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聲中長大的孩子最後怎樣了?這位小學校長告訴你!

“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見最初的東西,

他就變成那東西,

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

成都市雙慶小學校長陳琳分享的這首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詩,彷彿就是她的生命寫照。

陳琳是家族孫輩中第一個女兒,打從出生起就是全家的掌上明珠,爺爺、大伯、父親三位長輩傾力栽培,對她的成長影響至深。小時懵懵懂懂,長大後她才體會到,原來長輩當年的做法,培養了許多讓她受益終身的個人素養。

讚美聲中長大的孩子最後怎樣了?這位小學校長告訴你!

讚美帶來篤定的力量

爺爺喜歡孫女,奈何幾位伯伯接連都生了兒子。陳琳在全家期待的目光中誕生,打從出生起就成了全家的“寵兒”。出生的前一天,陳琳的爸媽還一起到電影院看了《巴黎聖母院》,陳琳爸爸常說:“你是敲鐘人敲出來的孩子。”

爸爸對陳琳的愛,她用“溺愛”來形容,不過是不帶貶義的“溺愛”。19歲,陳琳剛參加工作,晚上和朋友看電影,爸爸必定要來接她回家。一次,爸爸工作忙實在走不開,他也不願缺席,直接讓陳琳再請朋友看一場電影,一定要等他來接。

爸爸對陳琳採用的是讚美教育,“特別誇張的那種。”陳琳說,爸爸經常帶她出去見朋友,總是特別誇張地講女兒的優點,說得陳琳都覺得“那個女兒不是我,好像是別人”。

但神奇的是,她真的慢慢變成了爸爸口中那個優秀的女兒。不僅在求學時期表現優異,工作中,也在24歲的年紀就收穫了眾多榮譽。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期待效應的理論,積極的期待對人的發展產生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現代心理學界更是提出積極心理學理論,來研究這些現象。爸爸當年的做法,其實就是對女兒變得優秀的良好期待。

這種期待背後不是讓孩子實現父母的要求,而是對子女無條件的愛。初中時,陳琳遭受了人生中第一次大挫折。她進了重點初中,才發現“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小學時,她是全校的焦點,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初中第一次考試竟然變成最後一名。她體驗到極大的心理落差。這時,父母給予她極大的信任。“相信你一定能學好!”“沒關係,他們出題太難了。”爸爸不僅不責備,還給她找理由。在父母的鼓勵下,陳琳很快就追趕上去,適應了高手如雲的班級。畢業時,班上40個孩子全都考上了重點高中,陳琳為了理想放棄了重點高中,進了師範學院。

良好的家庭環境給子女帶來的是什麼?陳琳認為,是強大的心理調適能力。此後,無論她遇到什麼難題,她都堅信,辦法永遠比問題多。家庭對人的影響正是如此深刻,陳琳舉例,有人研究過眾多諾貝爾獲獎者,讓他們取得巨大成就的東西的原因是什麼?其中,良好的家庭環境,尤其是家庭的和諧度,給子女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們成年後遇到問題時更具備不屈不撓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讚美聲中長大的孩子最後怎樣了?這位小學校長告訴你!

三位男性長輩給予好的教養

成長過程中,我們都有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陳琳生命的重要他人是三位男性長輩。他們有著各自堅持的原則和世界觀,他們各不相同又相互補充,為陳琳打造了一個充滿良好品格的成長空間。

首先是爺爺。爺爺對陳琳的愛和父親不同,他們倆正好構成了“寬與嚴”的兩面。爺爺愛孫女到什麼程度?不惜提前退休專職帶孫女。爺爺手把手教4歲孫女寫書法,給她講《千字文》、《弟子規》中的道理。

即便是這樣愛,爺爺也決不允許孫女有任何品格上的汙點。爺爺曾嚴厲批評過陳琳一次。小學時,語文老師檢查同學們是否帶了字典,陳琳的同桌忘了帶,陳琳想幫她矇混過關,把自己的字典殼給同桌。沒想到,爺爺知道後,重重地批評了陳琳:“在我們家決不允許撒謊!”

爺爺的愛極有原則。他常說:“你是我的大孫女,要把陳家‘三重一輕’傳下去。”“三重一輕”是重德行、重誠信、重勤儉,輕名利。小學時,爺爺會偷偷跑到教室外看陳琳的習慣養成,常常幫她分析為人處世的方法,教她團結同學,“跟好人,學好人,做好人”。陳琳工作後走上行政崗位,爺爺也常教導:“不要想名和利,想能給老師和學生什麼幫助。”

另一個重要他人是大伯。大伯是新中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畢業後從中學老師一路走到校長崗位。他對陳琳的成長,乃至選擇教師職業、到成為校長的管理思想都影響很深。小時候,陳琳的寒暑假大都在大伯家度過。大伯做得最多的是培養她的習慣。“習慣是影響你命運的重要因素。”大伯常說。小時候在大伯家不知不覺養成的好習慣,是陳琳在求學和工作中表現出色的重要原因。

第三位重要他人當然是陳琳的爸爸。除了無條件的愛,爸爸還做了兩件讓她受益終身的事:培養閱讀習慣和培養獨立精神。

小時候,陳琳就有豐富的書籍,兒童報刊她有好幾種,《安徒生童話集》,她很小就有了全套。直到現在,爸媽家裡還保留著她的書房,“一本連環畫都不捨得丟”。這些書籍構成了她早期的精神寶庫。爸爸還常放低姿態,“請教”女兒:“我工作遇到困難了,你幫我想一想怎麼辦?”或者問她:“現在有四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你幫我看看選哪一種?”彼時,年幼的陳琳根本不可能真的幫爸爸解決什麼問題,但長此以往培養了她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讚美聲中長大的孩子最後怎樣了?這位小學校長告訴你!

人應勇於承擔社會責任

如今,陳琳也給女兒足夠的信任和自由。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女兒就開始獨立參加各種夏令營冬令營,五天到八天不等。父母不陪同,全程由女兒獨立參與。女兒很有主意。到了非洲大使館,她會主動給中國駐非洲大使送禮物。到了加拿大,女兒住在寄宿家庭,和寄宿爸媽相處得非常愉快。如今,女兒長大了,給媽媽提要求:“八天太短,我可以自己出去8個月嗎?”陳琳不僅沒覺得失落,還為女兒的獨立感到驕傲。

好的家庭教育應該給孩子什麼?這是陳琳在培養女兒時思考最多的問題。從自己的成長中,她總結出這樣幾個關鍵素養:強大的精神力量,無論順境逆境,永遠堅信辦法總比問題多;良好的習慣,比如閱讀習慣,合理安排時間,八點以後不要串門,八點半不要給別人打電話,少給別人添麻煩等;良好的品格,重德行、重誠信、重勤儉,輕名利,寬容,耐心等;健康的體魄,陳琳初中曾是體育尖子生,現在女兒每週三次鍛鍊;學會自省,每天反思有什麼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

陳琳尤其關注“生命狀態”。“我們的生命狀態就是孩子的人生形態。”她認為,父母能給孩子做的就是提供好的環境,孩子能走到哪一步都是個人的修行,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自己的生命狀態。對於自己,陳琳最欣慰的就是,能夠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回饋社會。

對於幸福,陳琳認為有兩個維度:做好自己,同時能夠獲得社會認同。這也是她對女兒的期望,因為社會認同度才是一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反映。在她執掌的雙慶小學,她給學生的定位也是成為“中國脊樑”,她給學生開職業規劃課,讓孩子們從小樹立成長自我、服務社會的理想。

讚美聲中長大的孩子最後怎樣了?這位小學校長告訴你!

·家風對話·



Q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被寵壞,您父親的寵愛沒有變成溺愛,原因是什麼?

陳琳:孩子被寵壞的原因,不是因為寵,而是因為包辦。父親雖然竭盡所能地寵孩子,卻非常注重獨立能力的培養。我有很多自主空間,從小習慣自己判斷,長大做事不糾結。父親對待工作、對待他人努力、寬容、大氣的態度,也是對我精神上的引領。

Q

您在學校非常重視家校共育,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

陳琳:讓家長成長起來,是做好家校共育的前提。我身邊有一群心理學朋友,我自己也常用心理學方法,解決一些學生的問題。最近我計劃培養一些種子教師,研發教師培育課程和家校共育課程,覆蓋一到六年級的老師、家長、學生,從共育到個育,提升大家的心理品質,讓家長、老師以更加陽光的生命狀態,給孩子積極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