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是如何在徐州站穩腳的?“外來戶”的風險意識和不二選擇

文 |郭曄旻

陶謙是如何在徐州站穩腳的?“外來戶”的風險意識和不二選擇

徐州的陶謙,是三國時期“悲情人物”的代表。他是丹陽郡丹陽縣人。此丹陽非彼丹陽,與今天隸屬江蘇省鎮江市的丹陽還隔著數百里路程,而在今天的安徽省當塗的東北。陶謙小時候,他的父親在餘姚(今屬浙江)做過官,去世很早。無人管教的陶謙一副“孩子王”的模樣,到了14歲還“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引得全縣兒童尾隨圍觀。當過倉梧太守的甘公正好出門遇見陶謙這副模樣,居然決定把寶貝女兒嫁給他,甘夫人自然不願意了,“陶家兒遨戲無度,於何以女許之?”甘公解釋,陶謙此人“有奇表”,“長必大成”,嫁女兒算是投資了一支“潛力股”。

看來,這位甘公畢竟吃過朝廷的俸祿,識人有幾分眼光。陶謙年歲稍大,便勤於讀書,出任州郡吏,被舉為“茂才”,當上廬江郡舒縣令,又升遷為幽州刺史,再被任命為議郎,任車騎將軍張溫的參軍事(當時孫堅就是他的同事)。在仕途上可謂是一帆風順了。

中平六年(189),陶謙出任徐州刺史(後來升任“徐州牧”)。漢代的徐州下轄東海、琅邪、彭城、廣陵、下邳五郡國。“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其地約為今之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東南部,東漢州治起初在郯(今山東郯城),後來移至了下邳(今江蘇睢寧)。

陶謙是如何在徐州站穩腳的?“外來戶”的風險意識和不二選擇

陶謙上任之時,恰逢當時黃巾軍餘部在青、徐、兗一帶(今河南、山東與江蘇北部)復起,聲勢浩大。兗州刺史劉岱在與黃巾軍作戰中死去,青州刺史焦和亦憂心而死,倒是陶謙臨危不亂,任用驍勇善戰的臧霸為騎都尉,將徐州的黃巾起義鎮壓下去,很快“境內晏然”。

即便如此,陶謙要在徐州站穩腳跟也並不容易。他不像公孫瓚那樣一直在冀州為官,更不如士燮本身就是交州的土豪那般根基深厚。陶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官僚,純粹只是奉著朝廷的詔命出任刺史而已,在徐州談不上有什麼根基。徐州地方的豪姓大宗,比如陳登父子、糜竺兄弟,對於這位空降而來的刺史自然也不感冒。“名士”趙昱更直接表露了大姓宗族勢力對於陶謙的不合作態度。陶謙先任命他當“別駕從事”,居然被藉口生病拒絕。最後這位趙昱居然是在陶謙“欲威以刑罰”的人身威脅下才勉強出來做官的。除了威逼其合作外,陶謙還採取了鎮壓的方法,也就是史書所說的“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但鎮壓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畢竟“黃巾起義”爆發之後,與其他地方一樣,徐州各地豪強大族也紛紛組織起了私兵武裝,“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以還相吞沒”。

陶謙是如何在徐州站穩腳的?“外來戶”的風險意識和不二選擇

/《彩繪三國演義·陶恭祖三讓徐州》,近現代,金協中,國畫。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十二回

身為“外來戶”的陶謙無疑意識到了局勢的險惡。他自己來自丹陽郡。這裡正是稍後“山越”的主要分佈地區。丹陽被當時人目為精兵之所在,丹陽兵也以善戰而著名。於是,從家鄉招募“好武習戰”的子弟兵自然成了在徐州根基不牢的陶謙的不二選擇。

不但丹陽兵成為陶謙統治徐州的軍事支柱,丹陽同鄉在陶謙手下也極受信任。比如笮融帶著幾百人從丹陽老家投靠陶謙,被委以重任,督辦廣陵、下邳、彭城三郡的糧運。滑稽的是此公沒有把挖地三尺弄來的糧食送去陶謙那裡,反而據為己有,發展自己的勢力。笮融發展勢力的方式很有意思,他在下邳城裡建了很多寺廟,各地和尚尼姑正沒飯吃,聽說有人管飯,自然蜂擁而來,一下子竟然來了好幾千。他命令全城百姓都要信佛,每家每戶都要天天唸經,時不時還要在大街上擺流水席,讓全城的善男信女都來吃大鍋飯,一次據說就花掉上億錢。就算這樣,陶謙仍舊不以為忤,繼續任由笮融在自己手下胡作非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