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行·記者日誌|進南極,破冰!破冰!破冰

零下5度,天氣晴。

初見南極。一眼望去,碧海、藍天、白雲,茫茫無際的冰區。

穿過西風帶之後一路往西,從東十區走到了東五區,兩天一調時區讓生物鐘有些被打亂。

黑夜越來越短,白天時間越來越長,基本晚上10點多日落,凌晨2點日出。

南极行·记者日志|进南极,破冰!破冰!破冰

“雪龍”號進入南極外圍浮冰區,從船上拍到的海上日落場景。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

慢慢到來的極晝對於習慣晝夜交替的普通人是個需要適應的過程,但對於行船和科考無疑是一個福利,可以更清晰地掌握一切。

像我這樣第一次到南極的科考隊員,對於沿途的一切風景都充滿熱情。

姿態各異的冰山,大大小小的浮冰區,企鵝、海豹、鯨魚……

往往是一個人發現了某個景物,通知大家。大家就都衝到甲板上,長槍短炮一陣猛拍。

南极行·记者日志|进南极,破冰!破冰!破冰

“雪龍”號破冰前進,航道一側是茫茫的浮冰,一隻企鵝看著“雪龍”號經過。

成堆的企鵝站在一起,一個一個跳到海里;

海豹母子在冰蓋上打滾;

鯨魚在“雪龍”號兩側並行,浮出海面噴水。

第一次看到大自然中的鯨魚噴水,有點小激動,可惜拍的是視頻,網速原因,無法傳輸回去。

出發前,沒去過南極的同事小杜和我說到了南極:隨便拍拍都是大片級別的照片。

到了南極我發現確實是這樣,普通的手機、相機拍出來的都是絕美的風景,南極的自然風光不需要專業設備加持,隨手一拍都是作品。

作為隨船的記者,我往往也很難搶到最好的機位,但是不得不折服於幾位科考隊員的攝影作品。

拍完照片大家相互交流的時候,都在讚歎自然景觀的壯美,熱愛攝影的小丁說:“其實我們拍出來的照片,根本無法和我們真實看到的南極的美相提並論。”大家都深以為然。

南极行·记者日志|进南极,破冰!破冰!破冰

“雪龍”號正破冰前進

從南緯60度開始,“雪龍”號就開始碰到大大小小的浮冰區,對於小片的浮冰區,“雪龍”號行駛起來毫無阻力。

我問大副阮飛:“這樣的普通冰區,普通船能行駛麼?”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雪龍”號這樣的破冰船用的是特種鋼,只有這種特殊的材料才能在極區這樣極寒的條件下進行破冰作業。

換成普通的船舶,在這樣的的浮冰區寸步難行。

經過30天的海上航行,我所在的“雪龍”號已經靠近南極大陸,進入了中山站所在的普利茲灣。

中國36次南極科考的第一站、中國南極中山站將近在眼前。

30天的行程,有很多我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遠洋,第一次出差這麼久,第一次出國,第一次到南半球……

第一次到南極,沒有想象的那麼興奮,可能30天的航程已經把我的興奮和激動平分了。

南极行·记者日志|进南极,破冰!破冰!破冰

從“雪龍”號拍到的浮冰區

但是11月19日真實經歷了“雪龍”號和“雪龍2”“雙龍”破冰作業之後,我的興奮和激動之情再次被調動起來了。

“雪龍”行駛在一片密集浮冰區之後,開始進行破冰作業,頂著彷彿陸地一樣的冰面前行。

只聽到“咔咔咔”的聲音,“雪龍”船頭的冰面裂開一條又一條的縫隙, 有的裂縫延伸出去幾十米。

我站在船頭,頂著南極的風,隨著船頭破冰上下起伏。那種體驗真的難以言表, 充滿了身為科考隊員的自豪。

這樣獨特的自然條件,一代一代的極地人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了南極呢?

從中午開始,冰區的冰越來越厚,“雪龍”的前進阻力越來越明顯。

此時,“雪龍2”號從“雪龍”號的後方改道到“雪龍”號前方,利用自己破冰的優勢,為“雪龍”開出一條冰道。

“雙龍”在南極第一次並行,這也是36次中國南極科考見證“雙龍”南極匯合的第一次。

作為見證者之一,我很榮幸。

南极行·记者日志|进南极,破冰!破冰!破冰

11月19日,日落時分“雪龍2”在破冰開路。

南極破冰首秀,“雪龍2”號不負眾望。

離中山站還有最後幾十公里,“雙龍”正在繼續破冰前行,等到了固定冰區之後,考察隊就要進行中山大卸貨作業準備了。

本次“雪龍”號承擔的各類物資有1450噸。

探明固定冰區的道路以便車輛行駛,直升機組運送人員和物資,“雪龍”號吊車也準備就緒。海陸空將聯合作業。

作業前為了更好地瞭解卸貨的步驟,我和“雪龍”號的安全督導員吳林聊了起來。作為1984年中國第一次南極科考的隊員之一,吳林仍然堅守在中國南極科考的第一線,我們在船上都叫他“老水頭”(“水頭”是水手長的稱呼)。

“為什麼要在固定冰上探路?”

“因為在靠近中山站的海域有固定冰,我們的科考船要在離中山站十幾公里的冰上停下來,以“雪龍”號為大本營,進行海陸空卸貨;探冰就是要在這幾十公里的冰面上探出一條安全的路,把物資安全運上中山站。”

“也就是說行駛的時候我們希望冰越薄越好,探路的時候我們希望冰越厚越好?”

“你形容的很生動。”吳林“老水頭”笑了笑。

11月20日於“雪龍”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