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漢武時期的寧夏

考古學家在對靈武市水洞溝、中衛市長流水和其他地點的人類活動遺址進行發掘中證實:寧夏北部地區是中華民族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寧夏的祖先們就開始在黃河兩岸的沃土上勞動、生息、繁衍。在寧夏南部的六盤山脈、涇河流域,流傳著大量從伏羲、女媧到炎黃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之後陸續在寧夏境內發現的“細石器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寧夏境內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從事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並與中原地區有了密切的聯繫。周宣王時,曾在“太原”(今固原一帶)調查戶口,這表明當時不僅已有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體制。

秦皇漢武時期的寧夏

A 涇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

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東麓。涇河流域的歷史貢獻,最主要的是周王朝的發跡和鄭國渠的興建。

秦皇漢武時期的寧夏

B 寧夏境內的戰國秦長城遺址

秦皇漢武時期的寧夏

C寧夏出土的馬家窯文化彩陶弦紋壺

秦皇漢武時期的寧夏

D寧夏出土的戰國時代青銅短劍

春秋戰國時期,固原的南部屬秦國,其餘地區分別為義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在那時,畜牧業仍是他們的主導產業,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與中原華夏各族有著密切的聯繫。公元前272年,中原政權開始在今寧夏地區建立行政管理機構,秦昭襄王正式設立北地郡(治今甘肅省寧縣西北),寧夏境內的烏氏、富平、涇陽等縣隸之,並於南部邊緣修築長城以拒胡。秦始皇巡視北部邊疆,首次出巡的地方就是北地郡和隴西。他知道,北地郡乃秦朝北邊要地,與匈奴牧地相鄰,面臨著匈奴不斷南侵的威脅,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他的北巡線路為:咸陽——隴西——北地,北出雞頭山,經回中大道返回。寧夏當時屬北地郡管轄,這反映出他對塞上(寧夏)治理的重視。漢高祖劉邦繼秦朝之後建立西漢王朝,建都長安。寧夏此時仍屬北地郡,是防禦匈奴入侵的西部要衝。為了加強北方邊防,漢武帝於公元前114年,從當時的北地郡中分出部分地方,另置安定郡,郡治設在高平(今固原市原州區),這是寧夏曆史上第一個郡治。後又增設朔方郡、五原郡,並派出大將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武帝時期,朝廷大量“募民徙塞下屯耕”,移民70萬,大興水利,引水灌溉,黃河南岸廣大新墾區出現“冠蓋相望”的繁榮景象。至後元元年(前88),漢武帝曾先後6次“行幸”或路經安定和北地兩郡。在張騫通使西域之後,大量少數民族遷居寧夏,以匈奴、羌族、小月氏、大月氏等民族為主。漢武帝對加強北方防務,完善地方行政建制,增進各民族團結,作出了重大貢獻。這樣的繁榮直至東漢末年,隨著地方政權的割據,使該地區頻遭戰亂,加上其後羌人起義的打擊,人民逃亡,治所內遷而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