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你必须假装很有钱

01

10年前,曾经有一个职场机会摆在我面前。

那时还在一家国企,层级严密。我们很早就知道,在公司做事,满足两点:(1)跟对人;(2)会做事。

但对于毫无背景的我而言,即便满足这两点,也很难进入到快速晋升序列。这时,对公司的年轻人有一个机会,就是去外地做项目经理。我仔细盘算过,两者收入差不多,但在本地苏,生活成本可以很低。如果在外地,直接和间接的生活成本很高。最后算每年结余的钱,还是在本地岗位多。

虽然公司鼓励在外地发展,我还是选择了本地,不去碰那样的机会。

在南京,你必须假装很有钱

几年之后,选择本地兢兢业业工作的自己,非常努力,还是在原岗位,略提升一点点。而外地项目工作的,经过数年发展,回到本地晋升了两极。尽管在专业、个人能力上,在外地工作的甚至还没什么进步,但因为公司的政策倾向,这些人都成了级别更高的主管。

换句话,计算静态成本与收益的还是“穷人思维”,而顺势而为的是“富人思维”。几年之后,高下立分。

  • 但穷人或穷人思维就有错吗?

其实也没错。因为那时的自己,对收入、结余的钱的关注更高,因为这意味着生存,外地人在南京没有后退之路,一睁开眼就全是开销。

而所谓的“富人思维”,其实也就是很多官宦、生意人的子弟,说实话,后来也才知道站得高、看得远,特别是能暂时忽略短时期的收入,尽可以做长远规划,踏准公司的发展节奏。

穷的最大问题不是穷,而是逼迫一个人不得不短视。而每一次短视,都会给未来长远发展带来深远的弊端影响。一步踏错,一个方向没走对,往后都是滑坡。

特别是对普通人,穷真的是太可怕了!

02

生在富裕之乡或衣食无忧的人对穷其实是不了解的。

即便是不怎么富裕的普通人家,在孩子上的花费也是竭尽全力。因此这些孩子并不懂得贫穷的困窘。

嗯,我遇到过很多不怎么富裕家庭的孩子,但他们也不懂得贫穷的真实滋味,消费方式令人瞠目结舌。

而我对穷的滋味,深有体会。

小时候,家里很穷。

有次去一个富裕的亲戚家吃饭,新盖的大宅子,宴席热闹,很大的屋子,屋里屋外十几桌,那时才五六岁,也是很活泼单纯的样子,跑到楼上玩儿,有很多亲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还有一些其他孩子。我推开门,玩了会儿,又准备出去。这时遇到一个问题,我不会开门——因为这个门还蛮时髦,有一个很大的旋钮,还有一两个按钮。

我傻眼了,从来不知道有这么复杂的门,我装作不经意的去旋转,门没动,又按了几下上面的按钮,门还是没打开,急得一头汗。这时我感觉到很多大人小孩都在看我,有点慌,我很不好意思,恨不得变成空气消失。觉得汗水一下喷出来,泪水都要流出来了,我猜测这门怎么打开,特别忙乱,慢慢的试图一边旋转,一边按一下那个按钮,门一动不动。有的亲戚掩着嘴嘲笑了,还有个孩子大声在笑…

在我看来,世界仿佛都集中在在那个按钮上,满脸通红,呼吸艰难,羞愧、耻辱的感觉笼罩。耳边是嘈嘈切切的哄笑,依稀是这小孩太笨了、没见过世面、家里穷、人穷贱命、跟他父母一样蠢穷…

我从不觉得乡村淳朴,于我而言,丛林法则。事实也如此。只打上穷的烙印,一切就是有罪。怎么说怎么来都是一种低人几等的感觉。

后来也不知道怎么打开门的。以后,再也不愿去亲戚家,也不愿跟任何人说话。这种强烈的刺激,直到现在都在“起着作用”。

往后几十年时间,我每次看到门,家门、车门、按钮多的东西,都会生起满身惊惧,耳边轰鸣,内心无休无止的悲凉,甚至泪如雨下。去看过心理医生,自己很轻松的也考了三级二级心理咨询证。甚至帮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解决很多疑难杂症。

而一直医不太好自己。

穷这东西,仿佛与生俱来。记得第一次去南京的金鹰德基,朋友说我眼里有慌乱的表情,是不是收入很低很穷啊。他开玩笑说。

我默不作声,经常被很多线索牵引到过去那个窘迫开门的尴尬时刻。

03

但,我自己是感谢贫穷的。

因为,它让我很早就明白人性的底色,因为人绝对会做伤害别人的事,哪怕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其次,体会到贫穷以及那种悲悯,我可能对我们这个国家很多很多人的心理有着切身体会。这种痛苦而切身的体会,是绝大多数人又无法感知的。我为这独特的体验而有一些别人不同的特质。

因为贫穷,不与人过多接触,我会更多沉浸在书里,也只有书与沉思,世界名著等,会让人关闭现实嘲讽的世界,而打开另一种世界。

丰富而有层次感的细腻体验,也会更善意更同情心的去理解他人。

因为贫穷,也才会真实的感触到温暖与质感。那种感觉会很迷惑。我也尽力在避免这样一种境遇,就是别人对自己一点点好,就会内心涌现全部的感恩。而这点比较容易被利用。

尽管贫穷有那么多好处,我依然不建议“穷”下去,尤其是“贫穷”带来的“穷思维”,会让人极其短视、自以为是,甚至为掩饰很多东西反而带来特别功利的性格。

在南京,你必须假装很有钱

在我身边,甚至一些南通老乡身上其实还蛮明显。做事,很有目的性,有城府有章法,也容易取得成就。活得比较功利,其实我也理解他们,因为这样能远离贫穷,不被伤害。但,并不选择他们的人生方式。

因为,贫穷固然是一条路,但特别的去逆其道以行,其实也和贫穷差不多。实际上,以另外一种方式“贫穷”着。

04

无论工作,买房,做投资,还是做事,假装自己是有钱人吧。

其实,好处多多。

如果你穷,一直认为自己没什么钱,要等工作好几年积累了足够收入才去买房,仿佛才有安全感似的,这种想法本身就很“鄙陋”。

有钱可以买房,没什么钱也可以买房。这里,我当然并不建议乱买,也不建议超过能力去买房。

但完全可以有高级点的思路,不要被贫穷的现实束缚。

真的要假装自己是有钱人,再不济,你经常去售楼处看房,去听Mr 阳光的讲座,这也是变相学习,而且释放出这样的信息:你要买房。

至少,你的亲戚、同学和同事,知道你要买房而不向你借钱。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在南京5年了,也没考虑买房。省吃俭用积累的小几十万,其实也不在手头,借给A同事10万,借给B同学15万,借给一个C同学5万。

这一轮房价大涨之后,他更不考虑买房了,真的快买不起了。

其实我一直的态度是,有钱是有钱的买法,而即便穷,也有穷的活路与变通。你还年轻,工作能力也不错,买不起河西,你也可以买燕子矶,买不起主城,也可以买江北,江北怎么啦?

江北也从八九千翻倍到两万多。

哪怕当时江北买不起,买句容宝华、买高淳溧水,也总好过什么都不做,等着攒够钱再买房吧。事实上,这么多年下来,越攒越亏,越攒越买不起。房价比你攒钱的速度要快,而这是必然的规律。

在合理的范围内,你怎么不做贷款?

贷个七成,怕什么呢。

很多人会跟我算账,如果房价不涨,还得还利息,不是亏吗?房价不涨,不等于是吃大亏吗?

他们的计算方式,我都懒得一看。谁不知道这些常识呢。

然而,“有钱人”的思路绝不是眼睛盯着这些鸡毛蒜皮。而是看决策合理性,买了房,如果3年房价不涨,的确“亏”了,但亏了一套房吗?

不是,只是亏了利息。

但如果3年,房价涨了呢。对于南京这座城市,只要选对筹码,3年还是大概率涨的。其实很多房源,涨幅还很可观。

房价的体量一般都很大,涨一下,对于刚需而言,真要命了。几十万的,很快。就像2019年的小阳春,你算一下河西南、江北核心区,每平方涨个五六千的,100平就是五六十万。

特别是对于普通家庭、年轻人,房价即便不涨,无非损失点利息,而如果房价涨,涨起来的资金体量往往巨大,远超利息。

这就是权衡。买的合理性远大于不买。

在南京,你必须假装很有钱

何况,在所谓“房价不涨”这一段时期内,你可以去思考南京这座城市的变化。两三年,南京开通了哪些地铁,城市的旧城改造面貌是不是又新了,新的城区,一些学校、地铁、商业中心、道路、写字楼、产业园,是不是又落地了好多。

是的,时间才是房价最好的朋友!

目前中国的一二线城市,三年时间足以让一座城市有了更质感甚至性感的变化,而这些变得更好的城市,这些价值差值,都会体现在这座城市的土地上,换句话,很容易给房产赋值。

即便三年不涨,那接下来涨的概率就更大。

如果你没有买房(当然是价值房),等于是做了一个看空所在城市价值的期权。从发展趋势上,也必然是输。

近二十年,真没见过中国一二线中心城市有衰退的。都在发展,都在狂飙突进,只不过有速度上的“相对快慢”。

站得高一点,更宏观一点,就能把握大格局、大趋势,忽略掉那些算来算去的小计较。一套房,买卖的5万10万的,其实并不重要。

05

关于体验城市。

这点,还是不能穷,因为穷会让人低头走路,而不去看身边发生的日新月异。穷会让人收缩消费,降低标准,减少与城市、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发展的浓度。

少了接触与体验,就少了真实的触摸。从而不怎么“有见识”。很容易杀死一个人的视野格局。

倒不是鼓励过度消费。

但可以装有钱人呗。我觉得这个社会很好的一点就是,越文明越发达的城市,金融便利性与丰富性也就越高,给人提供了很多种可能。如果你在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大公司工作,有信用贷。

你有房,可以做抵押贷。你有房,没装修,还能提供装修贷。

你没房,但有收入,也可以做消费贷。你假装是白领,金融系统还能提供白领通。

总之,这些金融要素背后就是社会赋予你的“社会值”,好好用吧。

也别说自己穷或当借口。

我见过真穷的。2017年,一个认识的人,确实没什么钱,也就二三十万,全部家当。但合理的运用金融工具,又踏准城市的轮动节奏,房产成为他一种金融变现工具,在几次腾挪之际,资产也翻了好几倍。如今在南京也有一大一小两套房,谈不上多有出息,但也抬头挺胸换了种模样。因为,他的这种资产增值,并不来自于稀里糊涂的运气,而是他自己的眼光、勇气与精巧的策划布局。

资产增值是一回事,而身心的提振是更重要的事。有钱,让人更体面、自信。

06

我们吃饭应酬时,难免听到有人谈自己的生意、项目和认识多少人,有多少社会声望与地位。

以前,很多人是听得暗笑。

但其实也很正常,因为“有钱”是一种社会信用值,一个身上穿国际质感品牌的人,和一个穿优衣库的人,体现出来的暗示性的东西的确不同,因为别人在不了解你的前提下,势必通过一些细节,比如衣着手表开的车来去理解你的定位、社会坐标。

为什么很多人会装有钱人、装认识南京多少官员?

也无非是获得他人的一种认可、信任。

其实,很多时候也还是有用的。

我曾认识一位老板,其实也是小公司,谈不上有什么竞争力或知名度,但他很善于包装自己,也善于从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并用于恰当的交换。

一次饭局,有人“无意”中提到有个学校名额。他当场拍胸脯说几十万拿下,说正好有朋友需要。饭后,我问他,这么贵,你真有朋友需要?他说没朋友,但可以找到。拿着名额,这样的“朋友”太多了。然后,从这位朋友身上又得到了跟踪很久的合作项目。其实他什么资源都没,但身影腾挪,左右逢源,在简单交换中,他得到了他想要的。

07

听很多人聊天,其实也挺有意思。

我看到很多人不满社会,抱怨不公平,抱怨学区房太贵,“这么贵,老百姓怎么上好学校”,“阶层固化”一类,抱怨房价贵,“这么贵,老百姓怎么住得起”…

当然,也无意为消费分层做解释。

只是对于年轻人,对于普通人,抱怨和委屈感毫无意义。这种情绪能带来什么实际意义呢?

完全没有。

只会把一个人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绞杀,

陷入“我之所以穷,是因为社会不公”的心理窠臼。心理防御机制,免于被自己责备呗。

在南京,你必须假装很有钱

说真的,一个人每个月挣8000元,挣1万五,挣两三万,还真谈不上什么“社会不公”、“阶层固化”,甚至还有很多人侃侃而谈欧美的诸多细节,发达与人性化,仿佛自己收入低,是被体制束缚了,是被不公平的制度给打压了。

仿佛只要自己换到欧美,原本每个月拿8000元人民币的,会切换到拿8万美元/月。

可能吗?

我认为,50万年收入以下的,只与个体有关,与制度的瓶颈上限关联度很小。

拿到超过500万甚至1000万年收入以上的,或许有这么点资格去比较国别差异。

08

人生仿佛一道门,我知道,很多时候很容易被嘲笑,甚至一个自卑的人,会假设存在一群人看着自己,等着嘲讽。这种心理暗示会真的束缚一个人的发展。

但只要过了这道门,无论是咬着牙打开,还是用手打开,还是蹦跳着砸开,你都过了贫穷这道门。

人们不会天然的尊重你,只会尊重你的实力。

钥匙,不在别人,而是在自己的手里。

我感恩这个时代,从粗鄙的农村到城市,人生终将老去,但有很多实现梦想的工具与现在很多的朋友。

当然了,现实点,房子都没,你怎么开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