回、情緒要穩控。”金海堅透露,曾出現過詐騙分子利用網上的尋人信息聯繫到家屬,以提供線索為由索要錢財實施詐騙,因此他強調,在案件偵查中贏得家長的信任也是重要的一環。

此外,因為對警方的工作流程存在誤解,一些家長也可能喪失報警的黃金時間。“失蹤超過24小時,警方才會立案。”這是在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中的一句臺詞,也是不少家長存在的認知誤區。“網上很多人說孩子失蹤之後要24小時之後才能報案,其實家長應當立即報警。”在此前接受採訪時,王海堅曾透露,凡是接報14歲以下兒童失蹤警情,警方將第一時間協助尋找,6小時後尚未找到,即立為刑事案件。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鍾雷/文 資料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