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成“槓精”?親子溝通講究技巧,家長可藉助“第三者效應”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聰明瞭,家長都說不過孩子了,“一言九頂”對孩子來說易如反掌,家長氣急敗壞,很多時候都在瘋狂忍耐,打罵孩子又怕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說教孩子又發現孩子話太多。

前段時間有網友給我留言,問道:“孩子老是頂嘴,實在說不過的時候可不可以動手打他?”

在家長的眼裡,可能孩子頂嘴的行為就是對家長得不尊敬,挑戰為人父母的底線,是一種極不禮貌的挑釁行為,是應該的得到適當的懲罰的。

孩子變成“槓精”?親子溝通講究技巧,家長可藉助“第三者效應”

“為什麼我說的好好的,他就是聽不進去我說的話呢?”鄰居家小泥鰍從小活潑可愛,周圍的人都很喜歡這個孩子,但是最近卻經常聽見他媽媽在家裡突然怒吼一聲:“閉嘴!”泥鰍媽看起來真不像會生氣的人,竟然能大聲喊了,是不是最近壓力太大了?

有一天,我準備下樓買菜,一開門就看見小泥鰍在樓梯裡坐著,眼淚汪汪的,我就問怎麼回事,然後從家裡拿了一塊西瓜給孩子,讓他別哭了,後來想了想,我又回去取了一塊給小泥鰍,告訴他把這塊西瓜給媽媽,

孩子變成“槓精”?親子溝通講究技巧,家長可藉助“第三者效應”

小泥鰍沒說話,也沒接過去,我就知道是和媽媽吵架了,於是我就跟小泥鰍講他的媽媽一天有多忙,多辛苦,有多在意他,說著說著孩子就接過了西瓜,衝我點了點頭,我告訴他去敲門,把西瓜給媽媽,跟媽媽說聲謝謝。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要說謝謝而不是對不起,我想說的是,親子溝通是需要技巧的,沒能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家長也是有一部分責任的。

一、孩子變成“槓精”天天頂嘴不一定是有意為之的

1. 孩子的自我意識

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頂嘴都有著不同的意義,孩子可能並沒有把頂嘴看成很厲害的事情,比如3歲的寶寶頂嘴,多數實在發表自己的意見,4歲的寶寶可能就是自然反應,5歲的寶寶可能就是試圖反抗等等。

孩子變成“槓精”?親子溝通講究技巧,家長可藉助“第三者效應”

但是在家長的眼裡,這就是“大不敬”行為了,大點的孩子經常和父母爭辯這其實是好現象,說明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有能力解決問題了。

2. 好奇心和逆反心理

孩子長大以後都會經歷逆反心理,對外界總是充滿牴觸,這是因為他們已經脫離了兒童時代,對很多現在的事物會產生不適應,這個時候總是限制孩子的各種行為,會讓孩子內心產生不滿的情緒,甚至會出現反著家長的意願的行為。

孩子變成“槓精”?親子溝通講究技巧,家長可藉助“第三者效應”

面對孩子變成槓精,家長因該怎麼做?

1. 先反思

孩子一直和自己頂嘴,是不是自己的情緒太激動、反應太強烈,有沒有在亢奮的情緒狀態下說出一些過分的話刺激到了孩子,甚至做出了不理智的判斷錯怪了孩子,這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是“閉嘴”。

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點其他的事情,把事情的經過在大腦裡梳理一遍,順便調整一下情緒,冷靜下來以後,好好思考怎麼和孩子溝通。

孩子變成“槓精”?親子溝通講究技巧,家長可藉助“第三者效應”

2. 冷處理

孩子和你定罪的時候,兩個人都處於比較亢奮的狀態,一直持續槓下去,可能就不是抬槓那麼簡單了,我們做父母的,最好是這個時候和孩子保持一定距離,不是有句話叫“眼不見心不煩”嗎,兩個人離開點,給對方冷靜下來的時間。

在冷靜的時候不要想孩子說了什麼,不要想消極的東西,因為頂肯定不是和顏悅氣的說話,頂嘴是有孩子的情緒的,有時候可能會口無遮攔,不要在意那些難聽傷人的話。

孩子變成“槓精”?親子溝通講究技巧,家長可藉助“第三者效應”

時刻提醒自己是孩子的家長,我們是成年人,我們要更理智,不和小孩子生氣,孩子說那樣的話說出來的是他的心情,不是他本意,孩子不會控制情緒,家長也不會,那正好組團吧,哪個都不成熟,誰也別嫌棄誰。

想和孩子有效的溝通,家長可以藉助“第三者效應”

很多家庭都會出現這樣一幕,孩子和媽媽吵得不可開交,一個面紅耳赤,一個老淚縱橫,這時候爸爸出場說了幾句話可能就揭開了兩個人的心結。

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提出,有時候直接勸說,不能實現目的的時候,可以藉助第三者來進行轉達,這樣子的效果比直接勸說更有效。轉化到孩子和家長這邊來看也是一樣的。

孩子變成“槓精”?親子溝通講究技巧,家長可藉助“第三者效應”

如果家長想要孩子改正什麼缺點,總是跟孩子說也沒有什麼效果,但是小朋友指出這個毛病來,他就很注意這個問題了。

第三者效應對於解決親子溝通是非常有效的,通過第三者的介入,讓孩子瞭解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自己的做的不好的地方,引導孩子反思,孩子反而更加願意接受建議並且加以改正。

俗話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需要第三者的介入,當孩子聽不進去家長得教育,有反抗情緒和不滿心理的時候,就應該尋求第三者的幫助,讓第三者出面協調。

孩子變成“槓精”?親子溝通講究技巧,家長可藉助“第三者效應”

在孩子的眼裡,第三者沒有參與自己和爸爸或者媽媽的戰鬥,對於親子利益沒有任何關聯,屬於中立的態度,內心更願意接受第三者的說法,聽取並遵從。

第三者的表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長和孩子接觸的時間最長,對孩子進行表揚次數是最多的,所以孩子往往對家長的表揚“免疫”了,得到第三者的表揚會讓他們更激動,更有成就感,從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家長和孩子溝通碰壁了以後,不要自己硬撐著,積極地尋求第三者的幫助,對親子溝通、情感都有很好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