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公益的“社交”属性,阿里系公益平台和腾讯系有何差异

一些假装在做研究的人,会一直对比腾讯系和阿里系,对比二者的做法与成效。而在这些假装做研究的人当中,又有一小些研究公益的人,会对比阿里系公益平台和腾讯系公益平台,有何差异,各自有何优势和不足。

如果用关键词来概括,倒也简单无比。腾讯系的天然基因是“社交”,而阿里系的天然基因是“交易”。

互联网平台公益的“社交”属性,阿里系公益平台和腾讯系有何差异

QQ和微信,至今是公众社交的最自然的工具。而淘宝、支付宝和“钉钉”,无处不显现出“交易”的本质。淘宝是小商人与买家之间的交易,支付宝是收钱人与付钱人之间的交易,钉钉是员工与老板之间的交易。

与人处在社交时比较活泛,社交的群体也比较散乱和自由。人处在交易时比较紧张,因交易而产生的社交多半比较严肃和合规。

受这基因的影响,腾讯的公益平台充满了“社交”的品性,甚至,把公益,也当成了社交。而阿里的公益平台处处显现出“交易”的本能,甚至,把公益,也当成了交易。

互联网平台公益的“社交”属性,阿里系公益平台和腾讯系有何差异

腾讯基金会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配捐主体”,成为腾讯公益社交平台的天然助推剂。而阿里的基金会至今死守着审批、资助、成果提交这样的“交易特色”,难以摆脱。腾讯把公益当成了公众社交营造的一个小手法,而阿里一直把公益当成他们发展自身交易水平的一个小工具。

阿里系和腾讯系与其他的基金会确实有很大不同。他们的巨额的流量让公众参与公益有了无限的可能。因此他们的公益既是一个公司化级别的存在,也是一个超然于社会的大平台的大数据云端的新王国式的存在。腾讯因为社交的发展,而产生了大量的交易需求。而阿里因为交易的需求,而努力向社交方向扩展。

互联网平台公益的“社交”属性,阿里系公益平台和腾讯系有何差异

但显然,阿里的交易本性还是局限了他们在公益上的想像空间和发挥余地,无论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基金会的存在,还是作为一个平台的存在,阿里系的公益板块,都显得保守而呆板,处处把公益当成了交易的手段。

具体例子不胜枚举,做研究的人,只需要去逐一分析一下淘宝公益、阿里巴巴公益、支付宝公益、马云公益、桃花源公益这些有着强大阿里交易基因的各类“公益主体”,就可看得很清楚,统计分析得很明白,分析得很到位。比如,支付宝公益,现在给参与众筹的发起方提出的要求,就明显看得出来,他们正在拼命地强迫小伙伴,用交易,换取社交。虽然,这是不可能的。

阿里这家出身于所谓的互联网的公益业务,其本身并不具备多少互联网的基本,相反,却处处充斥着传统而保守的朴素公益的气质。而公益固然需要交易,但抗拒的也是交易。因为一个社会再怎么交易,也不可能处处都由交易控制。一个社会再怎么处处是商业,商业也仍旧只能服务于诗和远方。

作者 | 费祥

校审 | 番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