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它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它是目前已發現的中國史前最大規模的城址

它僅僅展示出其神秘面目的一角

它已不斷顛覆以往的學術認知

《石峁考古》上集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石峁遺址自2011年確認並開展考古發掘以來,每年都以令人震驚的成果引起學術界乃至整個社會的關注。2019年,石峁遺址最驚人的發現,便是這個神面紋圓型石立柱。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邸楠:這個柱子的高度在一米左右,基本上呈一個橢圓形,長徑是在50釐米,兩邊是刻的內容是一樣的,都是面目猙獰的一個神面。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王魯湘:面目猙獰,肯定是要做出一種恐嚇的這樣一個表情。

邸楠:是,當時放在夾道的中部,是不是就是對當時經過這裡的人,起到一些警示的一些作用,威懾的作用。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石立柱就發現於這面石牆之下,它準確的名字叫皇城臺大臺階南護牆,如今整面護牆已被囊括在了巨大的充氣棚中。截止目前,南護牆下共發現各類石雕60餘件,現在有20餘件依舊保留在南護牆牆面上,其中有符號,有人面、有動物,有神獸,其餘的石雕是在牆體倒塌的堆積中被發現的,如今被保存在陳列室中。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孫周勇:現在我們從發現它的狀態,和出土的位置來判斷,一個可以肯定,它就是在石峁最輝煌的時期使用的,它不是外來的,不是掠奪來的。也有我們在石峁外城的東門,在發現的時候,發現它也有這樣的石雕,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證據,就是說有一個圓臉的人頭的,一個浮雕的一個人臉。那麼這個人臉很可能是當時裝飾在城牆外側的馬面之上。再加上皇城臺有一些從臺頂塌落下來,有一些仍然在護牆上砌著,有一部分是帶有,我形容它是連環畫似的,一個是講究對稱,一個是它有了一定的敘事,它是要圖案再連續,再拼接,這樣一種方式。

王魯湘:它好像在告訴你們一個什麼意義,一種意義的敘述。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孫周勇:但是現在發現,好像還找不到太大的規律。因為雖然這麼多,現在大概有六七十件之多,而且出土的層位是在皇城臺的最頂部的大型建築。這個大型建築說通俗一點,簡單一點,如果有王,那就是王宮,如果有皇帝,那就是皇帝住的,最大的最豪華的使用場所。當然此時不可能有皇帝。從材料來說,就是本地的岩石,我們做了巖相的比對。現在還沒有辦法去完全肯定它,是不是一被創作出來以後,就放在這個地方,還是從石峁一個,因為石峁畢竟經過了三四百年的利用。是不是還有一個,更輝煌的一個,類似於神廟類的建築,從那地方,在使用某一個階段之後,被拆掉,用在這個地方。我覺得還需要更多的工作來確認它。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石雕的發現,彰顯了皇城臺在整個石峁遺址中的重要地位,它或許曾經就是石峁最高統治者居住的地方。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山峁上,縱覽地形圖,石峁遺址包括外城、內城和皇城臺三個部分,面積有400多萬平方米,規模遠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已知城址,是已知史前城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在外城和內城環抱下的皇城臺,是整個石峁遺址的核心區域,它是從2016開始發掘的,經過考古工作人員歷時三年辛苦且細緻地發掘後,皇城臺的形制規模,已經完全呈現。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站在這片平整的廣場上,眼前經歷了4000多年風雨的皇城臺,看起來依舊巍峨壯觀,它的上層建築雖然毀掉了,但它的骨架還在,這個骨架勾勒出了它的整體輪廓,讓人瞬間產生一種穿越感,這裡曾經有一座高大的城門,穿過城門和曲折的廊道,便可以到達臺城最高處那座神秘的宮殿。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邵晶:我們在總結石峁遺址的意義的時候,經常會說到一個制度文明,石峁遺址有很多種遺蹟,它是能體現中國製度文明的。我們現在已經完整揭露的皇城臺的門址,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外面有一個廣場,也就是有這麼兩道牆,這個廣場的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在這個廣場上,其實也有很多有意思的遺蹟,只不過是現在了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我們沒有去對它進行完整的揭露。

但這個廣場的客觀存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中國的都城的正門帶有廣場,實際在4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離我們比較近的,我們知道明清紫禁城的正門是午門,午門就有一個廣場,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制度文明,而我們經常在看古裝戲的時候,會聽到一個詞語叫“推出午門問斬”,為什麼要推出午門,不去神武門?為什麼不去別的門呢?因為午門是整個紫禁城的正門,也是整個明清封建王朝最正統的一個地方,在那裡,去把這些罪大惡極的犯人問斬,是昭告天下,明正法典,而這種制度文明,實際上在4000年前的石峁城,我們就發現了。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皇城臺的入口是兩條門道,兩條門道在甕城後面匯合,然後就可以沿著坡道繼續上行。從軍事防禦角度講,窄窄的門道,緊接著又是一個相對陡的坡道,是有意形成的一個易守難攻的局面。而爬上這個陡坡,自然需要鞠躬前行,恰恰顯示了統治者的威嚴。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石峁先民在修築這些高大的石牆時,運用了一種特殊的技術,那就是這些紝木洞。砌築石牆時,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會橫向地往牆體裡插進一根紝木,它可以拉緊周邊鬆散的石牆,使牆體不容易垮塌,功能類似於現今建築物中的鋼筋。這種建築方式後來在北宋李誡撰寫的《營造法式》中有所記載,但是石峁先民比北宋還要早3000年就已經將它應用於實踐,實在令人驚歎。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整個皇城臺的結構象一個平頂的金字塔,它最高的地方,被稱為大臺基,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上面已經發掘出了一部分房屋遺址。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從之前發現的大量石雕來看,大臺基對於石峁先民而言,很有可能是至高無上的所在。大臺基上仍然在進行考古發掘,而這些已經出土的大型房址,雖然一時無法說清它們的用途,但因為它們都是石頭牆或者夯土牆,並不是其他地方發掘出的窯洞遺址,這也說明生活在大臺基上的不是普通人。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邵晶:從皇城臺使用期間扔下的,就垃圾來講,我們叫棄置堆積,這些堆積裡面出土了非常多的骨器、石器,還有玉器、陶器等各類器物,數以萬計,特別是骨針骨鏃之類的,數量非常多。還有製作過程中的一些骨料,還有廢品,那這說明在皇城臺的臺頂,應該除了王居住之外,還有大型的作坊區,比如說做一些骨器,做一些石器,這種現象呢,在史前時期,在4000多年前,也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現象,我們形象的可以把這些作坊叫,官營的造辦處。

骨針呢,我們在2018年到2019年的發掘中,初步統計應該不會低於1萬枚,接近14000枚,數量非常大。我們現在做的一個大量工作,就是統計,顯微觀察,通過我們的顯微觀察,現在知道,石峁骨針的針眼的直徑,以0.7毫米,就是700微米為最多,剛好能穿過一根頭髮。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大臺基除了發現大量加工完整的骨針外,還發現一些半成品,據分析,製作骨針的原料來源於羊小腿趾骨,打磨骨針用的礫石是當地產的砂岩。考古人員推測皇城臺大臺基上有制骨作坊,但具體位置還沒有確認。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4000多年前的石峁先民將皇城臺選擇修築在這樣一個山峁之上,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皇城臺所在的這個山峁地勢險峻,三面臨溝,只有向東的一側與其他山樑相連,成為進出皇城臺唯一的通道。皇城臺與遠處的外城東門遙遙相對,營造著一個巨大的空間氣場。石峁考古還有許多意義重大的發現,比如外城東門的建構有何特別之處?藏玉於牆到底是什麼原因?體量巨大的陶鷹究竟作何用處?作為已發現的中國史前規模最大的城址,石峁遺址對於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哪些全新的研究資料?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下週請繼續收看《石峁考古》下集

它為何被譽為是“石破天驚”式的考古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