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贞观”时代结束,从此,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一溃千里

在晚唐宫廷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宣宗李忱从幼年起就极少开口说话,甚至成年之后还经常被皇帝和诸王当傻子戏耍。然而,即位以后的李忱,却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他的态度发生了三百六十度转弯,让扶持他的宦官和朝臣惊讶万分。这个大智若愚的皇帝,在风雨飘摇的晚唐,经历一段传奇人生以后,为何被称为“小太宗”?

“小贞观”时代结束,从此,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一溃千里

在长安城的西北角,有一大片雕梁画栋的宅子,高大的围墙,使之与外界隔离。这就是唐朝时期诸亲王居住的地方十六宅。从开元十三年(725年)开始,这里最开始居住了庆王琮、忠王亨(即后来的肃宗)、棣王琰、荣王琬、光王琚、仪王璲、颍王璬、永王璘、延王玢、济王环、鄂王瑶、盛王琦。后来信王瑝、义王玼、寿王瑁、陈王珪、丰王珙、恒王瑱、凉王璿六王也都居住在这里。于是,王府的集中渐渐地形成了一定规模,就有了“十六宅”的称谓。后来,居住的王当然不止十六位,但是“十六宅”的称谓就此固定下来,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

按照常理,皇帝的继承人应该是东宫的太子,本来是轮不到十六宅里的诸王。

可是在唐朝末期,不是天子早逝没有留下继承人,就是皇子太小。在这种情况下,皇位便常常改由先皇的兄弟继承。因此,“十六宅”居然接连出了几位天子。文宗、武宗都是从十六宅走出去的皇帝。
宝历二年(826年),文宗李昂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宦官王守澄从十六宅中迎到了大明宫。接下来是他的弟弟武宗李炎,在太子已立的情形下,被仇士良率领数千禁军迎为天子。而接下来,武宗也是英年早逝。武宗去世之时,长子杞王也只有几岁。下一位皇帝由谁来当呢?


这个时候,光王李忱走上了前台。光王在十六宅里面,其实是很受人注意的,他的与众不同不是因为他是三朝天子的叔叔,也不是因为他有怎样的功绩。他之所以引起大家注意完全是因为他看上去就像一个傻子,总是任人捉弄。

“小贞观”时代结束,从此,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一溃千里

光王李忱是宪宗的第13个儿子,他的母亲郑氏是当年宪宗平定李叛乱的战利品,后来进宫以后,伺候郭太后(即郭暖和升平公主的女儿)。郑氏因为年轻貌美,被宪宗宠幸。宪宗将她纳入后宫,生下光王李忱。
李忱的母亲据说是尔朱氏的后裔。尔朱氏起源于北魏,先祖是契胡部落的酋长,世居尔朱川(今山西省西北部流经神池、五寨、保德县的朱家川一带),于是就以居住地为姓,称为尔朱氏。这是一个曾经让北方大地横尸遍野、流血千里的姓氏。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为了躲避各种各样的灾难,尔朱的姓氏到唐末的时候,已经被改为郑氏,李忱的母亲就是这个家族的最后一人。某一年,这个尔朱氏最后的后裔在丹阳的街头撞见一个算命老者。这个不知名的老者从女孩的容貌上,看出了她不同寻常的命运。他大胆地预测,郑氏的儿子将来会成为一个天子。老者的话让这个少女的脸上泛起红晕,她哪里敢去想自己会贵为国母。
这个预言像风一样到处流传,被很多人听过,当然也被很多人遗忘。可是,有一天,这个市井间无名江湖术士的预言,不经意间却传到了镇海节度使李锜的耳朵里。李锜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八世孙,唐宪宗时任镇海节度使。藩镇制度设置的初衷是为了抵御外敌。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后,开始大规模设置节度使,使其集军权、政权、财权于一身,还可自己任命副手和幕僚。这样一来,节度使很容易培植亲信和自己的势力,最终不服管束,对抗中央,“安史之乱”就是一个例子。


而李也是一样,他在自己的封地上唯我独尊地生活,私自增加税收,疯狂敛财,越来越目空一切。他私藏异心,暗中招兵买马,越来越想实现自己的帝王梦。在坊间听说江湖术士对郑氏的预言后,李筒有了一个念头:娶她,然后生下一位命中注定要成为天子的婴儿…就这样,李锜想方设法地纳郑氏为妾。然而,在郑氏委身于李的那几年里,却并没有为他生下一男半女。

“小贞观”时代结束,从此,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一溃千里

德宗、顺宗两代帝王相继崩逝,宪宗李纯登基后,朝廷对藩镇姑息纵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李锜看到朝廷强硬的态度后,非常害怕宪宗追究他以前的种种不法行为。于是,他仓皇地为谋反作准备。可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短暂反叛。朝廷的大军还没有到,李锜的势力就已经土崩瓦解。他被那些不想卷入叛乱的部将合谋生擒。


叛乱失败后,李锜的家眷作为叛臣之后,被罚掖庭。郑氏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长安城的宫殿。她的命运轨迹因为这次失败的反叛,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折。
在那里,她遇上了宪宗皇帝。

元和五年(810年),郑氏生下了宪宗的第13子李忱,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小太宗”的宣宗

李忱自小看上去就有些木讷,从小不爱说话,并不像宪宗的其他儿子那么聪明伶俐。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去朝见郭太后,遇到刺客行刺,当时就吓得尿了裤子。从此以后,李忱就更少开口说话了大家都以为,在那次行刺后,他就被吓傻了。
文宗李昂在位时,有一次邀请亲王们到御花园宴会。在宴会之中,文宗戏谑地对其他亲王说:“谁能使光叔开口说话,必有重赏。”但是无论其他人怎样引诱甚至加以羞辱,李忱都一言不发,只是不断用手拿着席上的酒肉吃。席上所有人都哈哈大笑,取笑李忧只知道吃。
武宗李炎即位以后,对自己这个从来不说话的叔叔极为猜忌,他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但又说不上哪里不对劲。后来,武宗命令亲信宦官将李忱囚禁数日,然后准备把他扔到厕所便池里溺死。眼看李忱就要死于非命,这时宦官仇公武认为李忱还有利用价值,于是对武宗说,李忱好歹是皇室血脉,无论如何也不能死在厕所里。他请武宗让自己把李忱带到外面杀掉。武宗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就答应了仇公武。于是,仇公武悄悄把李忱带出长安。

“小贞观”时代结束,从此,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一溃千里

后来有许多野史都称,李忱从长安逃出来以后,隐姓埋名、跋山涉水,一直逃到了浙江盐官(今浙江海宁市西南)的安国寺。他在那里落发为僧,法名琼俊。两百多年后,苏轼途径安国寺的时候,还特地留下了一首诗,追忆李忧的这段传奇人生。

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
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

关于宣宗登基前曾经遁入空门的经历,在唐朝正史里并没有记载,可在尉迟偓的《中朝故事》、唐末韦昭度的《续皇王宝运录》和令狐澄的《贞陵遗事》等笔记史中,都有相关的记载。
会昌六年(846年)春天,武宗李炎病危,已经两个多月没有上朝,朝野之间,一时人心惶惶。
拖下去也不能解决问题,国家总要有皇帝治理。宦官仇公武首先提出:“皇叔光王可当大任。”
这个命运多舛,早已被长安城遗忘的光王,终于在宦官仇公武等人的簇拥下,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长安。
这一年春光将尽之时,光王李忱即位,为宣宗。
李忱在他36岁的时候,成了大唐的第17个皇帝。
宦官们立光王为帝,当然有他们的打算。如果新皇帝只是一个可以任由他们摆布的窝囊废和应声
虫,这才是他们最想要的状态。由此看来,光王当然是最佳人选。仇公武为自己当年在厕所里能够作
出这么一个英明、高瞻远瞩的决定而得意地笑着。
所有的宦官和朝臣们的意见在立光王为天子上,出乎意料地统一他们都有一样的想法:以后的日子好过了。有了这位痴呆而无所决断的皇帝,根本就不用对自己的为非作歹而担惊受怕了。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李忧在宫中少阳院接见朝廷百官。新皇帝上朝的时间到了,仇公武和众大臣得意的笑容突然在脸上冻结了。
所有的人都被李的不凡气象震慑住了,他们惊在当场,仿佛梦中。宣宗缓步走上皇帝的宝座,他的脚步是那么的沉稳有力,他的目光是那么的炯炯有神,他的面容是那么的坚毅神定……他看起来,一切都和常人一样。但是,从他那深邃莫测的神态看来,他的聪明睿智绝对要超过常人!

“小贞观”时代结束,从此,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一溃千里

宣宗李忱登基以后,他之前多年的隐忍,终于如井喷般地爆发出来!他开始处理武宗病重以来已经积累很久的政务。那些繁复的事件,被他一件件、一条条地剖决裁断,无不让殿下的朝臣们心服口服。他对国家政务和制度礼仪的熟悉,就好像是一位在位多年的天子。他的敏锐果断和不凡见识,更像是一位英明的长君。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李忱用他的言行让所有人明白了一个事实:他们以往对他的认识是大错特错!
宣宗即位后,立即否定了武宗的一切施政方针,把李德裕的宰相职务罢免。在考虑谁做宰相时,他第一个想到的是白居易。他对白居易倾慕已久。但是,诏书下达时,白居易已经去世八个多月李忱听到白居易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写了《吊乐天》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听幂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重视科举出生的翰林人士,后来任命白居易的堂弟、翰林学士、兵部侍郎白敏中为宰相。


宣宗即位后第二年正月,改元“大中”。这个年号伴随着宣宗李忱和大唐帝国走过13年的岁月。
大中五年(851年),在张义潮的带领下,唐军驱逐了占据沙洲(今敦煌)的吐蕃守将,把被吐蕃占领了多年的沙洲重新夺回。建中二年(781年),沙州这个只有四五万人的弹丸小邑,被吐蕃围困长达11年之久,最后终于弹尽粮绝、山穷水尽,被吐蕃占领。沙洲的沦陷,使得唐朝在河西的最后一座要塞被吐蕃军攻破,唐朝完全丧失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自此,河西走廊就成了大唐帝国心中的隐痛。后来,由于吐蕃国内内讧不断,大中五年(851年),张义潮在沙洲军民的齐心协力下,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中除凉州之外的所有州县,声震西域。唐宣宗听到这一喜讯后,竟情不自禁地欣然赞叹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小贞观”时代结束,从此,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一溃千里

宣宗从不会对朝臣大发脾气,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甚至没有任何的严酷处罚,但朝中的官员,却无时无刻不感到战战兢兢。有一次在延英殿议事,事情处理得差不多的时候,宣宗轻松地笑道:“现在可以说些闲话了!”说着,他先带头大谈宫中宴会时候的一些趣事。大家被皇帝的情绪感染,也情不自禁地说了一些闲话。过了一会,在众臣感到情绪已经放松下来时,他又突然正色而道:“卿辈好自为之。朕常恐卿等负朕,以使日后不复得见,再无今日之乐。”这话说得让众人陡然一颤。皇上的态度让人无法揣度。当时的宰相令狐绚备受宣宗的信任和眷爱,他曾经对人说了一句心里话:“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但每次延英奏事,未尝不汗流沾衣!”
不怒自威,这才是天子的最高境界!
宣宗的记忆力非常好。整个大明宫中,只要见过一面,他都能记住他们的名字。每次要指派事情的时候,他从来都不是仅仅吩咐了事,而是直接说:“叫某某人来。”从来没有过差错,宦官宫婢都暗道:这个皇帝简直就是神!

勤政的君主总是喜欢事必躬亲,并且总能明察秋毫,宣宗李忧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有一次他到北苑打猎,遇到一个樵夫。李忱问他住在哪里。那人回说是泾阳人,宗就问他县官是谁,樵夫答:“李行言。”宣宗又问:“政事治理得如何?”樵夫说:“此人不善通融,甚为固执。他曾经抓了几个强盗,这些强盗跟北司的禁军有些交情,北司点名要他放人,李行言不但不放,还把他们杀了。”

“小贞观”时代结束,从此,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一溃千里

宣宗听完后一言不发,回宫后就把此事和李行言的名字记了下来,钉在了柱子上。两年多以后,李行言升任海州刺史,入朝谢恩。宣宗问他:“你是不是曾做过泾阳令?”行言答道:“臣确实在泾阳呆过二年。”宣宗就赐给他金鱼袋和金紫服。不同的服色代表着朝臣地位的高下,也象征着天子的不同恩遇,紫色是品级较高的一种。在唐朝,这象征着极大的荣宠,尤其在宣宗一朝,这样的赏赐更是绝无仅有。李行言受宠若惊,同时又大惑不解。宣宗说:你知道朕为什么赐你紫衣吗?”李行言诚惶诚恐地说不知道。宣宗微微一笑,命左右去把柱上贴有他名字的纸条拿给他看。李行言怎么也没想到,天子的寝宫里,居然大写着自己这么一位低级官员的姓名。他又一次伏拜下去,除了激动,也为皇帝的明察秋毫而感动。


唐代不少公主骄横霸道,不敬公婆,不尊夫权,甚至虐待丈夫。所以,士大夫不太愿意娶皇家的女儿。这在历朝历代中是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宣宗的女儿万寿公主嫁给状元郑颢,出嫁时,宣宗给她规定了“三不守则”:“无鄙夫家”,“无干时事,“有子而寡,不得复嫁。”即不得瞧不起夫家,不得干预政事,如果丈夫死了但是留有儿子,就必须守寡,不得再嫁。特别是最后一条,是对“大唐皇室婚姻法”的重大修改。之前,不要说公主改嫁被默许找情人的,也不在少数。有一次,郑颢的弟弟生病了,宣宗派使臣去探病。使臣回来汇报,宜宗问:“公主有没有去探过病?”使臣说:“没有”宜宗问:“那公主在哪里?”使臣答:“在慈恩寺看戏。”宣宗大怒,说:“立刻把公主给我找来。”公主听说父皇发怒,戏也不敢看了,慌忙跑回皇宫,站在台阶下,等着父皇发话。宣宗脸色难看,却久久不说话,连看也不看她一眼,把她有意冷落在那里。过了好一会儿,公主忍不住了,就哭哭啼啼地说:“我错了,我错了一不过我错在哪里?也请父皇告诉我一下,我才好改。”皇帝说:“你自己不知道吗?”公主想了想说:“实在不知道。”皇帝说:“哪里有小叔子生病了做嫂子的不去看望小叔,而自己跑去看戏的道理!”说着,竟伤感起来:“我常常埋怨士大夫不愿意跟我们皇家结亲,如今看来,实在是有原因的!”万寿公主听了父皇的话,惭愧不已,连忙带了许多礼物,回到郑府探望小叔子去了。“红颜祸水”这个词语,宣宗一直谨记心中。他曾经爱上一个风华绝代的女人,据说两个人在一起缠绵缱绻,耳鬓厮磨达数月之久。然而,一天早晨起来,宣宗忽然闷闷不乐,对别人说:“玄宗皇帝只一个杨贵妃就搅得天下不宁,至今未能恢复,我哪里敢忘记历史的教训。”于是就将美人招来,说:“恐怕我不能把你留下来了。”身边有人说:“可以将她打发回原籍。”宣宗说:“打发回原籍,我还会思念她。可以赐给她一杯酒。”于是,美人的香销玉殒换来了宣宗更加勤政。然而,以一个女子的牺牲,来成全自己,这是女人的悲哀,更是一个即将走向没落的王朝的悲哀。

在唐朝末年,几代帝王都是宦官拥立。对于日益严重的宦官问题,宣宗一样没有办法解决。他只能在一些较小的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力做一些尽可能的约束。他的平衡得当,使得大中年间宦官势力没有过于膨胀,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较大的危害。

“小贞观”时代结束,从此,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一溃千里

然而,一个行将没落的王朝,各种弊端已经是积重难返,虽然宣宗用自己隐忍了几十年的英明能干来治理已经快要日落西山的大唐,但是,无论他怎样勤勉为政,怎样睿智治国,都无法改变大唐帝国将倾的命运。


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他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育的宜宗一命归西。
宣宗死了,“小贞观”时代结束。从此,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一溃千里,很快走向了灭亡的深渊!
大厦将倾,纵有雄才大略,已无回天之力!
唐宣宗的“小贞观”,它如昙花般的短暂辉煌就如一个临死王朝的回光返照,这抹晚唐最后一道绚丽的晚霞终于渐渐隐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