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選調生:興奮到失眠,收到“史上”最多微信

昔有浦東“八百壯士”衝在改革開放最前沿,今有“先遣隊”挑起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重大使命。隨著臨港新片區掀開建設大幕,廣納英才成為首要任務。明天,臨港新片區將出臺支持人才發展的若干措施。


9月25日,市委組織部會同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召開“追夢新時代在新片區綻放青春風采——選調生到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掛職座談會”,在全市遴選了首批15名選調生到臨港新片區,開展為期2年的掛職。首批選調生中10名為“90後”,另外5名則是“80末”。

轉眼一個多月過去了,這批年輕人在臨港工作生活得如何,是否融入到臨港快速發展中?記者走近臨港選調生實地採訪,聆聽他們的親身體會、感受他們和臨港一起成長的日日夜夜。

學歷最高的選調生:

從“上天”到“入地”

“當天晚上,我接到被選調到臨港的任務;第二天一大早,就來到臨港這片熱土報到。我覺得這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今年32歲的殷軍是首批選調生中年齡最大,也是學歷最高的人之一,南京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生畢業。作為年輕人裡的“老同志”,他比其他選調生多了幾份沉穩,也對臨港新片區發展有更多積澱和思考。

臨港選調生:興奮到失眠,收到“史上”最多微信

年齡最大、學歷最高的選調生殷軍

來臨港之前,殷軍在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工作,目前分在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金融貿易處。和其他許多選調生對臨港新片區情況較陌生不同,殷軍在市金融工作局工作時,參與過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的制定,對臨港新片區的總體框架、金融政策等非常熟悉。

儘管如此,談到來臨港的初體驗,他坦言,“老革命”還是碰到了不少新問題。“如果說過去的工作是以頂層設計‘上天’的居多,來到臨港後,則面臨許多‘接地氣’的現實問題。”

比如,過去他參與制定政策時,只是籠統地制定一些率先在臨港落地的金融業開放政策,包括擴大金融機構外資股權比例、經營範圍等。但在臨港,有意向來投資的企業會具體諮詢:如何找到合資夥伴、具體流程怎麼辦理等。“這都需要我們和其他各部門溝通協調,為企業打通奔赴臨港創新創業的‘堵點’。”

在臨港一個月多,殷軍每天如海綿般如飢似渴地吸收新知識,也不斷思考如何結合自己的工作,落實好中央交給臨港新片區的重大使命。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要進行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開放,並作出了“五個重要”的指示。“和我的工作有直接關係的是: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這亟需金融配套服務上有所突破。我認為,無論在金融監管規則還是稅收等配套支持政策,都要加快和國際接軌,打通離岸業務的‘最後一公里’。”

雖然身在臨港,但殷軍仍和市金融工作局保持著密切聯繫,既為一些臨港的企業諮詢辦理相關業務提供便利,也把這裡碰到的實際問題和老同事們溝通,為市級部門下一步制定政策提供“乾貨”。

殷軍家在市區,開車上班要近一小時路程;雖然這裡為他提供了人才公寓,但妻子也對他“約法三章”,其中一項就是:晚上8時前下班還是要回家。於是,他成了“兩棲人”,在臨港和市區穿梭。利用週末,妻子也來臨港“視察”,殷軍抽空帶她“臨港半日遊”,漫步滴水湖畔,到大隱書局“劈情操”,在大學裡重溫校園的美好,品嚐“網紅”的阿新海鮮……臨港給妻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更加支持丈夫的事業了。

臨港選調生:興奮到失眠,收到“史上”最多微信

人才公寓

“能把個人的成長和臨港新片區的發展融為一體,是人生難得的經歷。”殷軍說,“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臨港新片區如何和其他區域錯位發展,體現出特殊經濟功能區的‘特’字定位,精準篩選出符合臨港新片區未來發展的企業,是我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思考探索的問題。”

最年輕的選調生:

目睹高樓平地起很興奮

23歲的龐婉傑是“湘妹子”,也是首批選調生裡最年輕的一位。龐婉傑來自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目前在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規劃和自然資源處工作。

雖然畢業2年多,但龐婉傑一直在各個部門輪崗。“一天下班前接到人事部門電話,讓我明天一早去臨港報道;我一夜無眠,既興奮期待,也有些忐忑。”龐婉傑告訴記者,剛工作她就有去基層鍛鍊的意向,“過去只在新聞上聽說臨港新片區,知道是中央給上海新的三大任務之一;沒想到,有機會到臨港新片區,成為臨港的一份子。但畢竟對這塊內容沒有經驗,不知道能否勝任,所以心裡也有些忐忑。”

臨港選調生:興奮到失眠,收到“史上”最多微信

最年輕的選調生龐婉傑

來到臨港,龐婉傑的顧慮漸漸消散。雖然工作節奏很快,但規劃資源處特地為她安排了帶教老師,重要專項項目的協調會等都請她一起參與;有時候還去現場實地踩點,“看到許多重要的項目從圖紙變成現實,這種興奮之情難以用語言表達”。

揭牌才2個多月的臨港新片區,用“非一般”的速度迅速成長。來到臨港,龐婉傑目睹了臨港從人跡罕至到人氣漸旺的變化。為了改善交通環境,分擔S2交通壓力、聯通S3,兩港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於上月20日啟動,這段未來連接S2與S3的快速道路將採用“主線高架+地面輔路”的形式,對改善對外大交通、加速推進臨港新片區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大路要暢通無阻,小環境也要精耕細作。龐婉傑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臨港工作並安居。有居民反映,一所小區附近的幼兒園到了接送時段會出現擁堵。為此,她和管委會的同事,會同幼兒園、物業公司、交警等來到現場勘察,為解決難題出謀劃策。“新片區的精細化管理,體現在與臨港人相關的一件件小事之中。”

來臨港一個多月,龐婉傑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的“拼”,雖然中午有休息時間,但大家幾乎都是吃完飯,就馬上回辦公室工作;忙的時候甚至連飯也來不及吃,所以方便麵成了各個辦公室的“標配”。

因為離市區遙遠,龐婉傑和家人只能在不加班時的週末見個面。兩頭奔波雖然辛苦,“但想到我們正在參與繪製的藍圖將變成現實,未來這裡將有一座座高樓平地而起;滴水湖畔將出現國際一流的建築、高精尖的產業,我們的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最有“詩意”的選調生: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15名首批選調生中,宋詞的名字最好記,她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如同詩歌中描寫的才女,蕙質蘭心、溫婉如玉。在宋詞的身上,你能明顯感受到一股“反差萌”,雖然是位土生土長的吉林人,但在浙江大學讀書的6年時光,已把她“同化”得宛若 “江南妹子”。

臨港選調生:興奮到失眠,收到“史上”最多微信

最有“詩意”的選調生宋詞

來到臨港之前,宋詞在市委黨校工作,“就像帶班輔導員”,負責各級各類領導幹部參加培訓時的綜合協調工作。和其他選調生一樣,接到調動的通知後,她完成手上的工作交接,就奔赴臨港,成為“黨群工作部(人力資源處)”的一員。

剛來臨港的那幾天,宋詞收到了“史上”最多的微信消息,有朋友、同事發來的問候,還有領導的叮囑和鼓勵。大家的關心讓宋詞倍感溫暖,但同時,她也感受到了成為“臨港人”身上要扛的重擔。

她告訴記者,對臨港的生活有了真實感,是在入住馨悅名邸的那天。帶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她搬進了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安排的人才公寓。房間有50多平方米,一室一廳一廚一衛,配備了生活必備的全新家電,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區步行10分鐘就可到達港城新天地。“管委會還貼心地把15名選調生安排在一起,有重回大學的感覺。”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一頓火鍋的功夫,便熟絡起來。宋詞告訴記者,15個選調生分別來自2015、2016、2017三屆,此前參加半軍事化封閉集訓時,同屆的選調生就打成了一片。住在宋詞旁邊的是兩位2015屆的選調生,“我們的廚房窗對窗,經常聞到對方房間傳來的飯菜香,就跑過去蹭飯了。”

臨港選調生:興奮到失眠,收到“史上”最多微信

朋友們的存在,讓生活變得溫暖,宋詞漸漸適應了在臨港的工作和生活。每天搭載鄰居們的“順風車”上下班,工作結束後回到家就練書法、做美食、讀書;既有互相照顧的集體生活,又有獨處一隅的美好時刻,“一屋、三餐、四季,獨享歲月靜好,這便是理想的生活。”

臨港選調生:興奮到失眠,收到“史上”最多微信

來到臨港已有一個多月,儘管新的工作節奏較快,宋詞也努力地把生活過得和她的名字一樣,充滿了詩情畫意。記者看到,她在牆上掛了一幅字,是平日裡練習的書法作品,內容選自劉禹錫的《陋室銘》。問她為何偏偏選了這首,她說,感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一句,特別符合當下的狀態。

臨港選調生:興奮到失眠,收到“史上”最多微信

雖然每天都忙忙碌碌,但在選調生們的眼裡,臨港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未來,更是遐想無限、希望無限。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宋寧華 楊歡

圖片 | 楊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