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記憶丨東來順的兄弟連——天義順清真醬園


北京記憶丨東來順的兄弟連——天義順清真醬園


從天義成到天義順


天義順醬園的前身是天義成,坐落在北京市東城區金魚衚衕西口路北東安市場對過,地處王府井大街商業繁華區域。天義成自制甜醬小菜銷路極好,很受歡迎。清咸豐年間,宮內御膳房所用小菜皆為天義成供應。據說西太后慈禧最喜歡吃天義成製造的桂花甜熟疙瘩,因之天義成這面招牌不脛而走,譽滿京都。

當時北京城有七家著名的醬園,它們是:前門外天章醬園、東四東天源醬園,西四天義醬園,西單天源醬園,地安門大街寶瑞醬園(俗稱大葫蘆),前門外糧食店街六必居醬園(傳說六必居創建於明代,是山西人開設的,故稱“山西屋子”),加上王府井天義成醬園,共有名醬園七家。現在北京只有六必居、天源和天義順三家老字號了。

天義成始創於清咸豐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約在1930年前後,由於經營不善,生意衰落,經天義成管事張端符說合,出倒給東來順財東丁子青經營。

天義成和東來順原是對門鄰居,很長時間內東來順所用副食調料均由天義成供應。有時天義成資金週轉不靈,也常向東來順告貸通融,故此兩字號頗多經濟往還。東來順的經理丁子青對天義成窺伺多年,當他聽到天義成經營失利有意出倒的消息後,立即抓住有利時機。他把張端符請到東來順的樓上,一同用飯並進行密談。他囑咐張端符千萬不要再給別人說,以防落入他人之手。並且對張許願說:“天義成如果真弄到我手裡,我必有重謝,一定請你當副經理。”於是促使張端符為他從中賣力斡旋,天義成很快就到了丁子青手中。十分清楚,天義成到手對東來順極為有利。第一,副食調料不需外購,擺脫中間商;第二,店址臨近,便於管理照顧;第三,地處商業繁華區,能得到較大利潤。

丁子青接管天義成後躊躇滿志,想到事情辦得很順利,天義成、東來順已屬同一資方的兄弟連號,於是借了東來順的“順”字把天義成改稱天義順了。

重新裝修,擴大宣傳


丁子青在商業方面很有經營才能,且是個雄心勃勃的人物。他想要使天義順興旺起來,必須來個徹底的大變化。因此,天義順一到手,首先擴大建築,裝修招牌門面。舊北京東郊頗多封建貴族墓地,墓地中優質漢白玉的斷碑殘碣不少。他從看墳人手中廉價買來,僱來能工巧匠精雕細琢,打磨成天義順的大門臉。門臉橫樑以上是磨磚對縫,青磚到頂,上面是清水脊的門樓約有兩丈多高,活似磚雕的牌樓一般。在門口兩側漢白玉門臉中心鑲有雪白磁磚,上面烏黑漆字,工工整整地寫著“山珍海味”、“口蘑杏仁”、“燕窩銀耳”、“海參魚翅”等醒目廣告。再往上畫面中心是由名書法家書寫磚刻的“天義順老醬園”六個大字,兩側配有“川廣雜貨”四字;字的周圍鑲有鏤磚花邊,莊重巍峨,很有氣魄。

從門樓頂通往院井是一片高大的罩棚,罩棚前簷下面裝有五色串燈。顧客走進天義順過廳罩棚,可避風雨,酷暑炎夏,更覺涼爽宜人。過廳裡分東西兩個配房。東配房為青菜部,西配房是糧食部。由過廳北去是三間高大門面,房頂上端做出水盤簷,掛簷板是彩繪山水人物、禽鳥花卉,鮮豔奪目。前槽上下安裝的是玻璃隔扇,迎面門額上方鑲有一塊“天義順”金漆匾額,出自清翰林江鳳鳴手筆。營業室是花磚漫地,屋頂安有活動天窗,可以通風照陽。營業室櫃檯後面為會計室,東為會客室。前院往西是廠房,裝有電動磨油、磨面的全套設備;還有糧食庫房和寬闊的地下室,入夏存儲醬菜最為相宜。後院有北樓房三大間,樓上為存放雜貨的庫房,樓下是加工車間和工人宿舍。院內西端有瓦房三間,是醬坯子發酵室,院中間地上栽有大開平缸百餘口,用來曬醬醃菜;另有製造黃醬的全套設備。此外在甘雨衚衕也建有廠房和醃菜設備。

在裝修工程完畢、內部安排就緒後,丁子青為了“開市大吉,萬事亨通”,在東來順樓上大宴北京各清真寺的教長、工商界名流以及東安市場內外各界朋友。飯後,丁子青向大家說:“天義順過三天就開業了!請各位多加指導!”然後陪大家參觀天義順。這樣一介紹,對參觀的人本身就有一定的影響,他們回去一宣傳,天義順的招牌就算樹起來了。丁子青自己曾說過:“我這種宣傳的辦法,比登報紙宣傳的效果大。”

熟悉業務,掌握行情

丁子青任天義順總經理,張端符因撮合有功,由丁子青委任為副經理,兩人負企業的全面責任。業務上規定以經營副食醬菜為主,遴選有業務專長和富有經驗者分別充當各組負責人。例如磨油坊的負責人採購芝麻有豐富的經驗,見到芝麻講究“先上手後上口”,立刻就能估計出產油量,計算出成本,能知道出產的香油、麻仁、麻醬等能獲利潤的多寡,是賠錢還是賺錢。糧食部每天派專人到市場採購大米、麵粉和各種雜糧,市場上糧價起伏不定,採購人員要會看行情,肯動腦筋,掌握糧價規律,方有利可圖。青菜部也有專人採購,採購量以購銷平衡為度。過去有句俗話,叫做“快馬趕不上青菜行”,說明早中晚一天之內青菜價格變化極大。乾果雜貨組特聘山西人負責,這個行業山西人最為熟悉。這組貨物品類繁多,必須掌握進、銷、存三者關係。例如燕窩、銀耳、海參、魚翅是高檔貨,又不是暢銷貨,如果保管不善就會造成損失。醬菜加工廠特聘名技師周德老師傅負責,他對製造黃醬、甜麵醬及各種甜醬小菜具有高超技術和豐富經驗,各種產品也都是依照節氣和氣候變化製造的。

天義順出產的一切成品都要通過經理和各組負責人品嚐合格後方準出售。要求保證質量。

會計室設有會計二人,負責資金管理、資金週轉使用以及年終清結總帳,抄錄清單,上報經理;並總結營業經驗,佈置一年工作計劃。

保持特味,精工細作


天義順一向是認真選料,精工細作。比如制醬用的大豆,要選粒大、色黃、含油量大的馬駒橋、龐各莊產品。製作方法是:大豆100斤泡脹後上鍋蒸熟,加白麵50斤,碾碎踩實,切成長方塊,碼到屋內架上發酵後即刷掉浮毛,放入缸內,每百斤加鹽50斤、水200斤,這個比例叫做“一黃二水半斤鹽”;等泡碎後過篩,每天用醬耙翻倒四次,經過長期日曬(由2月到8月),才能製成。這種醬叫伏醬,也叫天然醬。用它做炸醬,省油不糊鍋底;做醬牛羊肉,色澤鮮亮,美味適口,所以北京70%以上的醬肉店都選用它。

做甜麵醬,用白麵蒸饅頭,切忌用鹼,經發酵後放入缸內搗碎,每百斤加水80斤(水要逐次增加,不可一次對入),使成稀粥狀即可。每天用醬耙翻倒四次,直到立秋變成紫紅色為止。滋味香甜,是製造甜醬小菜的原料,也是吃烤鴨必不可少的作料。

小磨香油,一定要採購通縣張家灣、大興縣龐各莊和固安縣等地出產的上好伏地芝麻。製作時嚴格掌握火候、時間,不僅出油率高,且是色、香、味俱佳。

為了保證醬菜質量,所用的農產品是向農民直接選購的,要求保證規格質量,特別要遵守交貨季節和時間。例如製作桂花糖蒜,蒜頭必須是紫皮大六瓣,要求個頭在“一虎二三”(“虎”指“虎口”),必須是海淀區高莊、黃莊、藍靛廠等地出產。要求在夏至前三天起蒜。為了保證蒜頭不風乾,蒜肉不老,起蒜前一天蒜地打水(即澆水一次),當天夜間帶泥起蒜,天亮後及時把蒜送到天義順加工廠,以保證蒜頭質量。蒜頭一進廠,馬上調動工人集中力量剝去蒜皮二至三層,剝後立刻放入缸內,每百斤蒜頭用鹽1斤,用水稀釋後浸入缸內,使水漫過蒜頭為止。這樣經過三天後,將蒜頭取出放入空缸內,每缸以300斤為準,再用加倍冷水浸泡三天,每天換水一次,去掉辛辣氣味。三天後撈出蒜頭,用手攥壓,擠出每頭蒜中的水分,放入壇內(黃酒罈最好),每百斤蒜加白糖40斤,鹽5兩,用涼開水稀釋後倒入壇內。最後用油紙、白布封口捆紮結實,把壇放倒(約為45。傾斜)。每天把蒜壇翻滾一次,每隔三天放氣一次(以夜間進行為宜),這樣一個月後即可食用。

收購萵筍也選在夏至季節,專買豐臺區西局村的青筍,因為這種筍色綠脆甜,做出的甜醬筍味道極為鮮美。

黃瓜專買安定門外五路居出產的,採購時間是處暑前後,因這段時間的黃瓜質量好。顏色要求絲瓜青、翡翠綠,每條長約六七寸,個頭均勻,不要大肚瓜。這種品種加工成甜醬黃瓜吃起來酥脆香甜。

白露節期間,收購西郊沙窩村生產的“鐵把柿子椒”,進廠後先剪去果把,再用竹扦扎眼,而後裝入布袋放醬缸內,每天翻倒三次,10天后即可食用。這種醬鐵把柿子椒個大肉厚,香甜無辣味,是北京住戶最喜愛的一種醬菜。

甜醬蘿蔔是採用伏地特產的白蘿蔔製成。東郊王家園出產的“二英子”(長約五六寸,個頭均勻)為最好。其他如南郊石村、馬村、蒲黃榆出產的白蘿蔔也很好。這種蘿蔔都要在秋分後買進來,不能更易時間。製作方法是:先把大、小條揀出去,專選中等條。仔細地摘掉鬚根,洗淨,每百斤用鹽五斤加水滷,兩天倒缸四次;取出後每百斤用黃醬50斤,每天翻倒兩次,七天後改用甜麵醬75斤,加入糖色1斤,每天仍要倒翻兩次,約七八天即成。

五香醬花生米,原料選自河北省各縣出產的花生。花生米要求手工剝皮,這樣粒大整齊,無碎瓣、蟲眼。製作方法是:先用沸水浸泡,用手脫去紅皮,每百斤用高醬油60斤,加五香料(花椒、大料、茴香、桂皮、甘草、丁香)半斤,加水煮六成熟即可,味美口脆。

甜醬桃仁,原料採用山西出產的白桃仁(俗稱獅子頭)。製作方法是:先將桃仁放入瓷盆內用開水浸泡兩次,約15分鐘;再用竹扦剝去薄皮,裝進布袋放入缸內。每百斤用甜麵醬150斤,每天用醬耙翻倒兩次,經20天后即可出缸。出缸後的桃仁每斤加白糖2兩,拌均勻後即可出售。

從以上數種醬及醬菜的選料和製作過程,即可看出天義順對原料產地、質量、規格和收購時間等十分注意,在製作方法上一絲不苟,故能保持特味,而享盛譽。

現在天義順的醬菜已不是自產。約在1970年前後,天義順製造醬菜的工具和生產工人全部調往東城區醬菜加工廠,1976年後,加工廠給天義順送來的黃醬和甜麵醬都不是天然的曬醬了。

品種繁多,薄利多銷


天義順西櫃檯經營的副食調料,以北京風味的甜醬小菜為主,為了方便顧客參觀選購,特將陳列醬小菜的櫃檯放置在營業室中央。自制醬菜,品種繁多,計有:甜醬八寶包瓜、甜醬桃仁、甜醬杏仁、醬花生仁、甜醬套花、甜醬甘露、甜醬銀苗、甜醬黑菜、甜醬萵筍、甜醬香瓜、甜醬黃瓜、甜醬蘿蔔、醬八寶菜、醬山瓜、醬白瓜、醬柿子椒、醬豇豆、醬扁豆、醬苤藍、醬白菜、醬方子、醬什錦菜、醬茄子、醬麒麟菜、醬疙瘩、醬冬瓜、醬洋姜、整大醬蘿蔔、桂花糖熟芥、糖辣蘿蔔乾、五香乾疙瘩、五香花幹、蝦油小黃瓜、蝦油柿子椒、蝦油小菜、桂花糖蒜等,以上屬於高級醬菜類和中級醬菜類,共計30餘種。其中醬包瓜、醬桃仁、糖熟芥、醬黑菜等屬高級醬菜,各具特色。如醬包瓜裡邊裝桃仁、杏仁、瓜子仁、花生米、栗子仁、青紅絲、青梅、白糖和桂花等,所以又叫八寶包瓜。其他如醬甘露、醬銀苗、醬蘿蔔、醬萵筍、醬黃瓜等都屬中等醬菜。

以上各種醬菜都用藍色花磁缸陳列,既美觀大方,又便利顧客挑選。還備有大小油簍,以便外地顧客攜帶。

營業部東櫃檯是乾果海味部,經營山珍海味、口蘑、杏仁、果脯、蜜棗、酒類、罐頭等。

因為薄利推銷,天義順的調料、醬菜馳名全國,銷路極廣。單拿小磨香油來說,是很受北京居民歡迎的產品。它的色、香、味前面已約略說到,售價也低廉;凡來店買油的人或多或少都要順手買些別的商品帶回。點點滴滴的小磨香油,又不知給天義順帶來多少意外利潤。丁子青說:“一分利吃飽飯,十分利餓死人。”這話很有道理。

和氣生財,禮貌待客


過去做生意講究和氣生財,售貨員見到顧客要笑臉相迎,熱情主動地和顧客打招呼,耐心向顧客介紹商品,幫助顧客挑選商品,做到百拿不厭,百問不煩。早年的天義順在這方面做得更突出。售貨員都能做到心算熟練,唱收唱付,交待清楚;人人練就了一手包紮商品的功夫,結實整齊,美觀大方;對購買商品多的顧客,主動送出門外,或派專人代顧客送回家中,迎來送往講究禮貌;顧客不論買多買少都是熱情接待,一視同仁。為了廣開銷路,電話叫貨隨叫隨到,並允許常用戶賒銷,可按月結算,也可按節結算,生意做得很活。天義順是清真醬園,更受到回民群眾的喜愛。

積累資金,九五折算


丁子青為了加快資金積累,年終結算大帳時要求庫存盤點清楚,開列清單。凡外來商品一律按進貨價格計算,自制商品按成本計算;商品總額九五折後才算做當年資金總額。這樣算帳年終的純利潤減少了,如果逐年推算下去,今年九五折,明年則等於九折,後年就等於八五折,以此類推,企業的資金積累一年比一年雄厚,就能減少使用貸款或不用貸款。這是丁子青快速積累資金的竅門。

資金年年增多,丁子青在朝陽門內大街路北又開設了永昌順副食店兼糧店,經營零售、批發,因地處市民聚居的繁華地區,營業很發達。之後又在西單南大街路西開設了又一順飯館,生意也很興隆。東來順、天義順、永昌順、又一順,就是後來在北京極負盛名的“四大順”。

利潤提成,百二比率


丁子青為了要店員工人賣力幹活,採用了所謂年終分紅制度,即除了每月的工資外,規定在年終結算大帳時,從所得利潤中抽出一百二十分之五到一百二十分之十分給職工。但從店員工人多年不變的微薄工資來看,資本家年終送來的些許花紅,只不過是籠絡人心的誘餌罷了。過去年終分紅一般都是按百分作比率,丁子青發明用一百二十分作比率,目的也就是讓勞方少拿錢,也是剝削勞方的一種手段。店裡還規定每月初二、十六兩天給工人改善生活,每月休息三天,每年三大節日由店裡請來廚師給工人添加酒菜,看起來頗為熱鬧。工人平常的伙食只有一飯一菜,一天的勞動時間在十小時以上,生老病死均無照顧。不要說普通工人,就是所謂資方代理人又何嘗兩樣。張端符可說是天義順的元老,又是副經理,天義順開業前張端符才50多歲,在製造醬菜方面非常熟練,並有豐富的經營經驗,稱得上是丁子青的有力助手。故丁子青安排張為天義順的副經理,並給他人力股分的享受,年終結算大帳,張還可享受一百二十分之三十。張端符雖於天義順開業前後日夜操勞,從天義順的整修擴建、業務設計、技術指導、名師招聘、人事安排等都出過力,立過功,但是1944年,丁子青藉口天義順由他侄子接管,竟把張端符解僱,一腳踢開。

苟延殘喘,日趨衰落


盧溝橋上的槍聲把丁子青的美夢化為泡影。“七七”事變後,日寇侵佔北平,掠奪資源,各種物資無不嚴加統制。天義順的業務遭受了嚴重摧殘,糧油被迫停工停業,醬類由於原料不足也處於半停業狀態。八年淪陷,天義順慢慢走向了衰落的道路。

1945年日寇投降,北京城一片歡騰,認為自由的日子到來了。誰能料到國民黨是“刮民黨”,接收就是劫收呢!物價一日三漲,地方官吏更巧立名目,敲詐勒索,以致天義順的業務只能勉強維持,苟延殘喘。

走上社會主義金光大道


1949年北京解放後,黨公佈保護、扶植、發展工商業的英明政策。1950年在天津舉辦了華北地區物資交流會,並設有物資展覽館,天義順代表油脂業參加了大會,又在大會上展銷自制北京風味甜醬小菜,頗受歡迎。1951年由國家貸款去東北採購芝麻,溝通了關內外的物資交流,增加了北京的市場供應。依靠工人階級,改善了經營管理,使天義順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

1953年通過對民族工商業者的經營方向和前進道路的政策學習,天義順資方負責人的思想覺悟有了進一步提高,提出了公私合營的申請。這個願望到1955年1月得到了實現。這時上級公司派來了領導幹部,加強了企業管理,工人們發揮了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為了擴大業務,增加設備,上級公司又投入了大量資金,擴建了廠房鋪面,並把店堂內外油漆一新;增添了魚、肉、糕點等業務部,使解放後的天義順又以一個嶄新的面目出現了。

解放後,天義順職工們的生活福利在黨的關懷下有了保障,建立了自己的工會,有了公費醫療和退休制度,人人精神振奮,堅守崗位,鑽研業務,發揮專長,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1924年前,我在前門外大街珠市口南永裕長紙菸煤油商店學徒,後該店經營賠累,我被解僱。1933年經人介紹到天義順充當會計。1944年丁子青聘李闊泉任天義順副經理,後因李年老精力不逮,資方要我協助李闊泉照管業務,另派董國華代替了我的會計工作。

解放後,1955年1月天義順被批准公私合營時,領導上安排我為企業副經理。1958年改充售貨員。1974年1月退休,過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