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萬宋軍飛灰湮滅!宋遼對抗巔峰之戰,燕雲鐵騎橫掃河北

轟轟烈烈的雍熙北伐以北宋的慘敗而告終,包括名將楊業在內的大批宋軍優秀將領歿於戰場,使得宋軍元氣大傷,整體實力已經呈現出虛弱的狀態。而遼國的蕭綽(也就是著名的蕭太后)敏銳的洞悉了宋朝外強中乾的本質,於是開始調整遼國的整體戰略,頻繁的向南用兵。

6萬宋軍飛灰湮滅!宋遼對抗巔峰之戰,燕雲鐵騎橫掃河北

一、戰幕拉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北宋雍熙三年十月,遼國開始大舉南下。這一次仍然是遼國的絕代名將耶律休哥領銜,而宋朝一方則是安排李繼隆、楊重進、劉廷讓、田重進、張齊賢幾位主將分別防守滄州、高陽關、瀛洲、定州、代州等地,形成一套堡壘防禦體系抵禦遼軍。

面對著全面防守的宋軍,遼國軍隊進一步發揮騎兵的機動性,只是在局部對宋軍進行小規模騷擾殲滅,卻並不進行正面決戰。通過積小勝為大勝,遼軍逐步推進攻佔瞭望都,進而向著定州方向逼近。

雖然在雙方的拉鋸戰中遼軍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但是雙方軍隊的整體消耗還是差不多,但是很快這樣的平衡就要被打破了……

6萬宋軍飛灰湮滅!宋遼對抗巔峰之戰,燕雲鐵騎橫掃河北

二、一系列不利因素導致的慘敗

一是錯誤的戰略指令。由於前期的拉鋸和消耗戰,對於北宋河北地區造成了極大的災難,宋太宗趙光義急於想要迅速的結束這場兵災,儘快把遼人趕走之後搞建設,所以他急不可耐的向劉廷讓、田重進等人下達了主動出擊殲滅敵人的命令。然而此時的趙光義卻已經忘記了當初在高粱河是如何發生的慘敗,自己的步卒是如何在遼國的燕雲鐵騎不對稱打擊之下崩潰的了。

在太宗皇帝的命令之下,田重進、劉廷讓等將領不得不領軍北上主動進攻遼軍。其中田重進所部進展比較順利,他們的進軍路線運氣極好的避開了遼軍主力,進而一舉攻克了岐溝關,殲滅遼兵近一千人,隨後他們便偵查得知遼軍主力在幽州以南不遠的處的固安一帶,為了避免遭到遼國契丹主力的打擊,田重進立刻率軍撤回了定州。

而另外一路,劉廷讓所部與李敬源的人馬在瀛洲匯合,然而他們卻正好一頭撞上了氣勢洶洶而來的遼軍鐵騎……

6萬宋軍飛灰湮滅!宋遼對抗巔峰之戰,燕雲鐵騎橫掃河北

二是失敗的戰術佈局。面對著強悍的遼軍主力,劉廷讓把決戰的位置放在一個叫“君子館”的地方。在劉廷讓的計劃當中,他準備採取畢其功於一役的做法,在君子館以防禦力極其強悍的步兵方陣消耗遼國的精銳鐵騎,然後再依靠滄州的李繼隆麾下的騎兵對疲憊的敵人實施致命一擊!

然而遼國方面已經洞悉了劉廷讓的目的,他們並沒有貿然的將部隊拉上去和宋軍決戰,而是在外圍進行精心的佈局。名將耶律休哥先是攻陷望都,然後又迂迴到景州、德州一線連連攻城略地,從而截斷了劉廷讓所部主力部隊退回宋境的後路。如此一來,劉廷讓的部隊就成了一支孤懸於外孤軍,情況糟糕到了極點。

三是惡劣的極端天氣。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劉廷讓完全沒有了退路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了。臘月初九,蕭綽親率大軍,匯合南院大王留寧、耶律休哥三路人馬向宋軍發起全面進攻。這個總攻的日子選得很重要,農曆臘月初九也就是最冷的三九天。

首當其衝遭到遼軍進攻的是劉廷讓麾下部將桑贊。原本劉廷讓是希望桑讚的步兵方陣抗住遼國的騎兵衝鋒,然後依靠強弩對敵人進行消耗;然而這一天實在太冷,凍得宋軍士卒連弓弦都拉不開,頓時讓宋軍步兵方陣的威力大打折扣。

遼國的軍隊卻早就適應了北國的嚴寒,他們身上又穿的是獸皮足以保暖,他們駕馭著戰馬靈活的在戰場上往來衝刺,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不斷蹂躪著宋軍的方陣,直到對方徹底崩潰……

6萬宋軍飛灰湮滅!宋遼對抗巔峰之戰,燕雲鐵騎橫掃河北

四是蹊蹺的援兵未至。桑贊一退,宋軍的整個防禦體系便出了大問題。數萬遼騎如滾滾洪流一般開始向著宋軍本陣發起了進攻。劉廷讓只能命令自己麾下的部隊拼死堅守,而他做為主帥更是親臨一線上陣廝殺,由於其四周鮮明的標誌頓時成為了遼軍進攻的重點。

亂軍之中,劉廷讓所乘騎的三匹戰馬均受重創倒斃,而劉廷讓依舊帶領著士卒奮力的拼殺,眼看著身邊的士卒一個接一個的倒了下去,一種絕望的無力感卻瞬間襲遍了他的全身。面對著入潮的敵人,他只能機械的揮舞著軍刀,唯一支撐他堅持下去的動力便是李繼隆麾下那一萬增援部隊……

可惜,增援部隊最終沒有出現,大宋的主力部隊在遼國燕雲鐵騎的反覆衝擊之下最終崩潰了,交戰最終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劉廷讓最終僅能帶著幾十騎親衛殺出重圍而走,其麾下的李敬源、楊重進等將領盡皆戰死,此役宋軍折損至少六萬以上。

李繼隆的部隊究竟去了哪裡?據《宋史》上記載,他的部隊根本沒有如約趕往君子館,而是提前退到了樂壽,從而得以全身而退。按照他所述,他是看出遼軍全殲宋軍的意圖,不得不撤退,但是這種只求自保的做法卻難免為後世所詬病,哪怕他在隨後的唐河之戰中打敗八萬遼軍也已然不能洗刷他身上的汙點。

6萬宋軍飛灰湮滅!宋遼對抗巔峰之戰,燕雲鐵騎橫掃河北

三、落幕

君子館之戰可以說是宋遼在河北戰場上的決戰,其意義絕不下於著名的高粱河之戰。此戰之後,一是宋朝在河北精銳部隊幾乎損失殆盡,再難以與遼國正面爭鋒;二是遼國看清了北宋虛弱的本質,開始對北宋實行全面進攻戰略;

三是此戰之後,北宋再一次折損大批能征慣戰的邊軍將領,使得宋軍整體戰鬥力更加低下;四是遼國開始對河北地區進行頻繁劫掠,包括屠城、遷徙並奴役人口等無所不用其極,其殘酷的手段對河北造成了極為深重的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