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山要發展,這個傈僳族小山村日子越過越好

壩山,是壩還是山?

出麗江市華坪縣城,一直往北偏西走,一座又一座的大山迎面而來,過手扒巖九道拐,兩個小時後,經過60公里灣多、坡陡、狹窄的山路,就到了隱藏在橫斷山褶皺之中的壩山村。這是一個直過民族——傈僳族佔全村人口的80%以上的小山村。以前,人們形容當地“住的是千腳落地,吃的是三吹三打;白天陪太陽下山,晚上數星星入眠;天當被子全家蓋,地當床鋪圍火塘……”

“黨和國家的政策好,這幾年一批又一批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和壩山村‘兩委’一道努力,壩山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壩山村主任谷萬祥說。

向大山要发展,这个傈僳族小山村日子越过越好

壩山村

貧困戶住上新房

2015年下半年,原麗江市國稅局和原華坪縣國稅局在壩山村開展掛包幫扶貧。

年近60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谷忠國一家有四口人,一兒一女30多歲都為智力障礙和殘疾。原來一家人共住在半山坡一小垛千腳落地的木楞房,屋內煙熏火燎,颳風下雨就四面透風、滿地是水。這戶是原麗江市國稅局黨組書記、局長(現市稅務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何忠強結對幫扶的“親家”,瞭解情況後,何忠強多次與鄉、村“”班子和房屋修建方認真討論新建住房選址、設計,從施工到竣工驗收的所有環節都嚴格把關。建房資金不到位,何忠強就自己先墊付資金4萬餘元;路不通,何忠強拿出自己工資3000元為他家修路;沒有自來水,就幫其買水桶、買水管、架設引水管道;沒有生活用品,何忠強送來床、被褥、櫥櫃、桌椅、餐具,配齊了六件套。

搬進新房子的谷忠國感激地說:“要不是市、縣稅務局來幫扶,我家怎麼也住不起這麼好的房子。”

向大山要发展,这个傈僳族小山村日子越过越好

宣講活動

近年來,在各項幫扶逐漸推進過程中,像谷忠國家這樣住上新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35戶,其它農村危房改造也完成了229戶次,房屋亮化10戶,修建廚房12戶,修建廁所172戶,堡坎院壩修復58戶,共投入資金531萬餘元。

全村人畜飲水問題全部解決

秋冬時節,收穫完的農村進入了水利工程的黃金季節。一大早,村支書何官辰和村主任谷萬祥、副主任谷興平以及市、縣稅務局駐村工作隊又為村民水利工程維修的事忙得不可開交。

考慮到谷忠國家兩個孩子都患有自閉症,他們擔心谷忠國和老伴領到水管後,沒有勞動力埋飲水管,待送完其他人家的水管後,他們又立刻趕到了谷忠國家,幫其把水管接上、埋好。

兩年多來,麗江市、華坪縣稅務局與村“兩委”一道,共爭取投入6萬元對一座水庫進行防滲加固,解決50餘戶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同時,實施壩山村完小飲水工程,解決學校師生的安全飲水問題;為全村9個村民小組接通30餘公里水管,解決100餘戶群眾的吃水困難問題;為105戶群眾修建愛心水窖,緩解了山區群眾飲水困難。到2018年底,全村人畜飲水問題全部得到解決。

向大山要发展,这个傈僳族小山村日子越过越好

齊心為民

坐山“吃山”

壩山村海拔178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960毫米,人均耕地1.50畝。在這個以玉米為主產的高寒山區,這點土地讓很多人都吃不飽。光靠結對幫扶幹部職工獻的愛心簡直就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發展的問題。

如何讓貧困群眾穩定脫貧,還得向大山要發展。

“以前坐山吃山是坐吃山空,山上的樹被砍光、賣光、燒光;現在坐山吃山是‘金山銀山’,荒山坡又種上了‘致富樹’。”駐村扶貧工作隊長李建銀說。為此,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了易於被當地群眾接受又適合地域特點的花椒產業作為突破口。

為了大力發動群眾,麗江市、華坪縣稅務局協助村“兩委”制定了關於推動花椒產業發展的規劃、措施,向村民無償提供種苗、農藥、化肥和發展及提質增效資金。

僅2018年,兩個單位就投入獎補資金及物資73.96萬元為98戶進行花椒提質增效改造;投入19.6萬元補貼蠶桑種植,直補農戶11.1萬元栽種烤煙320餘畝;投入10萬元用於購買豌豆種及農藥,投入21.6萬元為18戶建檔立卡戶新建烤煙房18座,戶均補助1.2萬元扶貧專項資金。到2018年底,全村花椒種植面積6000餘畝,核桃種植面積600餘畝,蠶桑種植面積480餘畝,為群眾穩定增收打好堅實的基礎。

在2組胡德明的花椒種植示範園裡,一家人在清園、薅花椒、施冬肥。“我家5口人,種了花椒60多畝,目前賣了7萬多元,花椒成了我家主要的收入來源。”胡德明說。

壩山村支書何官辰介紹,下一步,將把花椒產業作為壩山“一村一品”項目進行重點打造,建立花椒種植示範園,請專家進行統一培訓指導,力爭做大做強壩山花椒產業,讓群眾真正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向大山要发展,这个傈僳族小山村日子越过越好

專題黨課

塑造出新時代鄉風文明

8月1日,由華坪縣稅務局扶持、壩山村委會承建的華坪第一家“傈村扶貧愛心超市”開張營業。從此,全村250多戶各族群眾可憑愛心積分兌換相應積分的日用品,亦可將自產的農特產品在超市對外銷售。

據介紹,“傈村扶貧愛心超市”是由掛包部門協助、村委管理運行、村民小組考核評定、群眾廣泛參與,在本村集體房屋開辦的扶貧愛心項目,分別開設“積分兌換區”和“土特產區”。為此,駐村工作隊和壩山村“兩委”特制定了積分制管理辦法、積分制管理細則、愛心超市管理辦法和“紅黑榜”等制度。

扶貧愛心超市的日常管理運行以整合各種捐助為資源、以超市運作為模式、以積分兌換為管理核心,鼓勵村民在自強誠信、衛生環境、綜治平安等事業中進步獲得“紅榜”積分,反之對違反規定上了“黑榜”的村民則實行相應扣分,並按積分定期到超市兌換免費或折扣物品。

“‘紅黑榜’的推出,促進了鄉風文明,現在成了村民關注的焦點。村民不但關心自己的積分增減,更怕自己不小心上了‘黑榜’。”村主任谷萬祥說。

這個曾經綜合貧困發生率38.88%的小山村,在2018年年底,全村貧困發生率降至2.25%,順利實現脫貧出列。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壩山村還成立了藝術團。在藝術團的首秀現場,村民們看畢精彩的演出後也難掩興奮。有人忍不住說:“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也在改變,我們也開始追求精神享受了。”

雲南網記者 李熙臨 通訊員 杜文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