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的警卫员,曾中断婚礼上战场!这位三明籍老红军的故事感人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当遥远的北国,

再也无法因为距离,

尘封那段已久的革命往事时,

谁都会惊讶于

北国冰封的内蒙古多伦

居然与大雁年年飞落的福建三明,

原来也有那么深厚的渊源。

初冬的多伦,喜迎瑞雪,山川、沃野、牛群点缀其中,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硝烟早已散去,草原人民依然在传颂着黄泽九的故事……

黄泽九,三明宁化人。作为毛泽东的警卫员,他伴随毛主席跨越千山万水,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此后,还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



风展红旗如画 | 他是毛主席的警卫员,曾中断婚礼上战场!这位三明籍老红军的故事感人

▲一身戎装的黄泽九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冀察热辽军区独立七师解放多伦战役战场遗址。和萧索的南沙梁相对的,是一段残缺城墙。北风呼啸而过,如泣如诉,仿佛述说着曾经的烽火岁月……

风展红旗如画 | 他是毛主席的警卫员,曾中断婚礼上战场!这位三明籍老红军的故事感人

▲冀热察军区独立七师解放多伦战役战场遗址

风展红旗如画 | 他是毛主席的警卫员,曾中断婚礼上战场!这位三明籍老红军的故事感人

▲战斗遗址南沙梁

“城墙地处城南,由沙土浇筑而成。完好时,高六七米、厚四五米,墙顶甚至可以通行马车。”多伦县文联主席任月海,潜心研究黄泽九多年。

风展红旗如画 | 他是毛主席的警卫员,曾中断婚礼上战场!这位三明籍老红军的故事感人

▲内蒙古多伦县留下的当年的土城墙

国民党军队负隅抵抗。1948年4月,解放多伦战役打响。独立七师19团担当主攻部队,负责从城南方向进攻。团长黄泽九,在前线指挥作战时壮烈牺牲。

信 仰

“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一首《禾口、淮土比扩红》,唱出了当年宁化苏区儿女踊跃参军的火热场景。

风展红旗如画。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共有1.6万余人参加红军,其中淮土子弟就有3000余名,被誉为“扩红模范区”。

“全村3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人参加红军。”淮土镇磜下村,今年65岁的黄宝艳,是黄泽九的族亲,从小就经常听父辈讲述村里的革命故事。

1912年10月,黄泽九在这里出生。黄家族谱记载,黄泽九共三兄弟,大哥泽生,二哥泽三,泽九排行第三。靠着租种几亩瘦田,黄泽九父母勉强维持生计。

备受生活煎熬,黄泽九父母不到四十岁就已双亡。“没有了父母的照顾,年幼的三兄弟,日子愈发艰难,连续几天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

黄泽九9岁那年,家里再生变故。二哥黄泽三上淮土赶集,不幸被抓了壮丁。“他被捆绑进了县城。后来,音讯全无。”黄宝艳说。

翻地、插秧、割稻……农忙时节,懂事的黄泽九总是随大哥下田劳作。平时,他上山砍柴,补贴家用。“集市在5公里开外,挑着几十斤重的木柴,稚嫩的肩膀被压出了血印。”提起少年黄泽九,黄宝艳既心疼又敬佩。

“这何时才是个头?”黄泽九既着急又揪心。幸好革命的曙光,不期而至。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进入宁化。打土豪、分田地……偏远的淮土,成了县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

春日苏区,万物勃发。1930年3月的一天,18岁的黄泽九起了个大早,顾不上吃饭,打着赤脚到了镇里,终于看到久闻大名的红军。

黄泽九十分激动。回家当晚,他告诉大哥:“我也要去当红军,为穷人报仇,为二哥报仇!”相依为命多年,纵有万般不舍,为生活所迫的黄泽生只好含泪答应。

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告别大哥后,黄泽九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红军战士,黄泽九别提有多高兴了。

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努力参加军事训练……在部队里,黄泽九很快成为一名坚强勇敢的红军战士,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忠 诚

革命,从来不是一帆风顺。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从此,黄泽九追随红军,踏上漫漫二万五千里长征。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一路艰难险阻……穷苦出身的黄泽九,吃苦本就是家常便饭,再苦再难都吓不倒他。

在困难面前,他毫不退缩,越是困难,越是向前。“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和战友一起吃草根、啃树皮,长征途中,黄泽九用双脚丈量大地,把困难一一踩在脚下。

人机灵,肯吃苦,黄泽九被选定在毛主席身边当一名警卫员。黄泽九时时记着首长安危,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任警卫期间,他从没出过半点差错。

黄泽九尽心尽责,毛主席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无数的磨难面前,相扶相携感天动地……毛主席爱兵如子让担架,留下了长征之中一段动人的故事。

长征初期,毛主席大病初愈,身体十分虚弱,组织上给他制作了一副担架,配备了坐骑。但是,毛主席经常把担架和坐骑让给生病的战士们。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一天黄昏,部队从茅台出发三渡赤水河。黄泽九因肚子疼,走路困难,偷偷地告诉班长胡昌保,请允许他在后面走。胡昌保同意了。

当时工作人员有病都不想让毛主席知道,因为毛主席一旦知道就会无微不至地照顾,一定会让病人骑马或坐担架,并把营养食物给他们吃。

可是,在茅台河边等候渡船时,毛主席照例查问人数。一个一个查问,决不笼统含糊。他点名问黄泽九,没有人答应。他便问胡昌保。胡昌保说:“黄泽九肚子痛,走在后面,马上就能赶上来。”

毛主席立即吩咐把担架留在河边让黄泽九坐,胡昌保央求着说:“担架还是留你坐吧,把马给他就行了!”毛主席说:“肚子痛怎能骑马呢?让他坐担架好好休息休息吧!”

在长征期间,陈昌奉和黄泽九一样是警卫,一直跟随毛主席左右。后来,陈昌奉沿途收集史料,将自己1959年9月写的《跟随毛主席长征》一书,由5万字扩充到近20万字,留下了许多深情回忆。

毛主席把担架留下了,徒步上了船。

中国军网刊发的十个浸染鲜血的长征故事里说,毛主席马上将担架留给黄泽九,自己和战士们夜行军走了100里山路。

枪林弹雨之中,黄泽九一路成长。他先后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政委、团长等职。

勇 敢


河北省丰宁县上黄旗镇的烟囟沟,居高临下,易守难攻。1947年5月,国民党军队在这里坚守。

“冀察热辽军区命令素有山地作战经验的五旅一部参战,十三团政委黄泽九参与指挥。”丰宁县史志主编马铁松介绍。

冲锋号响起,黄泽九率二营四连、五连,分别从北面和西面发起攻击,当天结束战斗,共击毙、打伤、俘虏敌人300多名。“开始听得到枪响,后来只有大炮轰炸的声音,打了一晌午。”当地潮河源村民张贵德回忆。

“曾经,盘踞在多伦城的国民党军队就像是一根钉子插在了冀、热、察、辽解放区中间。尽早解放多伦,冲开国民党军队的塞北大门,对巩固扩大热西、察东、察北解放区有重要意义。”任月海在《多伦诺尔史话》中写到。

可是,要解放坝上腹地的多伦谈何容易。“敌军武器装备精良,环城每40至50米还筑有碉堡,并设地堡伸出城外,城内街巷多有小型碉堡,环城有浅水护城河,城河之间有深浅不一的壕沟。”

冀察热辽军区部队在丰宁县进行军事训练,时刻做好攻城准备。1948年2月,平北军分区直属队组建七师师部,其独立团组建成十九团,黄泽九任团长。“部队上早操,他最先到操场。训练时,他像教官一样作示范。”

1948年4月的一天,黄泽九和妻子举行婚礼。战争年代,婚礼格外简单,却依然喜气洋洋。然而,一声“报告!”打破了婚礼现场的喜庆气氛。原来,上级发出命令,立即出发,解放多伦!

黄泽九当即中断婚礼,率部向多伦进发。“经过3天的连续行军,拂晓4点,独立七师步兵、山炮营、蒙汉骑兵抵达多伦南20里处集结,独立七师十九团为主攻团。”

风展红旗如画 | 他是毛主席的警卫员,曾中断婚礼上战场!这位三明籍老红军的故事感人

▲用蒙汉双语标注战况的战场遗址纪念碑

解放多伦是一场硬仗。山炮营向据守的国民党军队发动攻击。隆隆炮声中,十九团突击营一连、二连接连突击,但是守军火力过猛,都未能成功。

久攻不下,黄泽九来到前沿指挥进攻。“就在他穿过突击营指挥部,准备到三连指挥所的途中,被迂回到解放军侧翼的敌机枪手击中头部,救治无效,光荣牺牲,时年35岁。”任月海每次提起,都久久不能平静。

得知团长牺牲,全团悲痛万分,迅速发起总攻,瞬间攻进南门,并由城东南、西南和正南三面向城北推进。“经街巷据点争夺战,4月23日晚8时左右,国民党军队防线全面崩溃,多伦由此解放。”《多伦县军事志》记载。

黄泽九烈士的鲜血

染红了美丽的坝上草原,

察北人民今天依然在

传颂着他的传奇……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李顺亮 李远明 卢素平 范日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