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面那人沒脖子,這句話嚇壞媽媽,孩子真能看到“髒東西”嗎?

對面那人沒脖子,這句話嚇壞媽媽,孩子真能看到“髒東西”嗎?

今天閨蜜約我出來逛街,見面之後她與我說起了一件前幾日她帶著兒子一起出去玩的事情。那天她白天帶著兒子去了動物園,結果兒子玩得開心,一時忘記了時間,等上了地鐵之後已經很晚了。

對面那人沒脖子,這句話嚇壞媽媽,孩子真能看到“髒東西”嗎?

幾站過後,地鐵上的人漸漸少了起來,不料兒子突然指著一處沒有人坐的位置說:"媽媽你看,對面的那幾個人都沒有脖子。"她聽完之後都嚇壞了,不過還是壯著膽子往孩子手指的地方看了過去。

對面那人沒脖子,這句話嚇壞媽媽,孩子真能看到“髒東西”嗎?

不過她依然什麼都沒有看到,這是她想起來老人說的話:"小孩子比較容易看到一些大人看不到的'髒東西'。"這個想法把她嚇了一跳,趕緊想把兒子帶走。結果兒子早一步跳下了座位,跑到了那群沒有脖子的"人"面前,指著它們說:"媽媽你看,愛心專座。"原來孩子口中那群"沒脖子的人",指的是愛心專座上面畫的示意圖,看到這裡她也鬆了一口氣。

對面那人沒脖子,這句話嚇壞媽媽,孩子真能看到“髒東西”嗎?

其實對於"愛心專座",我們大家都並不陌生,在地鐵還沒有普及,我們出行還需乘坐公交車的時候就能看到幾個特殊的位置,它們會專門設計為其它的顏色,並在旁邊標出它的名字"愛心專座"。相信很多人都對一句廣播感到親切熟悉,那就是"請把需要的座位讓給老弱病殘及抱小孩的乘客",我們中華民族本就是禮儀之邦,而"愛心專座"自然也應運而生。

對面那人沒脖子,這句話嚇壞媽媽,孩子真能看到“髒東西”嗎?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這個座位的出現體現出了我們每個個人,甚至是整個民族的愛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口口相傳的老話一直是我們信奉且遵守的一個承諾。而我們每個人都願意寧可讓自己辛苦一些,也要把愛心獻給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們。

對面那人沒脖子,這句話嚇壞媽媽,孩子真能看到“髒東西”嗎?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優秀的傳統傳承至今,卻還是被部分人遺忘。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一位老人顫巍巍地走上了公交,四周的座位上都是一些年輕力壯的青年人,但他們有的選擇假寐,有的選擇低下頭去玩手機,有的更是直接假裝沒喲看到,沒有一個人願意站起來,將自己的座位讓給那位老人。司機看到這情況後,往往會開始一遍遍地播放那道廣播,以期能夠喚醒那些人心中的愛心與良知,可惜大部分人依舊選擇了視若無睹,更有甚者還會戴上耳機。

對面那人沒脖子,這句話嚇壞媽媽,孩子真能看到“髒東西”嗎?

或許這些人已經難以回頭,但我們不能讓這個優秀的傳統斷送在我們的手上,因此教育下一代人繼承這寶貴的品質的任務就落在了每一位父母的身上。

那麼,父母應當如何教育孩子正確地認識"愛心專座"呢?

對面那人沒脖子,這句話嚇壞媽媽,孩子真能看到“髒東西”嗎?

  • 首先,父母需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愛心專座"

顧名思義,"愛心專座"是需要提供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的。但這是孩子往往會對此感到疑惑,他們自己不也需要幫助嗎?而且在旁邊的提示遇上也有著"幼"這一項。這時候父母就應當告訴孩子,"需要"與"更需要"之間的差別。小孩子坐愛心專座誠然並無不可,但若是能夠將這個座位讓給更需要的人,卻是一項更好的善舉。

對面那人沒脖子,這句話嚇壞媽媽,孩子真能看到“髒東西”嗎?

  • 其次,父母還需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要讓座?

這個問題在大人看來或許十分簡單,但是在孩子的腦海中可能並不是很好理解,因此父母的責任就是告訴孩子為什麼另外那些人更需要那些座位。當遇上老人時,我們可以讓孩子想想自己的爺爺奶奶;當遇上殘疾人時,我們要激起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感受殘疾人生活的不易;當遇上孕婦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他們自己曾經也是在媽媽的肚子裡的。

其實"愛心專座"如何定義,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之前就有人討論過如果一個人上班真的很辛苦,或是女生剛好到生理期是否還需要讓座的問題。其實在我看來,誰坐都無可或非,但重要的是,在必要的時候,能夠讓給那些比自己"更需要"的人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