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古城地名你知道多少?

茶陵,古稱荼陵。“因南臨茶山,因以為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縣,屬蒼梧郡。西漢元朔四年(前125),封長沙定王子劉欣為荼陵侯,築荼王城(今火田鄉蓮溪村),荼陵縣為其食邑,縣治亦駐此。侯國存21年撤,仍存縣。東漢建安年間,改稱茶陵縣,縣治遷今八團鄉古城營(大約在原八團鄉小英村下宇裡境內)。唐武德四年(621),遷茶陵今思聰街道大興村城前組,是為金州城;南宋紹興九年(1139),遷今治。

境內山環水復,多林竹特產。古為吳楚、湘贛要衝,為兵爭要地。明嘉靖四年版《茶陵州志》載:茶陵“農勤於耕,士勤於學。”現農、工並舉,人文繁育,古蹟眾多,舊貌難識!

湖南工業大學彭雪開教授深耕地名之學多年,今特撰此文,將茶陵城區古今多少事付於筆端。望讀者識而悟之!


茶陵古城地名你知道多少?


現在的茶陵縣城,原名首善鎮。

境域在唐代時建有集鎮,縣治也是駐此附近。北宋時期因造船業大興而發展起來。南宋紹定初年,茶陵縣治從“金州城”(今思聰街道大興村內),遷至“茶陵古城”,即今縣治所在地。自此後,縣治未遷。民國21年(1932),命名為首善鄉。民國30年改鄉為鎮。

首善之義,《漢書·儒林傳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後多稱京師為首善之區。首,古今文本義指:頭腦、首領。善,古今文多指:吉祥、美好、善行之意。民國政府,改縣城為首善鎮,含有勸縣治人們首行教化之義,至今仍可鑑。


茶陵古城地名你知道多少?


程璐攝

城關——城,原指城外靠近城門一帶的地方。舊縣治所處,都築有城牆。城內稱“城”,城外不遠稱“郊”,城牆門外靠城牆大門處稱“關”。清末民國時,舊縣治城牆,大都毀壞,城關地名仍存,後成為一般縣治所在地的代名詞。湘東十幾個縣(市),共和國成立後,縣治(黨委、人大、政協、人武部)駐地,大都設為城關鎮。

境域明清時為裡、都,民國首設為鄉,後改鄉為鎮。到1949年9月時,仍然叫首善鎮,屬一區;1955年改稱城關鎮,屬十區;1956年撤區存鎮;1958年為城關公社;1982年由公社又改為城關鎮,鎮治駐交通街。境內行政區劃,有金山街、 交通街、 洣水街、 雲盤山、 炎帝街、 臘芫街居委會,及十八丘、曲江村委會之稱;現在屬於雲陽、思聰、洣江、下東四個街道辦事管轄。


茶陵古城地名你知道多少?


程璐攝

村落、集市集鎮、城區——西漢元朔四年(前125年),荼王城在今火田鄉蓮溪村,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廢荼陵侯國,存縣,東漢末改為聲鄉縣。東漢建武六年(30年),又複名荼陵縣,縣治今八團鄉古城營村。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三國志·卷六十》裁:三國吳孫權改荼陵縣為茶陵縣,屬湘東郡。縣治近郊,皆有較大村落。隋開皇九年(589)併入湘潭縣。

戰國時代,軍事城邑與縣治多同城而治,有城市的都邑,大都建立為縣。其時“城”、“縣”互稱。不過,“城”多具備軍事攻戰防禦性質,而“縣”管轄著城市及廣大鄉村。秦國商鞅變法後,每縣設有縣令、縣丞、縣尉之職。縣令為一縣之長,縣丞主管民政、縣尉主管軍事。《商君書·境內篇》:“爵吏而為縣尉,則賜虜六,加五千六百(指貨幣)。”

經考證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今攸縣、茶陵已置縣。城內軍、政人員,加上家屬、雜役,人口隨增,城市規模初具,日見繁榮。附近聚居為大村落。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明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攸縣,已築縣城,屬蒼梧郡。《秦置攸縣及時間考》有詳考。其時,秦置荼陵縣治城邑,位於何處,需進一步考證。


茶陵古城地名你知道多少?


茶陵集鎮城區——隋唐之交,此地當有“草市”之興而為集市,集市繁興漸成集鎮。中國兩漢而後,縣治有城垣,多為軍事而設。《三國志·卷六十》:“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督孫茂等十將從取長沙三郡。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縣吏共入陰山城(作者注:陰山縣城,在今湖南攸縣鴨塘鋪鄉陰山港村)合眾拒岱(呂岱),岱攻圍,即降,三郡克定。權(孫權)留岱鎮長沙。”即屬此況。

其時,城內有街坊,屬官方管轄,與基於民間商品交易的“草市”有別;更與水陸要津由草市生成的集鎮,不可同語。唐武德四年(621)復置茶陵縣,縣治即駐此處(茶陵集鎮)。清光緒《湖南通志·茶陵州古城考》:茶陵“隋省入湘潭而此城廢,唐復置即今州治。”文中“州治”即今縣治附近思聰鄉大興金州城遺址。

金州城遺址,很可能為唐聖曆元年所築,宋大祥符年間(1008~1016),鄧宜任茶陵知縣時修築。宋代因造船興,擴大規模。南宋劉用行《築城記》載:茶陵於南宋紹定四至五年(1231~1232)築城,即指今治“茶陵古城”。

南宋紹興九年(1139)茶陵升縣為軍,縣治設原址,將城關區域定為茶陵鎮。次年,在茶陵鎮的前農林村三角坪建成縣衙。金洲城遺址,離今縣城不遠,可視為茶陵古城之域。自此後,縣治未遷。元、明、清時期,城關開始成為茶陵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聚集中心。

明洪武二十二年(1390)展筑西城,城區擴大1/3,面積約1平方公里。清同治《茶陵州志·州城》 載:茶陵州城 “闊凡五里一十三步。址廣為尺十三;頭廣損之高,為尺二十有五;為五門。東南因江為險;西以北為濠。濠深為尺一十有五;闊為尺六十有五。南導江流,灌注其中。”“其門東曰聚星,南曰迎薰,北曰朝天,西曰紫微,又西曰通湘。”另有大城門。城內有州治、文廟、武廟、文昌宮、尊經閣、漕倉、城隍廟、青霞觀等。書院 、鐵犀位於大成門外不遠處。


茶陵古城地名你知道多少?


程璐攝

城內有街巷通向6條城門——共和國《茶陵縣誌·縣城建設》載:清代略向城外西南、西北方向發展。民國末城區約2 .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約1.5平方公里。“全城有長1790米的主街1條(一至七總及汽車站路)支街1條(高基巷)總長690米;巷13條,總長2821米。”多為青石街面。

共和國成立後,縣城經多次擴建,具有一定規模,有14條街巷。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區加快規劃發展,新建了炎帝、雲陽兩條大道,城西工業區,以及早禾、長嶺坪居民區;開發了省級雲陽經濟開發區。城區面積由過去的4.5平方公里,至2008年擴展到7.8平方公里。城區有農貿、木材、土特產、水果、工業品等專業市級9個,因定攤位4300餘,常年市井繁華。鎮區水、電、通訊、網絡實施齊備。城區有文化站、農科站、敬老院、活動中心、影視室、圖書室等。縣各委、局、辦等單位駐此。城區有縣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活動廣場、公園等。城區內有中學4所,小學2所。縣人民醫院、中醫院等醫療機構4所。另有多所幼兒園、診所。

境內自然人文景觀——雲陽山,位於縣城兩三公里,方圓70裡,“其峰七十有一”,主峰正陽峰,海拔963.2米。山中多溶洞。《徐霞客遊記·楚遊日記》:明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七日,徐霞客考察雲陽山今水源村麻葉洞後,稱“此衡中第一奇也。”“餘所見洞俱莫能及。”古籍稱之(雲陽山)為炎帝神農氏的雨師赤松子封地。清光緒《湖南通志》亦有載。民間傳說神農曾在此種五穀、嘗百草,後崩駕於此。有云陽山寺。宋代黃庭堅有《雲陽山寺》詩句“松風半入烹茶鼎,山鳥常啼桂月枝。”境內峰峽環廻,層巒疊翠,流泉飛瀉,山鳥常啼。1992年,闢為省級森林公園。2009年,闢為國家森林公園。因古蹟眾多,風景獨秀,交通方便,遊人如織,逐成湖湘名勝。


茶陵古城地名你知道多少?


鐵犀亭及鐵犀牛——位於古城洣水河畔。南宋紹定五年(1232)茶陵知縣劉子邁,因江水蕩毀南城,遂“鑄鐵犀數千斤置岸側壓之”。高1.1米,長2.1米,寬0.8米,重約3.5噸,系白口生鐵分三次澆鑄成牛狀,俗稱鐵牛。


茶陵古城地名你知道多少?


陳劉文攝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位於城關鎮前農村三角坪。1927年11月28日,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召開成立大會,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在這裡誕生。工農兵政府舊址原系南宋至清代的縣(州) 署衙,佔地18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975平方米。1971年,漸次依原貌修復。城內還有工農革命軍駐地(洣江書院)烈士陵園和革命紀念館。還有筆支塔、茶陵文廟遺址,以及梳妝檯、宋代古城牆、張治府邸假山等保護文物。


茶陵古城地名你知道多少?



茶陵古城地名你知道多少?


來源|史志株洲

|彭雪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