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嫌孩子是“槓精”,獨闢蹊徑是“人精”


別嫌孩子是“槓精”,獨闢蹊徑是“人精”

【陳萍專欄】

別嫌孩子是“槓精”,獨闢蹊徑是“人精”!

原創作者|陳萍(河南省方城縣育新學校教師)

法國作家司湯達曾說過:“一個具有天才稟賦的人,絕不遵循常人的思維途徑。”

這句話的含義是,一個有才能的人,通常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絕不會因循守舊,這也是他們能在眾人中脫穎而出和成功的原因。

可是對於培養孩子,太多的老師和家長都喜歡乖巧聽話,做事情循規蹈矩的乖孩子,而對言行思想異於常人的孩子總會視之為讓人頭疼的“奇葩”。

孰不知有時孩子有悖常理的“謬論”恰恰是“妙論”,孩子“離經叛道”走的“獨木橋”往往更容易通向陽關大道。

01

曾被學校開除過的童話作家,

只因愛走“獨木橋”!

鄭淵潔是影響了中國三代人的童話作家,但他的創作之路卻起源於母親“要走獨木橋”的教育觀念。

鄭淵潔曾這樣談母親對他的影響:“我母親個性突出。我小時候睡前她總給我講一個故事。

故事大意是一群動物在野外玩,長頸鹿突然說不好了,發大水了。大家就往山上跑,卻被一條大河攔住。河面上有兩座橋,一座是有護欄的橋,另一座是獨木橋。動物們紛紛選擇了有護欄的橋,只有一隻羊選擇了獨木橋。

有護欄的橋由於不堪重負垮了,動物們都掉進水中。只有那隻羊由於選擇了獨木橋得以逃生。”

鄭淵潔說:“母親反覆給我講這個故事就是要告訴我一個道理:做事別和別人一樣。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別嫌孩子是“槓精”,獨闢蹊徑是“人精”

當鄭淵潔上小學開始學寫作文時,他的媽媽就教育他:寫作文時,凡是其他同學寫過的,你不能寫,一定要寫與別人不一樣的。

於是,鄭淵潔就按照母親灌輸的教育理念走自己的“獨木橋”。二年級時,老師讓寫《我長大了幹什麼》的作文,同齡的孩子們都夢想著成為科學家,鄭淵潔卻崇拜當時的勞動模範:掏糞工人時傳祥,在作文中立志將來要當一名掏糞工人。

誰知這與眾不同的題材受到了老師的表揚,作文還登上了校刊。於是他更加熱衷於走“獨木橋”。

不料,後來鄭淵潔“走獨木橋”卻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一次老師佈置的作文題目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鄭淵潔卻把題目改成《早起的蟲子被鳥吃》來寫。

鄭淵潔擅自改題,老師很生氣,就讓鄭淵潔重寫。鄭淵潔偏不寫,還跟老師辯論。老師說不過他,就叫他到講臺上對著全班同學念一千遍“鄭淵潔是咱們班最沒出息的人”。後來自尊心強的鄭淵潔在羞憤之下引爆了拉炮,結果就被學校開除了。

領鄭淵潔回家的路上,鄭爸爸對他說,“孩子,沒關係,我在家教你。”

正是由於父母的教導和支持,才挖掘出了鄭淵潔寫作的潛力,促使他投身於文學創作。如今,他已是大名鼎鼎的童話大王,連續多年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

鄭淵潔的例子充分說明:孩子在學習路上,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創新精神,最忌諱的就是人云亦云,人步亦趨。

正如“導彈之父”錢學森所說:我們不能人云亦云,這不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新。

所以說,孩子在學習中不墨守成規,不隨波逐流是標新立異的表現,老師和家長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唱反調”,而對孩子武斷地斥責,粗暴地打擊。

02

遵循所謂的“標準答案”,

其實就是禁錮孩子的思想!

創新的前提必須要解放思想。可是,縱觀當今的教育,太多的老師傳授知識時都信奉權威教參的解析,讓學生按這些“金科玉律”來死記硬背。

批改試卷也是嚴謹地參照所謂的“標準答案”來的。於是乎,改卷時,孩子們五花八門的答案就會讓老師頭懵。心煩氣躁之下,老師大筆一揮,“唰唰唰”毫不留情幾個大紅叉。

孰不知,老師嚴苛地要求學生在學習上循規蹈矩不是教學嚴謹,而是在禁錮學生的思想,抑制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精神。

叔本華說:“只有獨立思考才是一個人真正的靈魂。”

經常獨立思考的孩子,他們的靈魂就會豐富而有趣,想法總會與眾不同。老師和家長尊重孩子的想法,更能培養孩子獨特的個性,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記得有一次,我給八歲的兒子講《買櫝還珠》的故事,講完後我問他:“聽完這個故事,你想對故事中的鄭國人說什麼?”

別嫌孩子是“槓精”,獨闢蹊徑是“人精”

兒子的答案是:“你選自己喜歡的東西買是對的,只是價錢掏得有點高了。你應該先問楚國人你只買盒子得掏多少錢,這樣才划算。”

我聽了哭笑不得,很顯然,兒子的答案與標準答案大相徑庭。我對兒子說:“你這答案離題太遠啊!楚國商人要賣的是珍珠,盒子只是用來裝珍珠的,根本不值錢。鄭國人只要盒子還回珍珠,說明他有眼無珠。”

兒子卻不認同:“鄭國人把不喜歡的東西還回去,只買下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有什麼錯?花錢不就是要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嗎?”

聽了兒子的話,我陷入了深思。不可否認,他說得也有一定的道理。只是按專家們的標準答案來,他的答案就顯得離題太遠了。

我們為什麼總是信奉所謂的“標準答案”而不屑於孩子們的“奇談怪論”?因為我們總認為孩子的思想還不成熟,經驗還不夠豐富,如果任由他們張揚個性,做題的答案就會天馬行空,不著邊際。

其實我們想錯了。

強制性約束孩子的思維,武斷地否決孩子獨特的見解,只會讓孩子變成墨守成規死板教條的書呆子。一旦做題中遇到老師沒講過的內容,他就會腦中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下筆。

教育孩子就應該像鄭淵潔的父母那樣,鼓勵孩子標新立異,才能培養出出類拔萃的孩子。

03

別嫌棄愛質疑的孩子是“槓精”,

愛“抬槓”說明愛鑽研!

今年6月份,福州8歲男孩小馮因質疑語文課文《羿射九日》出錯上了熱搜。小馮提出,課文中前一段寫“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下一段卻又寫道“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既然江河裡的水蒸乾了,那后羿是怎麼蹚的?是不是課文出錯了?”

小馮的媽媽將孩子的想法發佈在朋友圈,很快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爭議。

6月14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方微博回應稱:聯繫上下文,“蹚”字的確用得不恰當。教材編寫組正在認真研究,會對教材適當修改,下個版本的教材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別嫌孩子是“槓精”,獨闢蹊徑是“人精”

在許多人看來,教科書是經過專家研究審核過的,就是標準無誤的“聖賢書”。即使孩子心存疑慮,家長也往往會認為是孩子的見解謬誤,絕對不敢明確指出來。

而小馮的媽媽得知孩子質疑《羿射九日》,她沒有像其他媽媽那樣毫不客氣地用“課本上怎麼會出錯?你別自作聰明瞭”來回應孩子,而是經過分析判斷,將孩子的見解公佈於眾。我們在感嘆孩子才思過人之時,更對媽媽的教育方法大加讚賞!

這讓我想到了教學過程中一個類似的例子:一位同事談起他們班一個總讓他頭疼的學生,在他們學習陸游的《示兒》時,那個“奇葩”突然發問:“老師,‘家祭無忘告乃翁’太不合理了,陸游死了怎麼還能聽見他兒子家祭時說的話?”

同事覺得這個喜歡“抬槓”的學生在擾亂課堂秩序,就沒好氣地命令他閉嘴,還奚落他:“哪來那麼多怪問題?下課了你問陸游去!”

其實這件事如果換作是我,我既不會搪塞那個學生,更不會呵斥他。我會給他解答:儘管陸游明知道人死了就什麼也不知道了,可他還是囑咐兒孫們在家祭時,不要忘記把收復中原的消息告訴他。這種看似矛盾的說法,其實更能表達詩人看不到祖國統一死不瞑目的心情啊!

綜上所述,充分說明,別嫌棄孩子“不聽話”、是“槓精”,越是想法“奇葩”的孩子越具備創新的天賦,越是容易在“獨木橋”頭開拓出陽關大道。我們要呵護他們的創新精神,尊重他們的見解。

最後我想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見解來做個總結:

解放兒童的頭腦 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雙手 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嘴巴 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空間 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中解放出來。

作者簡介:陳萍,河南省方城縣育新學校教師,擅長各類體裁的文學創作。在報刊和多家知名公眾號發表作品近兩百萬字。

別嫌孩子是“槓精”,獨闢蹊徑是“人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