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良性循環才是宏觀經濟目標

鈕文新:良性循環才是宏觀經濟目標

每次開會,宏觀經濟學家都在糾結中國的GDP問題,今年6%到6.5%是否能夠實現?明年會不會進入“5時代”?尤其時逢年底,這樣的議論更多。但我們始終認為,而且不止一次地說明:經濟增長不在於GDP增速是6%還是7%,或者高1個百分點、低1個百分點並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麼?良性循環。

“良性循環”應當成為中國宏觀經濟管理者內心清晰而明確的目標,也是中國經濟擺脫困境,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我們說,微觀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宏觀經濟環境的高質量,而良性循環則是高質量宏觀經濟環境最基本的要素。正因如此,中國經濟管理者狠抓宏觀經濟良性循環問題,刻不容緩。當然,行政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還需要進一步深化,而下一步更大的重點,還需要擺放到“市場運行機制的良性循環”。這方面,我們過去的情況並不理想。

舉個例子,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在“三大攻堅戰”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那中國金融風險的關鍵在哪?很明顯,債務槓桿率過高。如何破解?是通過收緊貨幣直接壓縮債務規模嗎?顯然不行,那勢必導致經濟嚴重衰退。而無論從理論出發,還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實踐出發,擺脫債務困境的唯一選擇就是強化股權資本,企業以增加股權資本的方式降低債務率,從而大幅降低全社會金融風險,促使宏觀經濟進入良性循環。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最高決策者不斷闡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對於中國經濟未來的重要意義。

鈕文新:良性循環才是宏觀經濟目標

但從實際情況看,貨幣當局曾一度就是通過緊縮貨幣,試圖通過減少債務供給壓低槓桿率,結果是:中國股市長期疲弱狀態,不僅沒有達到降低槓桿率的效果,反而加劇了金融風險。比如,股市因緊縮而下跌,股權融資艱難程度更大,這迫使大股東質押上市公司股權以增加債務融資規模。於是,股市越跌,股權質押所需股權數額越大,融資成本越高,達到極致程度時甚至出現頻頻“爆倉”。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股市、債務、信貸等資本市場全部塌陷,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降低金融槓桿率方面真正發揮積極作用。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明顯的閃失?一個嚴重的問題是:貨幣當局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政策問題,而以為債務率過高都是銀行、企業等微觀市場主體無度擴張所致。實際上,債務槓桿率過高的主要原因應當是“金融自由化之下的一系列作法”引發中國金融短期化的必然結果,而金融當局沒有認真採取足夠的措施去扭轉中國金融短期化趨勢,反而採用壓制市場債務擴張方式,宏觀經濟必然惡性循環,下行壓力必然不斷加大。這一點,事實已經證明,而一段時期以來,央行已經轉變了作法,但力度還顯欠缺。

鈕文新:良性循環才是宏觀經濟目標

長期以來,中國金融管理者對股市上漲總有一種怯生生的心理。因為,他們恐慌於“股市泡沫”,恐慌於股市上漲會帶來不可預估的風險。但對這一點,我贊同中國人民大學吳曉求教授的觀點,他說,世界各國的政府管理者對股市都是“怕跌不怕漲”,未有中國“怕漲不怕跌”。吳曉求認為,中國金融管理者的認知反了,他們認為股市下跌是釋放風險的過程,但實際上,股市風險是跌出來的,越跌風險越大。

我們的一貫觀點是:只要金融管理各方都能在扭轉金融短期化方向做出認真而堅實的努力,只要只要金融管理各方能夠切實把中國股市健康發展當成中國經濟走向良性循環的核心要務,那中國股市一定會在化解金融風險方向做出“令人震驚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