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人造太陽”講述“終極能源”奧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中国青年网:“人造太阳”讲述“终极能源”奥秘

在四川樂山的一所大學裡,隱藏著一個少為人知的博物館——中國核聚變博物館。這裡曾經是一家名為“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三線軍工研究所。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據專家分析,人類現在所使用的能源可能在幾百年內枯竭,所以人類亟需尋找一種新型能源來進行替代,而在科學家看來,核聚變很可能是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之一。

“核聚變”聽起來駭人,但它的原理並不複雜。自然界中最容易實現的聚變反應就是氫的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氘”在人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水中即可提取,可謂取之不盡。

據研究,一升海水中提取的“氘”在熱核反應下可產生300公升汽油燃燒的能量。地球表面70%的面積被海洋覆蓋,有專家估測,僅在海水中就有超過45萬億噸氘,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上億年。這種聚變的產物既沒有放射性,也不會產生破壞臭氧層的二氧化碳,導致重大事故的概率又非常小,具有高效、清潔、安全等優點。

中国青年网:“人造太阳”讲述“终极能源”奥秘

為實現這一理想,1970年12月起,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便開始自主設計、研發、投建了中國第一座人造太陽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經過無數核工業人的努力,1984年9月21日該裝置建設完畢,其等離子體的物理參數達到同類裝置的國際水平。

它的建成標誌著我國受控核聚變研究由原理探索進入到規模物理實驗階段,使我國成為除美國、前蘇聯、日本和西歐外,自主研製成功中型託卡馬克核聚變研究裝置的國家。自此,世界核聚變研究領域才真正出現了中國的名字,中國在受控熱核聚變科研領域的裝置建造和實驗手段有了新發展。同時,它也為此後的中國核工業發展培養了大批工程骨幹力量、成為了我國核聚變能源開發的重要里程碑、更為世界可控核聚變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2年,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對中國環流器一號實驗裝置大廳進行維護改造,在保持原工程實驗大廳風格的基礎上,以中國環流器一號裝置為主體建成了中國核聚變博物館。2019年10月16日,國務院公佈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中國核聚變博物館首座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舊址”位列其中。

在眾多核工業人奮力實現核聚變清潔能源夢的今天,中國環流器一號初心不改,繼續在中國核聚變博物館肩負著講述三線故事,傳播核工業“兩彈一艇”精神的使命。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1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