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子口戰役遺址記

臘子口戰役遺址記
臘子口戰役遺址記

李亮屏

從哈達鋪沿岷山南進,秦嶺南脈的險峻奇絕決非一般想象力能涵蓋其中。

順山道趨車而至臘子口戰役紀念館後,我們便步行前往臘子口戰役故址關隘。自古長江稱天塹,可見其既艱險又深不可測。與長江具有支流關係的臘子口稱天險,其險境絕非虛傳,而是秦嶺之險在白龍江流域的突出伸張特徵,在軍事戰略上獨樹一幟,一夫擋關,萬夫莫開。

如果屹立山巔,遠眺俯瞰整個秦嶺南脈,盡眼環目山峰密扣,枝連脈系,青松橫翠,灌木鬱濃,巨石臥壁,松塔垂吊,塊巖壘壘,枯木離離,偶見黃土疊出,礫石崩塌,怪峰斜徑,一步出險奇,五步現峻極,江河瀉出山巔,陳枝臥於流澗,激流拍石,濤聲回谷,驚鳥藏林,錦雞閒溪,江岸壁立如刃,山道蜿蜒塵淨,人行隱隱,木樓簡略,車輪急駛,水岸聳立,幽靜之中茂林扶巖,驚聞之際深谷連峰,江水不為客動,層林盡比流雲,綿長猶忘峰林,咫尺可畏落石,岫中出雲,巒澗流水,世外人跡罕至,關隘險峻難登,生態之蔥籠,急水之馳出,展華山之崢嶸,現九寨之幽勝,一道通途系南北,鳥飛難擇駐此行。將近大半個小時,我們來到臘子口戰役激戰舊址,聳壁之下的碉堡藏身巖下,槍眼猶存,江水隔岸,山路狹長,道陡坡急,如果居高臨下扼險守要,其軍事勝算已難以用生命代價衡量,更要考驗敵我雙方能否攻防堅守的戰鬥意志與戰術智慧的強烈比拼了。1936年9月16日,經過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的中國工農紅軍已錘鍊成一支戰無不勝的尖刀奇兵,臘子口天險戰役僅用一天就解決了戰鬥,徹底讓這一天險的軍事意義載入了打開民族解放勝利大門的軍事史與戰爭史,臘子口戰役亦成為國共兩黨軍事較量與政治意志的經典對決戰役,為中國共產黨勝利北上抗日掃除了最後一道天險關隘,二天後中國工農紅軍順利到達哈達鋪鎮,絕處逢生的中華民族從此天塹變通途,使延安成為中國近代史與革命史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戰略指揮中心。

如今楊成武將軍題詞的臘子口戰役紀念碑,承載著百年復興的民族夢想,初心之路亦在關隘屹立的江河之岸,潮流滾滾不改本色之喻,天險亦在通途中成為人民心中對革命英雄們永久的紀念。

2018.7.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