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原產物——老香黃(香櫞)

​“ 香黃,讓人不由自主咽口水的原產物,還有多少人記得她?


佛手柑,又叫佛手香櫞,一般生長於江南沿海省份。其果實為佛手果,狀如手指,所以叫佛手。味道酸苦澀不能生食,但是卻帶有似檸檬般的清香,又有殺菌提神、緩解咳喘、消化不良等疼痛的功效,有果中仙品藥中王的美譽,更號稱為“十大廣藥”之一.《本草綱目》有記載:“主治:下氣,除心頭痰水。煮酒飲,治痰氣咳嗽。煎湯,治心下氣痛。"

廣東原產物——老香黃(香櫞)

我們要提的主角——香黃,也叫香櫞、佛手,則是由這種帶有藥效功用的佛手柑(佛手果)經過繁雜嚴謹的工藝醃製而成;香黃經過數年的甕藏,自然成了地位超等的“老香黃”。而老香黃具有增進食慾、理氣化痰、解酒舒氣功效,可緩解胃痛、腹脹、嘔吐、痰多咳喘等藥效。同時製作複雜,還需要陳封瓦甕多年,所以其珍貴程度有“一斤百年老香黃價抵一斤黃金”的民間說法。那時人們把它們當成家裡的必備良藥,常常如私人物品般被珍藏在老人們的小抽屜裡。

經查證,從明代以來,廣東潮汕地區就懂得以佛手柑為原料來製作老香黃,並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醃製的複雜流程和經驗:切塊(以稜為塊)——醃鹽(用鹽醃之入裡)——曬乾(去掉水份)——炊熟(除菌變軟)——浸糖、甘草(醃之透裡,吸收糖份和甘草液)——再曬乾(多次反覆)。整個流程的週期從生到熟需要不少的時間。而這種精工細作式的醃製過程,也進一步提升老香黃的價值。

廣東原產物——老香黃(香櫞)

甚至為了體現老香黃的功效,民間還流傳著屬於它的傳奇故事:遠古時候,潮汕地區北隅有一人家,母子相依為命。母親年老多病,胸腹脹痛。孝順的兒子為給母親解除病痛,求醫尋藥不果。後來他聽說五指山上有個指尖峰長了一種能治其母之病的藥果,但又不知其具體形狀、模樣。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了那座險峰,突然間發現不遠處有一滿頭白毛的老猴,雙臂抱胸,不時喘氣,不一會那猴張眼四處尋覓,後走近峰端上的一株果樹,上前摘下樹上的果子往嘴裡送,不一會便見其氣色大有好轉。這個孝子斷定此果必是他母親所需要的那種藥果,便快步上前。只見那樹掛著的果子形態各異,握著如拳,伸之似指,色呈金黃,其味清香撲鼻,於是他將果子摘下來,回家拿給母親試服,果然見效。服了數月之後,病狀消退。他們母子十分高興,商量著用這種藥果的種籽在平地培育出新的果樹並結出果子,用以治療患有同樣疾病的鄉親,並將果樹取名為“佛手柑”,進而又製成老香黃,四時貯放,以供保健療疾。(本故事從另外摘錄)

翻翻兒時的記憶,爺爺的小櫃子裡總有一個玻璃瓶裝著一大塊黑乎乎的東西,透過玻璃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那塊黑膏似的油亮果肉。這樣的小黑炭還常常給我們帶來的不小的驚喜;肚痛腹脹時,切一小片沖水喝完後,小小的肚子會神奇般的好了不少;喉嚨沙啞疼痛時,切一小片含在嘴裡,頓時喉嚨舒服了不少。似乎小黑炭總是無所不能,重要的這種“藥”不但不苦,反而它太好吃了,清香甘甜又帶著鹹味、吃完唇齒生香久久不散,讓人念念不忘。

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裡,小孩子眼裡所有東西只分能吃和不能吃。很顯然,小黑炭是屬於能吃又好吃的,故而成為當時的我們為之奮鬥目標之一,是我們這些小鬼千方百計都算計著的最高獎賞品。

爺爺是個讀書人,會幫人寫書信、會自己寫詩、會看病、還會寫對聯,剪紙花紙字。唉,好像那個年代的讀書人都是無所不能!他手上的活不少,我們小鬼也經常有發揮的時候,寫字時我們可以幫著墊紙磨墨、看病時我們可以幫著把裝藥的瓶瓶罐罐從抽屜裡拿出來、剪紙字紙花可以幫著別針,當然,辛苦的勞動自然會有獎賞品,除了各種糖果之外,小小一片香黃在那時的我們眼裡,它就是人間美味,吃完留下的甘甜足以回味半天。

廣東原產物——老香黃(香櫞)

現在,那一代的老人們都已經走遠,再也沒人去珍藏這種帶有神奇藥效的原產物,小孩子眼裡也只有各有各樣的電子玩具。在物資豐盈的年代裡,似乎我們都不再需要它們了。是科學技術否認了這種原產物的價值嗎?還是已經沒人願意一心一意生產它們了?也許吧,只是我不想也不願相信“它們”就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那是多少代人的心頭物,更是多少代人童年的記憶。唯願更多的人認識它們的價值,讓它們有重煥榮光的時候吧。

假如你到潮汕地區遊玩,假如在某個角落裡“遇”到它們,假如它們價格還不算貴的話,帶一點回家,它們會給你帶來驚喜的。


——僅以此文記錄那些可能會消失的原產物。


歷史同類文章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