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嫌孩子是“杠精”,独辟蹊径是“人精”


别嫌孩子是“杠精”,独辟蹊径是“人精”

【陈萍专栏】

别嫌孩子是“杠精”,独辟蹊径是“人精”!

原创作者|陈萍(河南省方城县育新学校教师)

法国作家司汤达曾说过:“一个具有天才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

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有才能的人,通常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绝不会因循守旧,这也是他们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和成功的原因。

可是对于培养孩子,太多的老师和家长都喜欢乖巧听话,做事情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而对言行思想异于常人的孩子总会视之为让人头疼的“奇葩”。

孰不知有时孩子有悖常理的“谬论”恰恰是“妙论”,孩子“离经叛道”走的“独木桥”往往更容易通向阳关大道。

01

曾被学校开除过的童话作家,

只因爱走“独木桥”!

郑渊洁是影响了中国三代人的童话作家,但他的创作之路却起源于母亲“要走独木桥”的教育观念。

郑渊洁曾这样谈母亲对他的影响:“我母亲个性突出。我小时候睡前她总给我讲一个故事。

故事大意是一群动物在野外玩,长颈鹿突然说不好了,发大水了。大家就往山上跑,却被一条大河拦住。河面上有两座桥,一座是有护栏的桥,另一座是独木桥。动物们纷纷选择了有护栏的桥,只有一只羊选择了独木桥。

有护栏的桥由于不堪重负垮了,动物们都掉进水中。只有那只羊由于选择了独木桥得以逃生。”

郑渊洁说:“母亲反复给我讲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一个道理:做事别和别人一样。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别嫌孩子是“杠精”,独辟蹊径是“人精”

当郑渊洁上小学开始学写作文时,他的妈妈就教育他:写作文时,凡是其他同学写过的,你不能写,一定要写与别人不一样的。

于是,郑渊洁就按照母亲灌输的教育理念走自己的“独木桥”。二年级时,老师让写《我长大了干什么》的作文,同龄的孩子们都梦想着成为科学家,郑渊洁却崇拜当时的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在作文中立志将来要当一名掏粪工人。

谁知这与众不同的题材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作文还登上了校刊。于是他更加热衷于走“独木桥”。

不料,后来郑渊洁“走独木桥”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次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郑渊洁却把题目改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来写。

郑渊洁擅自改题,老师很生气,就让郑渊洁重写。郑渊洁偏不写,还跟老师辩论。老师说不过他,就叫他到讲台上对着全班同学念一千遍“郑渊洁是咱们班最没出息的人”。后来自尊心强的郑渊洁在羞愤之下引爆了拉炮,结果就被学校开除了。

领郑渊洁回家的路上,郑爸爸对他说,“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

正是由于父母的教导和支持,才挖掘出了郑渊洁写作的潜力,促使他投身于文学创作。如今,他已是大名鼎鼎的童话大王,连续多年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

郑渊洁的例子充分说明:孩子在学习路上,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创新精神,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人步亦趋。

正如“导弹之父”钱学森所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所以说,孩子在学习中不墨守成规,不随波逐流是标新立异的表现,老师和家长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唱反调”,而对孩子武断地斥责,粗暴地打击。

02

遵循所谓的“标准答案”,

其实就是禁锢孩子的思想!

创新的前提必须要解放思想。可是,纵观当今的教育,太多的老师传授知识时都信奉权威教参的解析,让学生按这些“金科玉律”来死记硬背。

批改试卷也是严谨地参照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的。于是乎,改卷时,孩子们五花八门的答案就会让老师头懵。心烦气躁之下,老师大笔一挥,“唰唰唰”毫不留情几个大红叉。

孰不知,老师严苛地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循规蹈矩不是教学严谨,而是在禁锢学生的思想,抑制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叔本华说:“只有独立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

经常独立思考的孩子,他们的灵魂就会丰富而有趣,想法总会与众不同。老师和家长尊重孩子的想法,更能培养孩子独特的个性,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记得有一次,我给八岁的儿子讲《买椟还珠》的故事,讲完后我问他:“听完这个故事,你想对故事中的郑国人说什么?”

别嫌孩子是“杠精”,独辟蹊径是“人精”

儿子的答案是:“你选自己喜欢的东西买是对的,只是价钱掏得有点高了。你应该先问楚国人你只买盒子得掏多少钱,这样才划算。”

我听了哭笑不得,很显然,儿子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大相径庭。我对儿子说:“你这答案离题太远啊!楚国商人要卖的是珍珠,盒子只是用来装珍珠的,根本不值钱。郑国人只要盒子还回珍珠,说明他有眼无珠。”

儿子却不认同:“郑国人把不喜欢的东西还回去,只买下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有什么错?花钱不就是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吗?”

听了儿子的话,我陷入了深思。不可否认,他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只是按专家们的标准答案来,他的答案就显得离题太远了。

我们为什么总是信奉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不屑于孩子们的“奇谈怪论”?因为我们总认为孩子的思想还不成熟,经验还不够丰富,如果任由他们张扬个性,做题的答案就会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其实我们想错了。

强制性约束孩子的思维,武断地否决孩子独特的见解,只会让孩子变成墨守成规死板教条的书呆子。一旦做题中遇到老师没讲过的内容,他就会脑中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下笔。

教育孩子就应该像郑渊洁的父母那样,鼓励孩子标新立异,才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孩子。

03

别嫌弃爱质疑的孩子是“杠精”,

爱“抬杠”说明爱钻研!

今年6月份,福州8岁男孩小冯因质疑语文课文《羿射九日》出错上了热搜。小冯提出,课文中前一段写“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却又写道“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既然江河里的水蒸干了,那后羿是怎么蹚的?是不是课文出错了?”

小冯的妈妈将孩子的想法发布在朋友圈,很快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争议。

6月14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别嫌孩子是“杠精”,独辟蹊径是“人精”

在许多人看来,教科书是经过专家研究审核过的,就是标准无误的“圣贤书”。即使孩子心存疑虑,家长也往往会认为是孩子的见解谬误,绝对不敢明确指出来。

而小冯的妈妈得知孩子质疑《羿射九日》,她没有像其他妈妈那样毫不客气地用“课本上怎么会出错?你别自作聪明了”来回应孩子,而是经过分析判断,将孩子的见解公布于众。我们在感叹孩子才思过人之时,更对妈妈的教育方法大加赞赏!

这让我想到了教学过程中一个类似的例子:一位同事谈起他们班一个总让他头疼的学生,在他们学习陆游的《示儿》时,那个“奇葩”突然发问:“老师,‘家祭无忘告乃翁’太不合理了,陆游死了怎么还能听见他儿子家祭时说的话?”

同事觉得这个喜欢“抬杠”的学生在扰乱课堂秩序,就没好气地命令他闭嘴,还奚落他:“哪来那么多怪问题?下课了你问陆游去!”

其实这件事如果换作是我,我既不会搪塞那个学生,更不会呵斥他。我会给他解答:尽管陆游明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家祭时,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更能表达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心情啊!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别嫌弃孩子“不听话”、是“杠精”,越是想法“奇葩”的孩子越具备创新的天赋,越是容易在“独木桥”头开拓出阳关大道。我们要呵护他们的创新精神,尊重他们的见解。

最后我想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见解来做个总结:

解放儿童的头脑 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双手 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嘴巴 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空间 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中解放出来。

作者简介:陈萍,河南省方城县育新学校教师,擅长各类体裁的文学创作。在报刊和多家知名公众号发表作品近两百万字。

别嫌孩子是“杠精”,独辟蹊径是“人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