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是如何在徐州站稳脚的?“外来户”的风险意识和不二选择

文 |郭晔旻

陶谦是如何在徐州站稳脚的?“外来户”的风险意识和不二选择

徐州的陶谦,是三国时期“悲情人物”的代表。他是丹阳郡丹阳县人。此丹阳非彼丹阳,与今天隶属江苏省镇江市的丹阳还隔着数百里路程,而在今天的安徽省当涂的东北。陶谦小时候,他的父亲在余姚(今属浙江)做过官,去世很早。无人管教的陶谦一副“孩子王”的模样,到了14岁还“缀帛为幡,乘竹马而戏”,引得全县儿童尾随围观。当过仓梧太守的甘公正好出门遇见陶谦这副模样,居然决定把宝贝女儿嫁给他,甘夫人自然不愿意了,“陶家儿遨戏无度,于何以女许之?”甘公解释,陶谦此人“有奇表”,“长必大成”,嫁女儿算是投资了一支“潜力股”。

看来,这位甘公毕竟吃过朝廷的俸禄,识人有几分眼光。陶谦年岁稍大,便勤于读书,出任州郡吏,被举为“茂才”,当上庐江郡舒县令,又升迁为幽州刺史,再被任命为议郎,任车骑将军张温的参军事(当时孙坚就是他的同事)。在仕途上可谓是一帆风顺了。

中平六年(189),陶谦出任徐州刺史(后来升任“徐州牧”)。汉代的徐州下辖东海、琅邪、彭城、广陵、下邳五郡国。“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其地约为今之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东南部,东汉州治起初在郯(今山东郯城),后来移至了下邳(今江苏睢宁)。

陶谦是如何在徐州站稳脚的?“外来户”的风险意识和不二选择

陶谦上任之时,恰逢当时黄巾军余部在青、徐、兖一带(今河南、山东与江苏北部)复起,声势浩大。兖州刺史刘岱在与黄巾军作战中死去,青州刺史焦和亦忧心而死,倒是陶谦临危不乱,任用骁勇善战的臧霸为骑都尉,将徐州的黄巾起义镇压下去,很快“境内晏然”。

即便如此,陶谦要在徐州站稳脚跟也并不容易。他不像公孙瓒那样一直在冀州为官,更不如士燮本身就是交州的土豪那般根基深厚。陶谦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官僚,纯粹只是奉着朝廷的诏命出任刺史而已,在徐州谈不上有什么根基。徐州地方的豪姓大宗,比如陈登父子、糜竺兄弟,对于这位空降而来的刺史自然也不感冒。“名士”赵昱更直接表露了大姓宗族势力对于陶谦的不合作态度。陶谦先任命他当“别驾从事”,居然被借口生病拒绝。最后这位赵昱居然是在陶谦“欲威以刑罚”的人身威胁下才勉强出来做官的。除了威逼其合作外,陶谦还采取了镇压的方法,也就是史书所说的“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但镇压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毕竟“黄巾起义”爆发之后,与其他地方一样,徐州各地豪强大族也纷纷组织起了私兵武装,“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没”。

陶谦是如何在徐州站稳脚的?“外来户”的风险意识和不二选择

/《彩绘三国演义·陶恭祖三让徐州》,近现代,金协中,国画。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十二回

身为“外来户”的陶谦无疑意识到了局势的险恶。他自己来自丹阳郡。这里正是稍后“山越”的主要分布地区。丹阳被当时人目为精兵之所在,丹阳兵也以善战而著名。于是,从家乡招募“好武习战”的子弟兵自然成了在徐州根基不牢的陶谦的不二选择。

不但丹阳兵成为陶谦统治徐州的军事支柱,丹阳同乡在陶谦手下也极受信任。比如笮融带着几百人从丹阳老家投靠陶谦,被委以重任,督办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粮运。滑稽的是此公没有把挖地三尺弄来的粮食送去陶谦那里,反而据为己有,发展自己的势力。笮融发展势力的方式很有意思,他在下邳城里建了很多寺庙,各地和尚尼姑正没饭吃,听说有人管饭,自然蜂拥而来,一下子竟然来了好几千。他命令全城百姓都要信佛,每家每户都要天天念经,时不时还要在大街上摆流水席,让全城的善男信女都来吃大锅饭,一次据说就花掉上亿钱。就算这样,陶谦仍旧不以为忤,继续任由笮融在自己手下胡作非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