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远望护航: “远望”的每一次出航有他们陪伴

为远望护航

火箭腾飞,远望守望。汽笛声吹响,远望人就要远航,而在远望人远航的背后还有着一群同样守望星空的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后续我们的太空编辑部将推出《为远望护航》系列稿件,让我们一同去了解不一样的远望人!

你看到了火箭飞天的宏伟、但不一定知道远望号的孤独守望。在远望号航行大洋的背后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任务前在陆地多方协调、制定周密方案,任务时在大洋精心保障、提供技术支持,任务后在机房分析数据、深入分析总结。

当远望号在聚光灯下分享胜利的喜悦时,他们默默地站在幕后,为远望号的荣誉鼓掌,为自己的成就欢呼,他们就是来自技术部的科技专家们。

为远望护航: “远望”的每一次出航有他们陪伴

▲某型任务后,试验工程队员欢呼雀跃,胜利的笑容最美丽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技术部,自组建以来,他们先后圆满完成以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风云二号等任务为代表的100多次国家级重大试验任务。

“从一无所有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洋科技先锋之路,我们只认准一条:党叫干啥就干啥!”在某专题片《口述金色航程》中满头白发的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王火根深情回忆着创业时期的峥嵘岁月。

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测控任务需要,曾任某研究所工程师的王火根随测量船出航执行任务,在亲身体验了远洋测控事业的崇高与光荣后,儿时报党报国的梦想又重新点燃,一种强烈的念头在他心里萌生,“远洋测量船就是我建功立业的地方,是圆我儿时梦想的地方”。已近不惑之年的他说服家人,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离开了已奋战16年的岗位,投身到航天远洋测控这一伟大事业,从那时起,他就成了一个永不停转的“陀螺”,他把所有的心血倾注在岗位上,先后完成了老中新三代测量船的导航系统论证工作,先后参与了百余次航天远洋测控科研试验任务。

当越来越多的卫星如钢铁卫士般守卫在祖国的万里高空时,激动之余,悄然回首技术先锋践行生命与使命相统一的事迹,留下更多的是感动。

为远望护航: “远望”的每一次出航有他们陪伴

▲一点一焊,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还记得那是一个盛夏,在办公室内连续奋战了19个小时的高工周琳琦病倒了…….

为打破国际技术垄断,为测量船提供更为先进的测控技术支持,那个夏天高工周琳琦带领研发团队,全封闭工作2个月,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后,该软件成功应用于测量船测控系统。而在这2个月里,周琳琦整整瘦了20多斤。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是这支铁打的队伍从成立之初便矢志不移的执着追求。

为远望护航: “远望”的每一次出航有他们陪伴

▲全身贯注执行任务

大海有它温柔的一面,也有它可怕的一面,已退休的陈信雄高工总是难忘那一次次搏击台风的经历,“那出生入死的经历如刀刻在我脑海中,虽然回头细想还是很后怕,但我很怀念那些在海上战风斗浪、与天比高的日子”。

1997年4月,某测量船在圆满完成风云二号卫星海上测控任务胜利返航之际,途经马里亚纳海沟时,突遭12级狂风挟着低气压和寒潮的三面袭击,两万多吨的巨轮上下升沉十几米,船单舷倾斜达23度,纵摇好几米,狂风恶浪把船体撞击得剧烈震荡、吱吱作响。

为远望护航: “远望”的每一次出航有他们陪伴

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面对极为罕见的恶劣海况,随船领导与气象工程师一同扎在了气象机房,“老陈,你是气象专家,现在全船几百号人的身家性命就交到你手中了!”剧烈的动荡使得所收云图变形扭曲无法正常使用,陈高工凭着一张一小时前接收的云图,不断推算船舶位置,靠着丰富的大洋气象预报经验,不断修正预报台风移向,在台风包围圈中愣是找出了一条安全的夹缝,经过整整36个小时殊死搏斗,硬是冲出了台风巨浪。

挑战从未停止,面对一次次急难险重,随船试验工程队就是那稳如泰山的压舱石,处惊不变、泰然处之。

为远望护航: “远望”的每一次出航有他们陪伴

2006年10月23日晚,正在某海域准备执行任务的测量船,突然接到紧急命令,要在6小时后配合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抢救某型号卫星。作为随船系统工程师,吴有杏高工在接到紧急命令后,立即连夜投入了查阅技术文档,拟制设备状态参数等紧急准备工作。24日凌晨,吴高工在分析了大量的测试数据后,得出了“该星姿态控制已经失效,只能利用每个周期内有效的10秒时间发出指令”的结果,并迅速找到了遥控发令的有效方法,得到权威专家一致认可,就这短短的10秒抢救时间,让濒危的卫星“重获新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任何一个从无到有的“零”的突破,不仅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更需要“破茧成蝶”的勇气。

2014年,某型号任务技术难度挑战空前。面对某重大技术难题,技术部党委立即成立了由总工程师带队的技术攻关小组,众志成城、集智攻关,顺利攻克“看得见”“跟得上”“怎么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科研试验能力历史性的突破。

为远望护航: “远望”的每一次出航有他们陪伴

▲新船开始安装雷达,为了这一刻,设备人员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泪水

大爱无言,技术先锋对中国远洋航天事业的笃爱,早已融入血脉,他们把所有的热忱和激情都献给了这片承载着青春和梦想的海天。

一年的时间里,科研人员有1/3的时间驰骋在茫茫大洋,1/3

在船厂监督审查测量船维修检修,只有1/3的时间回到单位,而这仅有的1/3时间可能大半时间还要出差。

有人曾作过一个“缺乏人情味”的统计:近5年来,技术部出海、造船的试验工程队,有300余人次的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是在海上、船厂度过的;有385人主动中止或放弃了休假;有24人主动推迟了婚期,放弃了新婚蜜月;有16人照顾不上分娩的妻子和病重的亲人……

为远望护航: “远望”的每一次出航有他们陪伴

▲这可不是放气球玩,而是在进行设备校准

青山无言,大海缄默。在去年执行某任务时,气象观测员焦振军随船出海期间,母亲因病去世,万里之遥,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他任凭泪水静静地流,始终坚守在观天看海护平安的重要岗位上,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服从命令是我的天职,从加入到远洋航天事业的那一刻,家人就早已理解我的选择。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不仅奉献了自己,也奉献了同亲人的团聚,奉献了孩子应该得到的父爱母爱,奉献了年迈的双亲应该得到的孝顺和侍候。

为远望护航: “远望”的每一次出航有他们陪伴

▲1997年5月,随远望3号船执行某任务的试验工程队员合影

永不言苦、永不言弃、永不言败是他们生动的写照,把个人和家庭的困难抛在一边,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挑在肩头,每一名技术先锋都深知,爱的最高境界是爱祖国,情之所系所依在海天。

来源 | 我们的太空
作者 | 亓 创、施 威、高 超
编辑 | 盖晓婷、贺盛鹏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