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單車又雙叒叕漲價!比公交還貴的共享單車,該何去何從?

說起共享經濟,大家都不陌生。及時性、便捷性以及高性價比,都曾經是共享經濟讓我們為之著迷的原因,比如共享單車。可是隨著摩拜單車在北京的再次調價,讓不少依賴共享單車的消費者們開始猶豫,還要不要繼續使用這輛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單車服務呢?今天的專欄,咱們來說說這事兒。

摩拜單車又雙叒叕漲價!比公交還貴的共享單車,該何去何從?

摩拜單車又雙叒叕漲價!比公交還貴的共享單車,該何去何從?

1、多家企業調整價格

摩拜單車在10月9日發佈的調價信息顯示:用戶騎行30分鐘以內,收費1.5元;超出30分鐘,每30分鐘收費1.5元。要知道,這並不是摩拜單車的第一次調價。2019年3月以來,國內多家共享單車平臺先後在全國多個城市上調價格,以解盈利之困,那時我們的專欄就曾對此事做過分析。

摩拜單車又雙叒叕漲價!比公交還貴的共享單車,該何去何從?

我們可以來複盤一下2019年以來共享單車調價情況:3月21日,小藍單車執行新計費規則,起步價調整為1元/15分鐘,時長費調整為0.5元/15分鐘。4月8日起,摩拜單車騎行15分鐘以內收費1元,騎行超出15分鐘,每15分鐘收費0.5元。緊隨其後,4月15日起,哈羅單車也開始在北京地區實行新的計費規則,每15分鐘1元。

這一系列的漲價,被市場認為是共享單車行業紓困的無奈之舉。畢竟這麼多年的補貼大戰也讓彼此有些力不從心,如果不盡快解決盈利問題,能否存活就會成為迫在眉睫的難題!於是,大家在用戶習慣已經形成的當下,開始紛紛漲價,併為其漲價找到了合理的理由,那就是要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摩拜單車又雙叒叕漲價!比公交還貴的共享單車,該何去何從?

比如摩拜曾表示“會更注重車輛的精細化運營”;哈囉單車廣州運營負責人許方寧此前也曾回應,將根據市場和運維成本進行調節,短期內在廣州不以盈利為目的。但從目前的運營和體驗來看,共享單車還處在轉型升級的行業拐點,這些承諾也許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2、如何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對於共享單車行業來說,漲價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國家信息中心在今年3月發佈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共享經濟領域的直接融資規模約1490億元,同比下降23.2%。

摩拜單車又雙叒叕漲價!比公交還貴的共享單車,該何去何從?

可以說,“跑馬圈地”的資本熱錢退潮之後,共享單車企業拿在手上的真金白銀,當然不如以前多了。與此同時,共享單車的虧損,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去年,摩拜就虧了45.5億元。在行業發展初期,為了換取規模擴張和用戶增長,各大企業都在不計成本地瘋狂投放單車與進行低價補貼。

然而,龐大的投放數量下,車輛耗損更新、早晚高峰調度等日常運維管理都需要更多的人力與物力,換句話說,自然需要更多的資金,成本居高不下。沒了新錢湧入,運營又持續虧損,共享單車必須換個法子求生存。

摩拜單車又雙叒叕漲價!比公交還貴的共享單車,該何去何從?

3、漲價能夠走出困境嗎?

其實,不管是對於共享單車,還是共享單車的用戶,漲價都是一個必然會經歷的過程。從供需關係角度講,共享單車提供服務,用戶購買服務,就會形成一個天然的合約關係。只是一開始行業發展初期,企業為了引導用戶習慣,選擇了自主補貼服務成本,讓用戶“先嚐後買”。

當補貼形成了習慣,突然拿掉了,拿掉也就算了,還不停地漲價,自然會讓用戶在一定階段內難以接受,但這並不影響用戶對服務的選擇。因為從現實需求角度來看,“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的確需要共享單車來分擔一部分壓力,而且一部分用戶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了它的便捷性。

摩拜單車又雙叒叕漲價!比公交還貴的共享單車,該何去何從?

提高付費標準,某種程度上是用正常的市場價格來幫助企業進行精細化的運營,提高服務品質。正如一些專家所言:價格波動是市場的自我反省,有利於行業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也有利於為城市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務,而這一市場空間是有的。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站在用戶角度來分析,用戶從來不怕對優質服務付費,但前提條件是“你提供的服務必須配得上你的價格”。不能是,收錢的時候有你,找單車的時候找不到。或者是著急用車的時候沒車,不用車的時候車像垃圾一樣堆了一地,這就不行!也就是說,這些年來,共享單車雖然把用戶做到了億級規模,但卻在服務的口碑上仍有欠缺。

摩拜單車又雙叒叕漲價!比公交還貴的共享單車,該何去何從?

如果運營管理能力跟不上業務發展速度,而一味地選擇調價收錢,那各種問題就會暴露了出來。到那時,用戶用腳投票,選擇放棄服務也不是沒有可能。

畢竟如今,共享單車的單次使用價格已經趕上了公交費用,伴隨著智能化城市公交系統的發展,新的服務取代共享單車的空間也不是沒有可能。所以在還有空間的時候,將服務做到極致,才是企業紓困的真正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