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山要发展,这个傈僳族小山村日子越过越好

坝山,是坝还是山?

出丽江市华坪县城,一直往北偏西走,一座又一座的大山迎面而来,过手扒岩九道拐,两个小时后,经过60公里湾多、坡陡、狭窄的山路,就到了隐藏在横断山褶皱之中的坝山村。这是一个直过民族——傈僳族占全村人口的80%以上的小山村。以前,人们形容当地“住的是千脚落地,吃的是三吹三打;白天陪太阳下山,晚上数星星入眠;天当被子全家盖,地当床铺围火塘……”

“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这几年一批又一批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坝山村‘两委’一道努力,坝山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坝山村主任谷万祥说。

向大山要发展,这个傈僳族小山村日子越过越好

坝山村

贫困户住上新房

2015年下半年,原丽江市国税局和原华坪县国税局在坝山村开展挂包帮扶贫。

年近6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谷忠国一家有四口人,一儿一女30多岁都为智力障碍和残疾。原来一家人共住在半山坡一小垛千脚落地的木楞房,屋内烟熏火燎,刮风下雨就四面透风、满地是水。这户是原丽江市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现市税务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何忠强结对帮扶的“亲家”,了解情况后,何忠强多次与乡、村“”班子和房屋修建方认真讨论新建住房选址、设计,从施工到竣工验收的所有环节都严格把关。建房资金不到位,何忠强就自己先垫付资金4万余元;路不通,何忠强拿出自己工资3000元为他家修路;没有自来水,就帮其买水桶、买水管、架设引水管道;没有生活用品,何忠强送来床、被褥、橱柜、桌椅、餐具,配齐了六件套。

搬进新房子的谷忠国感激地说:“要不是市、县税务局来帮扶,我家怎么也住不起这么好的房子。”

向大山要发展,这个傈僳族小山村日子越过越好

宣讲活动

近年来,在各项帮扶逐渐推进过程中,像谷忠国家这样住上新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35户,其它农村危房改造也完成了229户次,房屋亮化10户,修建厨房12户,修建厕所172户,堡坎院坝修复58户,共投入资金531万余元。

全村人畜饮水问题全部解决

秋冬时节,收获完的农村进入了水利工程的黄金季节。一大早,村支书何官辰和村主任谷万祥、副主任谷兴平以及市、县税务局驻村工作队又为村民水利工程维修的事忙得不可开交。

考虑到谷忠国家两个孩子都患有自闭症,他们担心谷忠国和老伴领到水管后,没有劳动力埋饮水管,待送完其他人家的水管后,他们又立刻赶到了谷忠国家,帮其把水管接上、埋好。

两年多来,丽江市、华坪县税务局与村“两委”一道,共争取投入6万元对一座水库进行防渗加固,解决50余户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同时,实施坝山村完小饮水工程,解决学校师生的安全饮水问题;为全村9个村民小组接通30余公里水管,解决100余户群众的吃水困难问题;为105户群众修建爱心水窖,缓解了山区群众饮水困难。到2018年底,全村人畜饮水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向大山要发展,这个傈僳族小山村日子越过越好

齐心为民

坐山“吃山”

坝山村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960毫米,人均耕地1.50亩。在这个以玉米为主产的高寒山区,这点土地让很多人都吃不饱。光靠结对帮扶干部职工献的爱心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发展的问题。

如何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还得向大山要发展。

“以前坐山吃山是坐吃山空,山上的树被砍光、卖光、烧光;现在坐山吃山是‘金山银山’,荒山坡又种上了‘致富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李建银说。为此,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了易于被当地群众接受又适合地域特点的花椒产业作为突破口。

为了大力发动群众,丽江市、华坪县税务局协助村“两委”制定了关于推动花椒产业发展的规划、措施,向村民无偿提供种苗、农药、化肥和发展及提质增效资金。

仅2018年,两个单位就投入奖补资金及物资73.96万元为98户进行花椒提质增效改造;投入19.6万元补贴蚕桑种植,直补农户11.1万元栽种烤烟320余亩;投入10万元用于购买豌豆种及农药,投入21.6万元为18户建档立卡户新建烤烟房18座,户均补助1.2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到2018年底,全村花椒种植面积6000余亩,核桃种植面积600余亩,蚕桑种植面积480余亩,为群众稳定增收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2组胡德明的花椒种植示范园里,一家人在清园、薅花椒、施冬肥。“我家5口人,种了花椒60多亩,目前卖了7万多元,花椒成了我家主要的收入来源。”胡德明说。

坝山村支书何官辰介绍,下一步,将把花椒产业作为坝山“一村一品”项目进行重点打造,建立花椒种植示范园,请专家进行统一培训指导,力争做大做强坝山花椒产业,让群众真正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向大山要发展,这个傈僳族小山村日子越过越好

专题党课

塑造出新时代乡风文明

8月1日,由华坪县税务局扶持、坝山村委会承建的华坪第一家“傈村扶贫爱心超市”开张营业。从此,全村250多户各族群众可凭爱心积分兑换相应积分的日用品,亦可将自产的农特产品在超市对外销售。

据介绍,“傈村扶贫爱心超市”是由挂包部门协助、村委管理运行、村民小组考核评定、群众广泛参与,在本村集体房屋开办的扶贫爱心项目,分别开设“积分兑换区”和“土特产区”。为此,驻村工作队和坝山村“两委”特制定了积分制管理办法、积分制管理细则、爱心超市管理办法和“红黑榜”等制度。

扶贫爱心超市的日常管理运行以整合各种捐助为资源、以超市运作为模式、以积分兑换为管理核心,鼓励村民在自强诚信、卫生环境、综治平安等事业中进步获得“红榜”积分,反之对违反规定上了“黑榜”的村民则实行相应扣分,并按积分定期到超市兑换免费或折扣物品。

“‘红黑榜’的推出,促进了乡风文明,现在成了村民关注的焦点。村民不但关心自己的积分增减,更怕自己不小心上了‘黑榜’。”村主任谷万祥说。

这个曾经综合贫困发生率38.88%的小山村,在2018年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25%,顺利实现脱贫出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坝山村还成立了艺术团。在艺术团的首秀现场,村民们看毕精彩的演出后也难掩兴奋。有人忍不住说:“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也在改变,我们也开始追求精神享受了。”

云南网记者 李熙临 通讯员 杜文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