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隨著5G大規模商用進入倒計時,光纖的基礎設施資源雄厚與否、優勢與否正成為5G的差異化競爭要點。光纖是利用光導纖維傳輸信號,以實現信息傳遞的一種通信方式。光纖通信作為二戰以來最有意義的發明之一,可以很直白地說,如果沒有光纖通信,就不會有今天的通信網絡。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1976年世界第一條民用光纖通信線路開通,人類通信進入"光速時代"。同年我國第一根實用化光纖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誕生,開啟了我國光纖通信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新紀元。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二戰後世界各國都將光通信技術作為重點研究課題,上世紀60年代末當時的武漢郵電學院(武漢郵科院的前身)負責承擔國家科研項目"激光大氣傳輸通信"。當時還是教師的趙梓森便被委以重任接手了這個項目。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早在1880年美國人貝爾發明了用光波作載波傳送話音的"光電話",成為現代光通信的雛形。但由於沒有穩定可靠的光源和傳輸媒介,光電話很難實用化。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1966年英國華裔物理學家高錕提出玻璃絲可用於通信。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花費3000萬美元,研製出3根長30米的光纖樣品。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那時候光通信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利用大氣作為傳輸介質,而趙梓森卻想採用玻璃絲做通信,1974年他上交了《關於開展光導纖維研製工作的報告》。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消息一出就出現不少反對和質疑的聲音,但他堅信自己的判斷,頂住了各方壓力,在一無技術、二無設備、三無人員的情況下開始技術攻關。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他說服領導爭取到一些資金,在郵科院廁所旁搭建了簡易的實驗室,請年輕同事做幫手。沒有設備就想辦法從工廠搞來一臺廢舊車床,再加上幾盤電爐、幾隻燒瓶,就成了當時的光纖拉制核心設備。經過一年多時間數千次的試驗,熔鍊出高純度的石英玻璃。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拉光纖首先要熔鍊出合格的石英玻璃棒,這是一項危險的實驗,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爆炸。一次實驗中他不小心將四氯化硅液體噴進右眼,頓時眼睛劇痛暈倒在地。同事們趕緊將其送進醫院,醫生沒見過這種情況。趙梓森親自告訴醫生用蒸餾水衝眼睛、打吊針。眼睛剛一消腫,他又回到了實驗室。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經過3年的努力,趙梓森團隊終於用酒精燈、氧氣、四氯化硅等最基礎的原料拉制出我國第一根實用型光纖。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在1977年舉辦的"郵電部工業學大慶展覽會"上,趙梓森展示自行研製的光纖傳輸黑白電視信號而引起轟動,光纖通信被破格列為國家重點攻關項目,我國的光纖通信技術發展從此邁入了快車道。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1982年12月31日我國第一個光纖通信系統工程——“八二工程"按期開通,武漢市民可以通過光纖打電話了,這開創了我國數字化通信新紀元。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今年87歲的趙梓森仍一直關注著中國光纖通信發展的點點滴滴。八二工程全長13.3千米,速率8.448M/S,傳輸120路電話。現在我們的技術已可實現一根光纖上近300億人同時通話,1秒之內傳輸約130塊1TB硬盤所存儲的數據。趙梓森表示在未來,我國將朝著"超大容量、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光通信技術前沿不斷邁進。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趙梓森對自己在我國光纖通信技術上的重大貢獻看得很淡。每每有人敬稱他為"中國光纖之父"時,他都會擺擺手說:"就是我不搞光纖,還有別人會搞光纖,光纖是世界發展的方向,誰都會跟著來,我只是先走了一步而已。"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2006年中國、美國、韓國六大運營商在北京簽署協議,共同出資5億美元修建中國和美國之間首個兆兆級、10G波長的海底光纜系統——跨太平洋直達光纜系統。2019年科研人員在國內首次實現1.06P/S超大容量波分複用及空分複用的光傳輸系統實驗。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部分光通信領域已領先全球,趙梓森院士所在的武漢東湖高新區也已成為與美國硅谷齊名的"中國光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