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劍齒虎”,地上吃野豬、上樹吃猴,挺過640萬年今瀕危

  貓科動物中大到東北虎、花豹、雪豹、獅子,或者是小到我們家裡的貓咪,都有著美麗的花紋和難以捉摸的個性。野外的它們都很優雅而又神秘,但各有各的命運。我國現存的野生貓科動物中,有種“大貓”雖然沒有那些貓科大佬老虎、獅子那麼霸氣,但是一身紋身也絲毫不落下風,非常奇幻——貓科裡神出鬼沒、最神秘的

雲豹

中國“小劍齒虎”,地上吃野豬、上樹吃猴,挺過640萬年今瀕危

森林中的魅影,大型貓科動物中最古老、最神秘的成員!

  雲豹(clouded leopard,學名:Neofelis nebulosa),有些地方叫“龜紋豹、荷葉豹、樟豹”,屬於貓科-豹亞科-雲豹屬下的一種動物,於距今640萬的中新世晚期獨立演化而成。因雲豹身上覆蓋著大塊的深(暗)色雲狀斑紋,專為林間生活演化而成,所以雲豹之名由此而來。

中國“小劍齒虎”,地上吃野豬、上樹吃猴,挺過640萬年今瀕危

中國“小劍齒虎”,地上吃野豬、上樹吃猴,挺過640萬年今瀕危


  雖然雲豹和“同門”中的獅、虎、豹、美洲豹、雪豹組成豹亞科,但是雲豹體型是介於大貓和小貓間,體長最長也僅為1米左右、體重在23-30公斤之間,所以它只能算是“大貓”裡的小貓。可能是因羞於和“同門”中大貓的為伍,避免地位尷尬的雲豹決定上樹,往樹上發展。雲豹:喵喵喵(不和你們玩了)……

中國“小劍齒虎”,地上吃野豬、上樹吃猴,挺過640萬年今瀕危


  雲豹屬於一種高度樹棲的“大貓”,標配是長尾巴、小短腿、,基本上睡覺、捕獵等活動都在樹上。加上那一身暗色的“社會紋”偽裝,深居簡出和夜間活動,以致人類在野外很難和它們碰面。因此多年來,科學家都缺乏對雲豹的生活史和標本等相關研究,所以雲豹是貓科裡最不廣為人知的一種,等閒難得一見。據最新資料顯示,目前科學家將雲豹屬物種分成兩支:巽他雲豹(也叫馬來雲豹)和大陸雲豹(包括臺灣雲豹、尼泊爾雲豹、指名亞種)。

深藏不露的“小劍齒虎”,地上吃野豬、小鹿,上樹吃猴、下水吃魚!

  雲豹有“小劍齒虎”之稱,主要在於它的牙齒。雲豹4顆犬齒長度可達4-7釐米長,和已滅絕的劍齒虎亞科物種那對恐怖獠牙非常相像。如果按現存貓科動物的犬齒與頭骨比例算,雲豹是最大的。

中國“小劍齒虎”,地上吃野豬、上樹吃猴,挺過640萬年今瀕危

  

中國“小劍齒虎”,地上吃野豬、上樹吃猴,挺過640萬年今瀕危


  而且雲豹的嘴巴張開程度也可謂是傲視群“貓”,大多數貓科動物的雙頜張開程度只有65-70度,而云豹可以張開100度之多。配上那4顆長長的犬齒,用血盆大口這詞來形容合適吧?牙齒長、張開角度大,那咬合力自然不會小到哪裡去。經研究模擬計算,雲豹的咬合力可達360磅,遠超獵豹、雪豹。

  另外雲豹還有一個傲視眾“大貓”的地方,它可以頭朝下、尾朝上,從垂直的樹幹“走”下來。主要是因為短而強勁的腿和腳踝可以向後旋轉180°。

中國“小劍齒虎”,地上吃野豬、上樹吃猴,挺過640萬年今瀕危

  據獵人們的報告顯示(非正式資料),雲豹獵殺豪豬、家山羊、熊狸、一些鹿科動物、成年的雄長鼻猴,甚至馬來熊和成年野豬都死於它的爪牙下。野豬和熊,那可是老虎之類的大貓能幹的事,而一隻小小的雲豹也能這樣,或許那牙齒和爪子配合起來確實有致命一擊的殺傷力。

  而且生物學家從雲豹的糞便中監測出魚骨頭,這表明雲豹還能下水抓魚呀。老虎:總算沒有丟了豹族的名號!

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坐第39把交椅!

  雲豹原產於東亞和東南亞的熱帶、亞熱帶森林裡,從印度尼西亞的雨林,到喜馬拉雅山的山麓,再到馬來半島等地;而在我國曾廣佈在長江以南,也是世界上雲豹數量最多的國家

中國“小劍齒虎”,地上吃野豬、上樹吃猴,挺過640萬年今瀕危


  據記錄數據顯示,在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貴州每年可收到雲豹皮100-200張左右,這情況一直持續到90年代。更不幸的是,雲豹和金錢豹等大貓在當年的除害行動中受到了無差別的捕殺。這也導致我國雲豹的數量直線下降,直到1989年,雲豹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目前我國現在僅在雲南西藏兩地發現有云豹的蹤影,其他歷史棲息地已有十幾年沒有發現過野生雲豹的消息。根據貓盟CFCA等保護組織的努力,我國雲豹現存分佈種群確定有4個:西藏墨脫縣、德宏州、臨滄市滄源縣、西雙版納。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野生雲豹數量或比老虎僅僅多一點點,而遠少於雪豹。

中國“小劍齒虎”,地上吃野豬、上樹吃猴,挺過640萬年今瀕危


  現在雲豹的生存除了受棲息地環境萎縮外,偷獵也是巨大的問題。雲豹在很多人看來,可謂是“渾身是寶”。它的皮毛、爪子、牙齒、骨頭和肉,一直在緬甸、泰國及我國黑市上均有出售。如果不加以重視,雲豹會不會是我國第二個滅絕的野生貓科動物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多數人並不能為這些野生動物做點什麼,但往往瞭解就是保護的第一步,它們需要更多的關注。(科普家,自然、動物、科學。謝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