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厂,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文 |邓龙


记得我们小时候,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偏僻的山沟工厂,一边上学,一边玩耍,那是人生记忆中的一段难忘的回忆。

那是一家带着军字的工厂,社会上叫“三线厂”,她就是我们的共有家园。沿着弯弯的山间公路,穿过长长的幽暗的隧道,一出洞口,眼前豁然开朗,仿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厂区隐蔽在山沟里,四周茂林修竹,林荫蔽日,静静地躺在群山环绕的摇篮里。工厂分为二工区、三工区和中间厂部;二工区生产车间比较集中,十几栋厂房依山就势横七竖八地排列有序;生产区外围砌着高高的围墙。生活区就在围墙外部,八九栋宿舍楼依据地形建造,最高四层楼,多是七零年代的单身楼改造而成。挨着生产区围墙搭建一间小卖部,前面是一个场子,那是人们晚饭后聚集聊天的地方。顺着水泥路一路上行,坡度越来越陡,沿路两旁错落有致地种植着法国梧桐。沿着弯曲的山间路,进入三工区。三工区坐落在一条山沟里,十几栋水泥砖砌成的大车间沿着公路走向,散落在路两边。这些建筑可抗六级以上地震,灰色的水泥砖每个重45斤,都是当年第一代军工人从十里外的河滩上,肩挑背驮,一块块运进山沟的。

三线厂,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工厂的公共服务设施设在中间,方便两个工区的职工家属。有菜市场、百货大楼、职工食堂、学校、幼儿园、招待所、医务室、洗澡堂、电影院、图书阅览室,还有灯光球场,有些县城里都不具备的设施,在我们这里一应俱全,俨然是一个远离都市的小社会,人们习惯将自己的生老病死都交给工厂。

三线厂,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这里的空气一年四季都是清新自然的,清晨里清丽婉转的鸟语,唤醒熟睡的人们,夏夜里仰望星空,望月数星星。在清脆悦耳的军号声里,上班的大人们步履匆匆,上学的孩子们嘻嘻闹闹。平静祥和的一天开始了。

三线厂,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工厂远离大中城市,始建于上世纪六零年代末期。在那个燃情岁月,为响应中央三线建设的号召,“好人好马上三线”,各路精英告别故土家园,投入三线建设。从一砖一瓦搭建起一座座厂房,到一草一木修建好自己的家园,我们的父辈,在荒凉的鄂西山沟里,战天斗地,从无到有,用热血与汗水,靠勤劳与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座深山里的现代工厂。开发研制出一批批军品装备,通过厂外的铁路专用线运往国防建设的最前沿,为装备全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线厂,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习惯了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曾经,我以为山外的生活都是这样的按部就班,直到以后走出三线,这才惊觉外面的世界是如此不一般,这才明白像我们这样的军工厂,被外面的人称为“三线厂”。也许是相对于一线城市来说,我们所处的位置在隐蔽的第三线,显得神秘不可测;而从社会上投来的羡慕的目光里,我们得到一种骄傲和自豪,我们是光荣的三线子弟。然而,从户籍方面来说,我们属于城里人,但是,从地理环境来说,我们又是名副其实的乡里人,只是特殊的身份决定了我们特殊的生活方式。

三线厂,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每天清晨,起床的军号声通过广播在工厂里响起,人们在广播声里睁开双眼,大人们一日的匆忙便从这一刻开始。他们拎着菜篮子去不远的菜场买菜,顺便带回早点,再唤醒上学的孩子,穿衣吃饭,孩子们便三五成群地走进子弟学校里,大人们也匆忙奔向各自的岗位。八小时之外,人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业余生活,串串门,打打牌,聊聊天,钓钓鱼,还有的人在生活区的空地上开出一片菜地,闲时劳作一番,松土、施肥、浇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于是,每逢夕阳西下时,便能看见荷锄而归人们,收获瓜菜的情景。

三线厂,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到了夏季,天色稍晚,便可见到三三两两沿着厂区的公路散步的人们,庭院里的人家早早搬出了凉椅,聚在一起纳凉、谈天,欣赏着如今夜晚再也难得一见的明朗的星空。厂里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为便于交流,形成了一种掺杂着各地方言的当地话。当我们这群讲着特殊方言的三线子弟走出大山,外出求学,总被偏见和误解,总觉得三线子弟比社会上的学生更多一些幼稚和老实,但我们觉得比社会上的孩子更多一些灵气。也许正因如此,使我们对社会上的人有着一种异样的看法,而对三线的人却有着一种特别的亲近感。

三线厂,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后来走得更远,知道在全国各地,散布着许多这样的三线厂。每逢在外面遇着和我一样来自三线厂的子弟,我总感到特别的亲切,仿佛一见如故。作为时代的产物,三线厂为巩固国防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三线人也曾经以此为荣。

三线厂,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时光荏苒,光阴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消逝着,平静的三线生活被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和颠覆。三线厂告别了吃皇粮的日子,找米下锅成了工厂日后的常态。“保军转民,自负盈亏”,国营企业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机制僵化、产品单一、转产困难,再加上交通信息闭塞,种种问题沉重地压在三线工厂的肩上,三线人悠闲的步伐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阔步了,在经济转型的路上,三线人不堪重负,步履艰难。

三线厂,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曾几何时,三线厂不再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去处了,头上笼罩着破产与倒闭的阴云,三线人不再是让人羡慕的名词了,有着贫穷与落后的忧患。还是那山路,当年那么多的人走了进来,带着火一样的热情,带着知识与力量走了进来,建设我们的家园。而一度,又有人沿着这条路走了出去,走向外面的世界,更多的人留了下来,盼望着东山再起,重现昨日的辉煌。当年从天南地北进山扎根三线的人们,工厂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家,谁也不愿意这个家走向衰落,谁也不愿意离开这个家,各自去飘零。

经历过潮起潮落,一代人老去,一代人长成。也许每一个三线人都有如我一样的三线情结,无论走多远,都会时常想起在三线的那段难忘的生活,毕竟那里留下了太多的记忆,留下了几代人的青春,留下了几代人的酸甜苦辣,留下了几代人的汗水与泪水!

三线,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