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四百多年的歷史變遷

據《阿勒坦汗傳》記載,阿勒坦汗“仿擬失陷之大都起造庫庫和屯”,並於1572年起造,1575年建成。今年當是這座古老又新興的城市興建440週年。這座最初的蒙古土默特部的部落小城,於1914年成為綏遠特別行政區首府,1928年成為綏遠省省會,1954年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1984年12月8日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四百多年的歷史變遷

興建時的土默川社會

呼和浩特坐落的土默川,原本是南北朝時期的《敕勒歌》中的“敕勒川”和遼、金、元時期的豐州灘故地,因蒙古土默特部駐牧到此,地名隨後演變為土默川,這與科爾沁草原、烏珠穆沁草原類似。這一帶歷史上曾經先後修建過很多古城,但絕大多數經過戰爭毀壞,均已成為歷史遺蹟,比如著名的豐州古城,是遼國初建,歷經遼、金、元三朝發展的草原古城,也是北方重鎮,在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中都有描述,可是經明朝軍隊毀壞,如今只留下一座白塔(遼代萬部華嚴經塔)和一片古城遺址。

土默特部何時遊牧到達此地?土默特部在成吉思汗家族崛起時為“林木中百姓”,蒙元帝國時期活動於阿爾泰山一帶,大約1449年的“土木堡事件”年代遊牧到陰山前後,1550年的“庚戌之變”則是土默特部在土默川崛起的標誌。從敕勒川到豐州灘,再到土默川,在大青山原始林木沒有被徹底破壞之前,這裡既是陰山南麓的衝擊平原,是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的優良牧場;又是處於陰山與長城之間,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膠著、緩衝地帶,也是戰事頻繁,互相爭奪的肥美之地。每當戰時,這裡的百姓首當其衝,率先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一旦進入和平發展年代,這裡又是獲得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兩大便利的雙面舞臺。

明朝軍隊兵圍北京的失誤,還造成長城內外兩個政權對峙達二百幾十年,而且前80年大體是南攻北逃,80年後轉為北攻南守,最後28年後金擊敗北元,再度統一中國。元惠宗退出北京(大都)回到草原,史稱北元。在北元一方,一方面對於明朝一再派出的追逐大軍,北元汗庭多是利用廣袤草原為逃避空間得以延續。另一方面,逃回草原的北元大汗從實力到對蒙古各部的威懾力均大為下降,極其類似戰國時期的周天子地位,對於遠在西亞和東歐的幾個元裔汗國,則只有理念上的一些認同。因此,北攻南守的事件多以北方部落對南方明朝呈現,而各崛起的部落首領往往同時既犯有各自為政的嫌疑,又犯有向中央汗廷“問鼎”的嫌疑。比如1449年在“土木堡事件”中俘虜了明英宗,從此讓明朝轉為加固長城,讓草原牧民不再遭受“燒荒、搗巢、趕馬”,再度過上優哉遊哉的遊牧生活的瓦拉部首領也先太師,也因篡位而並未流芳蒙古歷史。在明朝一方,由於起自南方的統治集團缺乏唐朝統治集團所具備的統治北方草原的知識背景,連年出兵的目的侷限於結束元朝遺患和“燒荒、搗巢、趕馬”,客觀上製造了長城外圍的無人區和近一個世紀的生態恢復期。有兩個民間傳說,一個是說,當年明朝軍隊打過來時,鄂爾多斯的杭錦旗牧民整部落逃走了,但遊牧在山彎彎裡的幾戶牧民不知消息,也未被明軍發現,於是,幾十年後當遊牧部落再度南移回到該地時,他們被稱為“老住戶”,而且新老住戶在某些語音上長期存在方言差別。再一個傳說頗為生動,據說,當土默特人來到土默川時,早年的人們坐在大青山前坡眺望,他們當年望見的白塔是在一片白樺林之中,僅僅能夠望見白白的塔尖。

“土木堡事件”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由攻轉守的標誌;“庚戌之變”是土默特擁有了土默川這塊寶地,並以此為中心進入快速發展期的標誌。兩個事件又都是“部落時代”的標誌。而兩個傳說,說明土默特人在興建呼和浩特之前,正是駐牧到了一塊“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富庶草地。

城市興建

十五世紀中後期,北元汗廷湧現出一位偉大的女性——滿都海斯琴,她輔佐年少的北元大汗——達延汗,經過幾十年努力,曾一度使北元中興,汗廷權威再度樹立,並重新分封北元各部,由達延汗及其長子圖魯博羅特親自掌管左翼各部,委派次子烏魯斯博羅特為濟農(副汗),掌管右翼。此時再度出現“部落時代”的頻繁事件。一方面,史籍記載,右翼的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曾派遣使者覲見達延汗,“請君一子為承製之濟農”。另一方面,又有“我等之上,何用管主,我等行事,自作主宰可也”的記載。於是,烏魯斯博羅特被擊殺。平息叛亂後再次委派的濟農為達延汗第三子巴爾斯博羅特,再傳一代,巴爾斯博羅特長子袞必裡克領有鄂爾多斯,次子阿勒坦領有土默特,從此進入一個兄弟並肩建功立業,右翼部落登上歷史舞臺的時代,之後袞必裡克英年早逝,又進入阿勒坦汗獨領風騷的時代。

阿勒坦於1507年出生,13歲(1519年)領有土默特並獲得“索多汗”封號,從此成為名義上的土默特部落汗。

“庚戌之變”多以軍事歷史事件條目載入史冊,阿勒坦汗發動“庚戌之變”,也是因歷年派遣使者,請求與明朝“通貢互市”,明朝卻堅持經濟封鎖,甚至殺掉使者。當土默特人來到土默川時,他們駐牧到了當時蒙古草原最富庶的草地,馬牛羊皮毛肉自足有餘,但鹽茶布必須外購。向南觀望,整個華北旱作農業得不到北方的牛馬來耕種,交通運輸得不到北方的馬力,生產生活均會大受制約。

1550年阿勒坦汗兵圍北京,明朝統治集團驚慌失措,勉強答應“通貢互市”,實際實施卻拖延反悔。但畢竟堅冰已破,而且互市的好處也逐漸為統治集團所認識,於是,當1570年阿勒坦汗的孫子把汗那吉負氣出走明朝時,這一偶然事件卻促成了蒙明貿易的正常化。從此,這塊雙面舞臺自豐州城被毀之後的又一個繁榮期拉開了序幕,而影響更加深遠、持久的走西口人口大遷徙也從此拉開了序幕。

當此之時,阿勒坦汗著手興建呼和浩特,並於1572年起造,1575年建成,1581年再擴建。

城市地位與名稱的歷史變遷

1572年阿勒坦汗統帥土默特人興建呼和浩特時,不過是蒙古土默特部選擇理想之地起造土默特人的中心城市。但呼和浩特最初的地位就略有特殊,那就是呼和浩特是當時蒙古各部中非常強盛的一個部落的中心城市。這一點有史為證,例證之一是1550年阿勒坦汗率領土默特部兵圍北京,史稱“庚戌之變”,這是軍事影響。例證之二是當時土默特半軍事化的遊牧社會組織活動範圍很廣,西到青海,東到宣化、張家口都有他們的足跡。之三是阿勒坦汗雖然是土默特部的首領,也就是部落汗,但實際上則是以土默特為核心,凡有重大行動,可號令鄂爾多斯、永謝布等右翼部落。之四,阿勒坦汗的影響甚至遠達西藏,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就是阿勒坦汗敕封的達賴名號,而一世、二世達賴又是三世達賴索南嘉措追任的,四世達賴則是阿勒坦汗的重孫子云丹嘉措。之五,經過幾十年既有出兵相逼,又派使者求和,阿勒坦汗終於在1550年與明朝達成“通貢互市”協議,到1571年的“隆慶議和”之後,農業和牧業兩大經濟區域之間的貿易進入繁榮期。阿勒坦汗相當於代表北元與明朝達成了和平貿易協定,土默特於是成為了農牧兩大經濟區域之間的主要貿易商道。

明朝出於友好,在工匠、建材等方面均予以支持,還賜封阿勒坦汗為“順義王”,給建造的城市賜名“歸化城”。當時本來是兩個對峙的政權,阿勒坦汗不曾拒絕“順義王”和“歸化城”,既反映了“部落時代”特有的現象,類似內地的藩鎮割據;也體現了阿勒坦汗晚年著眼於長城內外和平發展。

1636年滿清征服漠南蒙古,編土默特為左右兩翼旗,兩翼旗都統均駐呼和浩特,呼和浩特仍然是土默特兩翼旗共同的治所。1739年滿清在呼和浩特東北五里遠興建綏遠城,設綏遠城將軍並駐軍,土默特都統降為副都統並隸屬於綏遠將軍,呼和浩特成為綏遠城將軍管轄的衛星城。直至1912年民國建立,蒙語當中呼和浩特就是土默特人沿用的城市名稱,“呼和”即青藍,“浩特”即城郭。早期遊記有譯作“庫庫和屯”的,乾隆皇帝還有諭旨,要求譯作“庫克和屯”,日偽時期曾譯作“厚和豪特”。

“歸化城”起初是明朝一方使用,到清代有些行文為了與東土默特區分,在土默特前面加“歸化”二字,出現“歸化土默特”;直至雍正、乾隆年間逐漸在土默特地方設立山西派駐土默特地方行使管理流動人口的派出機構,開始出現隸屬於山西的歸化城廳。因此,截至到民國前,“歸化城”始終不曾作過土默特地方政府的治所正式名稱。1914年1月,民國政府在內蒙古中西部設立綏遠特別行政區,將清代的綏遠城將軍改為民國的都統,將清代隸屬於山西的歸綏道改由都統領導,與山西分治,將綏遠城與呼和浩特合稱為“歸綏市”,相當於地域上的“特首”。此時民國政府採用了漢族居民熟悉的“歸化”,而沒有采用蒙語中的呼和浩特來冠名。起初,民國政府還動議取消土默特旗,經土默特官民爭取,於1913年將清代土默特左翼旗、右翼旗合併成為土默特總管旗,土默特旗總管隸屬於綏遠都統,總管衙門還在議事廳。1928年特區改為綏遠省,歸綏市成為省會,直至1954年,除中間8年稱厚和豪特外,城市上升為省會級,但這期間“呼和浩特”這個名稱卻消失。1954年,綏遠省建制撤銷,綏遠城名稱消失,呼和浩特城市名稱擴大,由過去專指舊城,擴大為包括了新城(綏遠城),確立為自治區首府。從阿勒坦汗時期到清代,再到民國,有的歷史檔案文獻落款公章中“呼和”與“浩特”還不曾合併,還是兩個獨立的詞,是今人才將“呼和浩特”合併為一個詞,根本不曾見到過“歸化城”作為土默特治所的蒙語音譯。也就是說,“歸化城”從來不是土默特地方治所的正式名稱。因此,書寫呼和浩特歷史時,其建城440年的歷史,有408年的名稱是呼和浩特,有32年的名稱是歸綏市,而“歸化”至多可以算作呼和浩特的別名。

1954年以後的土默特

1954年起,先後從土默特旗劃出和林、託縣、涼城等以及不久前重新規劃的呼和浩特市郊區。1958年,土默特旗政府從舊城議事廳搬家,先往薩拉齊,再到察素齊。1969年再劃土默特旗為土左、土右旗,旗政府分別設在察素齊和薩拉齊。1971年之後,土右旗又納入包頭。

2000年8月,老土默特旗衙門(議事廳)經修繕後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在呼和浩特還有土默特學校和土默特中學保留“土默特”冠名,並且保持跨旗縣甚至跨盟市招收土默特子弟,這是呼和浩特獨特的歷史文化,也是獨特的校園文化。最後需特別說明,現在的土左旗和土右旗其實只是清代土默特右翼旗的一小部分,我們介紹辛亥革命時期的土默特歷史人物,清代人物有左右翼旗之分,民國時期只有土默特旗,二者均與今天的土左旗、土右旗範圍不同。來源:“搜狐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