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移民,朱元璋的“精准扶贫”

洪武二十五年是公元1392年,这年的十二月,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李恪和徐礼从山西回到北京。他们在山西办了一件大事。

先说这后军都督府佥事究竟是个什么官。明朝初期,朱元璋设立了五军都督府,前、后、左、右、中五个都督府掌管天下兵马,相当于五大军区。都督佥事是正二品,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级干部吧。

洪武大移民,朱元璋的“精准扶贫”

早在三年前,朱元璋就给他们俩派了个任务。《明实录》里记载如下:

上以河南彰德、卫辉、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遗地利,山西民众而地狭,故多贫。乃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等往谕其民,愿徙者验丁给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复令工部榜谕。啥任务呢?一言以蔽之,移民。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乱不止,中原和江淮流域是重灾区,人口锐减,十室九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独独山西南部(今运城、临汾、长治和晋城地区)由于地势险要,襟山枕水,且土地肥沃,宜种粮棉,成了“世外桃源”,难民纷纷投奔此地,久而久之,反而人满为患。据《明实录》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达4030454人,多居于晋南一隅。晋南的人口密度可见一斑。

朱元璋考虑到河南、河北、山东“土宜桑枣,民少而遗地利,山西民众而地狭,故多贫”,地域经济发展很不均衡,所以就派李恪和徐礼等赴山西办理移民事宜。一晃三年过去了,移民之事办得如何呢?此次回京,他们俩正是要专门向朱元璋汇报一下,汇报的内容在《明实录》里也有翔实记载:

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徙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民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计今年所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绵花千一百八十万三千余斤,见种麦苗万二千一百八十余顷。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民之贫者少矣!”

李恪和徐礼这趟差事看来办得不错,从山西共迁出了五百九十八户,分别迁徙到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大约就是今天河南的安阳、卫辉、焦作,河北的邯郸及山东的聊城等地。1392年的收成也不错,谷、粟、麦、棉花都获得了丰收,播种面积也大大增加。朱元璋自然很高兴,他乐观地说:“如此十年,吾民之贫者少矣!”想想我们现在的扶贫攻坚战,何其相似乃尔。

从朝堂上来看,洪武大移民的成效的确显著,迅速恢复了各地的生产,改善了民生,王朝初立的大明政权也逐渐趋于稳固。那么民间呢?老百姓是如何看待这次人口大迁徙的?

洪武大移民,朱元璋的“精准扶贫”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是流传甚广的关于明初大移民的民谣。据说当时有很多人不愿意走,官兵就用绳子把他们绑在一起,押送他们。一路上难免要上厕所,移民就会喊官兵解开绳子,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意思。

如果你有机会乘坐太原至运城的高铁,在路过洪洞县时,一定会看到路边的山上镌刻着四个大字:华人老家。据统计,从洪武三年(公元 1370年)到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五十年间里,山西共迁徙出了百万人口之多,可谓平均四个山西人里就走出了一个人。想想晋商为什么能在明清两季兴盛起来,猴王以为与此大规模的移民很有关系。到哪里都有熟人,岂不是生意好做?

都说故土难离,如果不是迫于灾荒,谁愿意背井离乡?如此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不仅考验着基层组织的执行能力,也考验着朝廷的政策是否得当。明朝初立,百废待兴,如果光靠强制执行,酿成民变怎么办?

首倡移民的是谁?户部郎中刘九皋,附议者有后军都督佥事朱荣。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上谕户部侍郎杨靖曰:“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洪武大移民,朱元璋的“精准扶贫”

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户部郎中刘九皋提出将山东和山西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之处。朱元璋认为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出,而山西地狭民稠,遂下令将山西晋城和长治的无田的农民迁往今河南安阳、河北正定、山东临清、河南商丘、河南周口等地,分配田地,免税三年,每户给钞二十锭用于买农具。这样优厚的政策自然吸引了很多农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自然有自告奋勇者。“(洪武二十二年)九月甲戌,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军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仍令回沁州召募居民。时上以山西地狭民稠,下令许其民分丁于北平、山东、河南旷土耕种,故从整等来应募也。”

明朝初立,蒙古人虽然被赶往漠北,但是终明一代,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北方的蒙古。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谋士刘伯温的建议,在全国建立卫所制,控扼要害地带。中央设大都督府,然后设立中、左、右、前、后五都督府为统辖全国的军事机关,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和各大战区。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相当于军分区。

都指挥使司之下设置卫,辖五个千户,共五千六百人;千户辖十个百户,百户辖两个总旗,总旗辖五个小旗。兵部负责征讨、镇戍和训练,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的制度安排,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绝对控制。在朱元璋任内,全国拥有近三百万的军队,其中的精锐之师基本镇戍在长城一线。如何解决兵源,就成了一件大事。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丁卯,上以山西大同等处宜立军卫,屯田守御,乃谕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曰:“屯田守边,今之良法,而寓兵于农亦古之令制。与其养兵以困民,曷若使民力耕而自卫?尔等宜往山西布政司集有司耆老谕以朕意。”乃分命开国公常昇,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凤翔侯张龙,永平侯谢成,江阴侯吴高,会宁侯张温,宣宁侯曹泰,徽先伯桑敬,都督陈俊、蒋义、李胜、马鉴往平阳府。

安庆侯仇正,怀远侯曹兴,安陆侯吴杰,西凉侯濮玙,都督孙彦、谢熊、袁洪、商暠、徐礼、刘德,指挥李茂之往太原等府,阅民户四丁以上者,籍其一为军,蠲其徭役,分隶各卫,赴大同等处开耕屯田。东胜立五卫,大同在城立五卫,大同迤东立六卫,卫五千六百人,仍戒其各慎乃事,毋扰于民。

洪武大移民,朱元璋的“精准扶贫”

为了屯垦戍边大计,1392年,朱元璋派出了豪华的阵营来经略此事。你看这动用了多少王公大臣,就像我们今天“固定帮扶对象”一样,每一个王公大臣都对应着固定的州县来办理征兵事宜。

(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壬申,宋国公冯胜等籍民兵还。先是上遣胜等往太原、平阳选民丁,立部伍,置卫屯田。至是还,以所籍之数奏之。凤翔侯张龙、徽先伯桑敬籍平陆、夏县、芮城三县民丁为一卫。定远侯王弼籍临汾、襄陵、蒲县民丁为一卫。宣宁侯曹泰、都督马鑑籍洪峒、浮山二县民丁为一卫。会宁侯张温、都督李胜籍曲沃、翼城、绛县三县民丁为一卫。都督徐礼籍闻喜、安邑、猗氏三县民丁为一卫。

开国公常昇籍霍州、灵石、赵城、汾西四州县民丁为一卫。东平侯韩勋、东莞伯何荣籍绛州及太平县民丁为一卫。江阴侯吴高、都督蒋义籍蒲州及稷山、万泉、临晋、荥河四县民丁为一卫。全宁侯孙恪籍隰、吉二州及石楼、永和、太宁、河津四县民丁为一卫。安陆侯吴杰、致仕指挥李茂之籍平遥、太谷、祈县三县民丁为一卫。永平侯谢成籍汾州及汾水、孝义二县民丁为一卫。西凉侯濮玙籍辽、沁、平定三州及乐平、和顺、榆社、武乡、沁源五县民丁为一卫。

安庆侯仇正、都督孙彦籍石州、岢岚、保德三州及宁乡、临县、兴县、静乐、岚县、河曲、河津七县民丁为一卫。都督商暠、袁洪籍忻、代二州及崞县、繁峙、五台三县民丁为一卫。怀远侯曹兴籍太原、清源、徐沟、交城、介休五县民丁为一卫。都督刘德籍阳曲、榆次、寿阳、盂县、定襄五县民丁为一卫。

此次戍边的移民总共有十六卫,一卫有五千六百人,则总人数为八万九千六百人。“民户四丁以上者籍其一为军”,这么多山西青壮年去屯垦戍边,自然要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想想现在包头、鄂尔多斯一带有很多人都操山西口音,其原因可想而知。这次迁徙也催生了一个绵延四百多年的名词——走西口。

都说山西人恋家:老婆孩子热炕头,打死不出娘子关。我想这除了与山西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关外,还与这明初大移民密切相关。饱尝了背井离乡之苦,留下来的真是打死也不离窝啊!

如何来定位明初山西大移民的政策呢?我想,与其说它是一项移民政策,不如说是朱元璋实施的“精准扶贫”。效果如何?历史已做出了回答。当然朱元璋也只是开了一个头,他的儿子永乐帝朱棣一以贯之。由于朱棣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为争夺皇位打了三年的靖难战争,河北、山东及江淮一带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他上位以后只能接茬移民。

《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二载:“(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北京、永平、遵化等处,壤地肥沃,人民稀少,今后有犯者,令于彼耕戍……礼部议奏,以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部政司编成里甲,应给钞者人给钞三百贯,编成一甲、二甲,既先发遣。每甲先买牛五头……拨荒闲秋夏田地共五十亩,有力自愿多耕者听……上悉从之。”永乐元年是公元1403年。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年,北平改称北京。

洪武大移民,朱元璋的“精准扶贫”

《明史·成祖本纪》卷六记载:“(永乐)二年九月丁卯,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

《明史·成祖本纪》卷六记载:“(永乐)三年九月丁巳,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

《明太宗实录》卷五十记载:“(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九记载:“(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徙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历史的底稿总是散落在你不注意的地方,正如一句诗:天空中没有留下我的影子,但是我已飞过。在今北京的大兴和顺义,有很多有趣的地名,一看就知与山西有关:大兴有解州营、蒲州营、绛县营、潞城营、霍州营、黎城营、石州营、孝义营、沁水营、屯留营、大同营,还有一个地方干脆就叫山西营;顺义有夏县营、河津营、稷山营、东绛州营、西绛州营、红铜营、赵全营、忻州营等,红铜营实为洪洞营,赵全营则系赵城营,时间长了,发音难免有所变化,可以理解。可以说,所谓的老北京人,其实有一部分就是山西人。

霍金说了,大约到公元2600年,地球就不适宜人类居住了,人类必须迁徙到其他的星球。我想,不管人类在未来的星际旅行中走了多远,总会记住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的,就好像五六百年来,很多人依然记着老家洪洞县的那棵大槐树,大槐树下的那个老鸹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