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的警衛員,曾中斷婚禮上戰場!這位三明籍老紅軍的故事感人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當遙遠的北國,

再也無法因為距離,

塵封那段已久的革命往事時,

誰都會驚訝於

北國冰封的內蒙古多倫

居然與大雁年年飛落的福建三明,

原來也有那麼深厚的淵源。

初冬的多倫,喜迎瑞雪,山川、沃野、牛群點綴其中,宛如一幅美麗的圖畫。硝煙早已散去,草原人民依然在傳頌著黃澤九的故事……

黃澤九,三明寧化人。作為毛澤東的警衛員,他伴隨毛主席跨越千山萬水,走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徵。此後,還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



風展紅旗如畫 | 他是毛主席的警衛員,曾中斷婚禮上戰場!這位三明籍老紅軍的故事感人

▲一身戎裝的黃澤九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冀察熱遼軍區獨立七師解放多倫戰役戰場遺址。和蕭索的南沙梁相對的,是一段殘缺城牆。北風呼嘯而過,如泣如訴,彷彿述說著曾經的烽火歲月……

風展紅旗如畫 | 他是毛主席的警衛員,曾中斷婚禮上戰場!這位三明籍老紅軍的故事感人

▲冀熱察軍區獨立七師解放多倫戰役戰場遺址

風展紅旗如畫 | 他是毛主席的警衛員,曾中斷婚禮上戰場!這位三明籍老紅軍的故事感人

▲戰鬥遺址南沙梁

“城牆地處城南,由沙土澆築而成。完好時,高六七米、厚四五米,牆頂甚至可以通行馬車。”多倫縣文聯主席任月海,潛心研究黃澤九多年。

風展紅旗如畫 | 他是毛主席的警衛員,曾中斷婚禮上戰場!這位三明籍老紅軍的故事感人

▲內蒙古多倫縣留下的當年的土城牆

國民黨軍隊負隅抵抗。1948年4月,解放多倫戰役打響。獨立七師19團擔當主攻部隊,負責從城南方向進攻。團長黃澤九,在前線指揮作戰時壯烈犧牲。

信 仰

“保衛蘇區有責任,禾口淮土比參軍,禾口擴紅一千個,淮土一千多兩人。”一首《禾口、淮土比擴紅》,唱出了當年寧化蘇區兒女踴躍參軍的火熱場景。

風展紅旗如畫。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寧化共有1.6萬餘人參加紅軍,其中淮土子弟就有3000餘名,被譽為“擴紅模範區”。

“全村3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都有人參加紅軍。”淮土鎮磜下村,今年65歲的黃寶豔,是黃澤九的族親,從小就經常聽父輩講述村裡的革命故事。

1912年10月,黃澤九在這裡出生。黃家族譜記載,黃澤九共三兄弟,大哥澤生,二哥澤三,澤九排行第三。靠著租種幾畝瘦田,黃澤九父母勉強維持生計。

備受生活煎熬,黃澤九父母不到四十歲就已雙亡。“沒有了父母的照顧,年幼的三兄弟,日子愈發艱難,連續幾天吃不上飯是常有的事。”

黃澤九9歲那年,家裡再生變故。二哥黃澤三上淮土趕集,不幸被抓了壯丁。“他被捆綁進了縣城。後來,音訊全無。”黃寶豔說。

翻地、插秧、割稻……農忙時節,懂事的黃澤九總是隨大哥下田勞作。平時,他上山砍柴,補貼家用。“集市在5公里開外,挑著幾十斤重的木柴,稚嫩的肩膀被壓出了血印。”提起少年黃澤九,黃寶豔既心疼又敬佩。

“這何時才是個頭?”黃澤九既著急又揪心。幸好革命的曙光,不期而至。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進入寧化。打土豪、分田地……偏遠的淮土,成了縣蘇維埃政府的誕生地。

春日蘇區,萬物勃發。1930年3月的一天,18歲的黃澤九起了個大早,顧不上吃飯,打著赤腳到了鎮裡,終於看到久聞大名的紅軍。

黃澤九十分激動。回家當晚,他告訴大哥:“我也要去當紅軍,為窮人報仇,為二哥報仇!”相依為命多年,縱有萬般不捨,為生活所迫的黃澤生只好含淚答應。

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告別大哥後,黃澤九如願以償成為一名紅軍戰士,黃澤九別提有多高興了。

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努力參加軍事訓練……在部隊裡,黃澤九很快成為一名堅強勇敢的紅軍戰士,並且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忠 誠

革命,從來不是一帆風順。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實行戰略轉移。

從此,黃澤九追隨紅軍,踏上漫漫二萬五千里長徵。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一路艱難險阻……窮苦出身的黃澤九,吃苦本就是家常便飯,再苦再難都嚇不倒他。

在困難面前,他毫不退縮,越是困難,越是向前。“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和戰友一起吃草根、啃樹皮,長征途中,黃澤九用雙腳丈量大地,把困難一一踩在腳下。

人機靈,肯吃苦,黃澤九被選定在毛主席身邊當一名警衛員。黃澤九時時記著首長安危,始終保持高度警惕。任警衛期間,他從沒出過半點差錯。

黃澤九盡心盡責,毛主席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在無數的磨難面前,相扶相攜感天動地……毛主席愛兵如子讓擔架,留下了長征之中一段動人的故事。

長征初期,毛主席大病初癒,身體十分虛弱,組織上給他製作了一副擔架,配備了坐騎。但是,毛主席經常把擔架和坐騎讓給生病的戰士們。

“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一天黃昏,部隊從茅臺出發三渡赤水河。黃澤九因肚子疼,走路困難,偷偷地告訴班長鬍昌保,請允許他在後面走。胡昌保同意了。

當時工作人員有病都不想讓毛主席知道,因為毛主席一旦知道就會無微不至地照顧,一定會讓病人騎馬或坐擔架,並把營養食物給他們吃。

可是,在茅臺河邊等候渡船時,毛主席照例查問人數。一個一個查問,決不籠統含糊。他點名問黃澤九,沒有人答應。他便問胡昌保。胡昌保說:“黃澤九肚子痛,走在後面,馬上就能趕上來。”

毛主席立即吩咐把擔架留在河邊讓黃澤九坐,胡昌保央求著說:“擔架還是留你坐吧,把馬給他就行了!”毛主席說:“肚子痛怎能騎馬呢?讓他坐擔架好好休息休息吧!”

在長征期間,陳昌奉和黃澤九一樣是警衛,一直跟隨毛主席左右。後來,陳昌奉沿途收集史料,將自己1959年9月寫的《跟隨毛主席長征》一書,由5萬字擴充到近20萬字,留下了許多深情回憶。

毛主席把擔架留下了,徒步上了船。

中國軍網刊發的十個浸染鮮血的長征故事裡說,毛主席馬上將擔架留給黃澤九,自己和戰士們夜行軍走了100裡山路。

槍林彈雨之中,黃澤九一路成長。他先後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政委、團長等職。

勇 敢


河北省豐寧縣上黃旗鎮的煙囟溝,居高臨下,易守難攻。1947年5月,國民黨軍隊在這裡堅守。

“冀察熱遼軍區命令素有山地作戰經驗的五旅一部參戰,十三團政委黃澤九參與指揮。”豐寧縣史志主編馬鐵松介紹。

衝鋒號響起,黃澤九率二營四連、五連,分別從北面和西面發起攻擊,當天結束戰鬥,共擊斃、打傷、俘虜敵人300多名。“開始聽得到槍響,後來只有大炮轟炸的聲音,打了一晌午。”當地潮河源村民張貴德回憶。

“曾經,盤踞在多倫城的國民黨軍隊就像是一根釘子插在了冀、熱、察、遼解放區中間。儘早解放多倫,衝開國民黨軍隊的塞北大門,對鞏固擴大熱西、察東、察北解放區有重要意義。”任月海在《多倫諾爾史話》中寫到。

可是,要解放壩上腹地的多倫談何容易。“敵軍武器裝備精良,環城每40至50米還築有碉堡,並設地堡伸出城外,城內街巷多有小型碉堡,環城有淺水護城河,城河之間有深淺不一的壕溝。”

冀察熱遼軍區部隊在豐寧縣進行軍事訓練,時刻做好攻城準備。1948年2月,平北軍分區直屬隊組建七師師部,其獨立團組建成十九團,黃澤九任團長。“部隊上早操,他最先到操場。訓練時,他像教官一樣作示範。”

1948年4月的一天,黃澤九和妻子舉行婚禮。戰爭年代,婚禮格外簡單,卻依然喜氣洋洋。然而,一聲“報告!”打破了婚禮現場的喜慶氣氛。原來,上級發出命令,立即出發,解放多倫!

黃澤九當即中斷婚禮,率部向多倫進發。“經過3天的連續行軍,拂曉4點,獨立七師步兵、山炮營、蒙漢騎兵抵達多倫南20裡處集結,獨立七師十九團為主攻團。”

風展紅旗如畫 | 他是毛主席的警衛員,曾中斷婚禮上戰場!這位三明籍老紅軍的故事感人

▲用蒙漢雙語標註戰況的戰場遺址紀念碑

解放多倫是一場硬仗。山炮營向據守的國民黨軍隊發動攻擊。隆隆炮聲中,十九團突擊營一連、二連接連突擊,但是守軍火力過猛,都未能成功。

久攻不下,黃澤九來到前沿指揮進攻。“就在他穿過突擊營指揮部,準備到三連指揮所的途中,被迂迴到解放軍側翼的敵機槍手擊中頭部,救治無效,光榮犧牲,時年35歲。”任月海每次提起,都久久不能平靜。

得知團長犧牲,全團悲痛萬分,迅速發起總攻,瞬間攻進南門,並由城東南、西南和正南三面向城北推進。“經街巷據點爭奪戰,4月23日晚8時左右,國民黨軍隊防線全面崩潰,多倫由此解放。”《多倫縣軍事志》記載。

黃澤九烈士的鮮血

染紅了美麗的壩上草原,

察北人民今天依然在

傳頌著他的傳奇……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李順亮 李遠明 盧素平 範日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