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龙脉!火烧1500年历史的古城太原的罪人是宋太宗赵匡义

随着南方归于一统,太宗的目光自然而然地瞄准了大宋王朝北方的那个老邻居兼老冤家:北汉。

此时的北汉,经过宋太祖时期的三次征伐,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与如日中天的大宋帝国相比,实在是弱得有点可怜。

这一点,宋太宗还是很有自信的,即位之初,他就曾很肯定地告知齐王廷美: “太原,我必取之!”

为破龙脉!火烧1500年历史的古城太原的罪人是宋太宗赵匡义

太平兴国四年( 979)正月,新年刚过,宋太宗就迫不及待地举行了朝会,正式商议攻打北汉之事。

军事方面的事情,当然首先要征求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意见。

于是,宋太宗问枢密使曹彬:“周世宗和我朝太祖都曾经亲征太原而不下,是什么原因?难道是太原城坚固难克吗?”

曹彬摇摇头,很肯定地回答:“周世宗的时候,猛将史彦超败于石岭关,导致军心动摇,士气受沮,不得已而退兵。太祖时,驻军于甘草地中,部队水土不服,导致士卒腹泻,不得不中止。因此,这两次退军,都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与所谓的太原城坚固难克,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太宗点点头,又问道:“我准备举兵伐太原,爱卿以为如何?”

曹彬立刻正色道:“如今,国家兵甲精锐,万众一心,以此吊民伐罪之师,征讨太原,如同摧枯拉朽一般,有何不可。”

一向听领导话的曹彬,说话果然正合领导心意。

宋太宗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决意北伐。

宰相薛居正等人老成持重,出面劝谏道:“昔日,周世宗出兵攻太原,北汉依仗契丹之援,坚守不出,最终周军师老兵疲,不得不退军。太祖时,我军于雁门关以南大破契丹援军,并把北汉的居民全部迁移至我国境内的河洛一带居住,大大削弱了其国力。北汉虽然巢穴还在,但是危困已久,我们得其国,不足以开辟疆土,舍其国,北汉也不足为患,还望陛下三思而行。”

宋太宗看了看宰相,微微一笑,朗声说道:“如今,事同而势异,彼弱而我强。当年,先皇打败契丹,迁徙北汉居民,削弱敌方国力,目的何在?不正是为了有朝一日兴兵平定北汉吗?这不正是今日之事吗?!”

言毕,宋太宗凌厉的目光扫过了群臣,定格在遥远的北方,掷地有声地说道:“朕计决矣,卿勿复言!”

征伐北汉的事情,就这样确定了。

随后,宋太宗任命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作为总指挥,统帅各路兵马。

河阳节度使崔彦进、 彰德节度使李汉琼、 桂州观察使曹翰、 彰信节度使刘遇皆归潘美节制。

围攻太原城的任务也划分的很清楚:

崔彦进攻太原城东面,李汉琼攻南面,曹翰攻西面,刘遇攻北面。

为了防备幽州方向的契丹援军,宋太宗特地任命猛将兄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命其率军于石岭关一带做好狙击契丹援军的准备。

同时,命西上阁门使田仁朗(李飞雄事件中那位有勇有谋的大将)、阁门袛侯供奉官刘绪巡查太原城四面的壕沟营寨,检阅各类攻城用的云梯、冲车、洞屋等军械。

这些部署,就一个目的:隔断北汉之援军,困住太原之孤城。

一切部署妥当,宋太宗于长春殿正式设宴为大军践行,并亲自授予潘美等人作战方案。

这次宴会,太宗还特地邀请了各地的降王赴宴,南汉刘鋹、吴越钱俶、漳泉陈洪进等人皆在场。

心灵手巧的刘鋹同志,很会来事儿,趁着太宗高兴之际,离席向皇帝敬酒,笑着说:“朝廷的威名远播,昔日四方割据之主,今天全都俯首就坐。几天后,陛下平定北汉,刘继元也当归降于此。今天,微臣斗胆,恳请陛下赐臣一项特权。”

宋太宗听了刘鋹的话,很是受用,笑道:“爱卿尽管直言。朕准了便是。”

刘鋹笑嘻嘻地说:“微臣是率先来归朝廷的,我只希望,陛下平定太原,一统天下之时,我能做各国降王之长。”

宋太宗一听,哈哈大笑,当场就给了刘鋹丰厚的赏赐。

哎,真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啊,不服不行。

刘鋹,治国无能,马屁功夫,还真是独步天下。

【御驾亲征】

为破龙脉!火烧1500年历史的古城太原的罪人是宋太宗赵匡义

太平兴国四年( 979)二月,北征大军出发不久,宋太宗决定御驾亲征。

既然皇帝要亲征,那么谁留下来看家呢?

最初,太宗准备让四弟廷美

留守京师,还曾亲口对廷美说:“把东京交给你,朕出征就放心了。”(哦……是吗?)

此时,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开封府判官吕端。

吕端劝说赵廷美:“主上栉风沐雨,不畏艰苦,亲征太原,大王您是主上身边最亲的人,理当为天下臣民作出表率,应该跟从主上出征才是。如果留下来驻守京城,恐怕不太合适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赵廷美顿觉有理,于是立刻向太宗请求随行出征。

经过反复几次奏请,宋太宗欣然(注意这个词)同意。

事实证明,吕端的判断无比准确:宋太宗最放心不下的,恰恰就是四弟廷美。

如此精准的眼力,注定了吕端不会仅仅只是一个开封府判官而已,在不久的将来,更大的舞台在等待着他。

二月七日,宋太宗宣告亲征太原,改命宰相沈伦为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负责镇守京城,命宣徽北院使王仁赡为大内都部署,晋王府旧臣、枢密承旨陈从信(曾经解决京师运粮难题的开封府谋士)为大内副都部署,共同负责皇宫内廷的安全。

皇弟齐王廷美、皇侄武功郡王德昭、皇长子德崇等皇亲贵戚以及宰相以下诸多朝廷重臣均跟随太宗出征。

二月十五日,一切安排妥当,宋太宗正式出发,亲征太原,帝国的北方,一时战云密布。

为破龙脉!火烧1500年历史的古城太原的罪人是宋太宗赵匡义

【契丹出兵】

惶惶不可终日的北汉,急忙派使者赴辽朝告急。

辽景宗得报大惊,立刻派人到宋朝质问,为何出兵北汉?

宋太宗冷冷地表示:“河东逆命,理当讨伐,如果辽朝不出兵救援,那么我们合约如前,否则的话,惟有战耳!”

这一番话掷地有声,简直就是,霸气侧漏!

此时的宋太宗,面对强敌契丹,敢于如此说话,那是有底气的,这底气就来自三十万精锐的中央禁军,太祖留给他的“兵甲精锐、益以精强”的虎狼之师!

而辽景宗也很清楚,国力孱弱的北汉,在强大的宋朝大军面前,已经危如累卵,从宋太宗的架势来看,此次宋军对于太原更是志在必得。于是,他也不敢怠慢,立刻派出南府宰相耶律沙为总指挥,宗室冀王耶律敌烈为监军,率大军即赴太原,救援北汉小朝廷。

耶律沙率军出发后,辽景宗思前想后,担心耶律沙有失,于是,又很快派出了第二支援军: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军,急趋太原。

后来的事实证明,辽景宗的担忧不无道理,而耶律斜轸这支援军果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为破龙脉!火烧1500年历史的古城太原的罪人是宋太宗赵匡义

就在辽景宗加紧调兵遣将,驰援太原之时,宋太宗的亲征大军已经迅速向北挺进了。

由于是皇帝御驾亲征,宋军士气格外高昂,仅仅四天时间,便已抵达帝国北部重镇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

就在宋太宗准备于澶州渡过黄河之际,远远看见渡口边站着一个身着绿袍的地方官员,毕恭毕敬地迎接大军渡河,并称有章上奏。

眼见地方官员如此懂事,太宗很是欣慰,于是,命内侍即刻前去取来奏章阅览。

宋太宗拿起奏章,突然眼前一亮。

原来,奏本封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字“临江县主簿宋捷”。

宋太宗看到此人的名字,不禁心中大喜,高兴地对左右说道:“宋捷,好名字啊!宋捷,宋捷,宋军大捷嘛!好兆头,好兆头,此行我军必定大胜!”

心情大好的宋太宗,立刻召见了宋捷,然后,大笔一挥,当场任命宋捷同志为将作监丞。

由一名从九品的地方小官,升任从五品的中央高官,连升三级的奇迹就这样真实的发生了,想来,宋捷实在是要好好感谢父母的:多亏名字取得好啊!

为破龙脉!火烧1500年历史的古城太原的罪人是宋太宗赵匡义

三月一日,宋太宗抵达帝国北部边境的军事要地: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

太宗在此盘桓多日,居中调度指挥各路宋军,先后命令尹勋、齐延琛、侯继隆、王撰等大将分兵攻打隆州、盂县、沁州、汾州等地,扫清太原的外围据点,彻底孤立刘继元。

此时,北汉的告急文书如同雪片似的飞向辽国,在刘继元几近哀求之下,三月十六日,辽朝的第一支援军耶律沙部星夜兼程,终于赶到了石岭关(今山西省盂县北)附近。

至此,宋军北伐的一场关键战役——石岭关之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石岭关之战】

石岭关位于并州、 代州、 云州、 朔州的要冲之地, 雄踞太原东北约一百二十里,是辽军自幽州一带救援太原的必经之路。

就在辽军耶律沙部进抵石岭关之际,猛将兄郭进早已率宋军在此守候多时,他所扼守的正是关前的一道深涧,此处群山环绕,沟深水急,又是辽军必经之地,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伏(tu)击(zai)点(chang)。

果然,辽军行进至此,被深涧所阻,踌躇不前。

统帅耶律沙见涧水湍急,对岸宋军严阵以待,慎重起见,决定暂停进军,就地扎营,等待后援。

监军耶律敌烈与大将耶律抹只自恃辽军精锐,根本没把宋军放在眼里,两人立功心切,愤然道:“丞相未免太怯懦!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今我军兵势正锐,士气正高,理应勇往直前,怎能畏敌避战?且太原危急,盼我援军,如子盼母,我们岂能临危不救,坐视不理?如果丞相害怕宋军,那就请你在后方压阵,看我等一举破敌!”

说罢,二人率本部兵马,直冲深涧。

监军可是代表皇帝监督全军的啊,更何况,这位耶律敌烈同志还是皇帝的亲戚,御封的堂堂冀王,现在,这位爷不管不顾地往前冲,就把耶律沙逼到了墙角,如果不出击,万一监军大人有个闪失,将来肯定吃不了兜着走。

耶律沙摇摇头,无可奈何,只好挥军急进,跟着敌烈一部掩杀过来。

郭进在山涧边,居高临下,看得分明,眼见辽军犹豫了一阵后,突然一支队伍率先冲出,随后的大部队停顿一会后,仓促进发,整体阵型已显散乱,加之涧深水急,河道狭窄,辽军士兵在沟涧里互相争渡,乱作一团,毫无章法。

郭进微微一笑,令旗一挥,守候多时的宋军如下山猛虎,直扑正在渡涧的辽军。

兵法有云:半渡而击。

此情此景,正应兵法。

只见,士气高涨的宋军将士杀声震天,趁势而下,忙着涉水而过的辽军措手不及,方寸大乱,首当其冲的,正是刚才轻敌冒进的耶律敌烈和耶律抹只的部队。

宋军如砍瓜切菜一般,给予这股敌军迎头痛击,辽兵抵挡不住,抱头鼠窜,人马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

耶律敌烈及其儿子哇哥,耶律沙的儿子德里,突吕不部节度使都敏、黄皮室详稳(辽朝武将官职,相当于中央宿卫军司令)唐筈均战死于乱军之中。

耶律沙见败局已定,赶紧收拾残兵,慌忙溃退。

猛将兄郭进充分发扬了“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指挥宋军穷追猛打。

就在耶律沙的部队难以脱身、面临被宋军全歼的关键时刻,辽朝名将耶律斜轸率援军终于赶到。

耶律斜轸见状立刻扎住阵脚,命令军中弓箭手突前,万矢俱发,箭如雨下,总算是遏制住了宋军的凌厉攻势。

耶律沙终于捡回了一条老命。

经此一败,辽军再也不敢踏足石岭关半步,耶律斜珍和耶律沙合兵一处,匆匆撤回了辽朝境内,驻军于幽州城附近,在不久的将来,这支辽军将再次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关键作用。

为破龙脉!火烧1500年历史的古城太原的罪人是宋太宗赵匡义

【围攻太原】

石岭关一役,宋军一举击溃数万辽军精骑,赢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猛将兄郭进立刻向宋太宗报告了石岭关大捷的好消息。

太宗收到捷报,大喜,对群臣说道:“辽朝援军已败,退回敌境,石岭关一带不必担忧了。北汉外援断绝,太原指日可下!”

随即,起驾镇州,直趋太原。

此时的太原城早已被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潘美坐镇中军指挥,崔彦进、李汉琼、刘遇、曹翰、米信、田重进等猛将,率领各自军队,日夜攻打城池,很好地履行了门前三包责任制的承诺。

在各位猛将兄的招呼下,太原城已经陷入了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困境。

四月二十二日,宋太宗御驾顺利抵达太原城下,驻扎于汾水东岸。

众位猛将兄见皇帝亲临,都想在领导面前露一手,于是,督战更急,宋军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攻势之猛,居然达到了这种程度:

在宋军的连番冲击下,太原城的城垛(弓箭手躲在后面放箭的那个掩体)竟然都被一个个地削平了。

乖乖,宋军此行何止是攻城啊,更像是来搞拆迁的。(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

疲于奔命的北汉守军,此时士气低落,萎顿不堪,更要命的是,坏消息,却一个接一个的袭来:

被寄予厚望的辽朝援军已经大败于石岭关,撤回辽境,这路援军已经指望不上了。

前两天朝廷派往辽朝求援的秘使,又被那个天杀的郭进逮住咔嚓了,现在那个倒霉使者的脑袋正在城下示众呢。

驸马都尉卢俊,从代州飞奔至辽朝告急,但是,辽朝拒绝了再次发兵救援的请求,这下,契丹爹爹也指望不上了。

反观宋军,正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四月二十三日上午,阳光明媚,春风和煦,太原前线,一片春意盎然,刚刚抵达前线的赵炅同志顾不上休息,一大早就来到攻城部队视察,亲切看望了为大宋帝国统一事业浴血奋战的广大将士们。

在一处战壕里,赵炅同志拉起了一位小战士的手,与他促膝长谈,详细询问了其家庭状况,在部队的学习生活情况,当得知前线伙食充足,战士们一顿能吃三个馒头时,赵炅同志非常高兴,强调要继续保障物资供应,确保战士们吃得饱吃得好,并勉励小战士继续为人民多做贡献,为国家多杀敌人。

在一座指挥所里,赵炅同志亲切接见了前线指挥官,视察了前沿阵地部署情况,听取了近期的攻城战斗汇报,当得知敌军已经弹尽粮绝,走投无路时,他高兴地表示,全体将士要继续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坚决彻底地消灭一切敢于顽抗的敌人,将大宋帝国的旗帜插上太原城头!

将士们纷纷表示,一定牢记皇帝教导,倍加珍惜军人荣誉,坚决完成上级下达的作战任务,请领导放心,请组织放心,请人民放心!最后,在雄壮的军乐声中,赵炅同志亲切地接见了大宋帝国某兵团全体指战员并合影留念。

城里是垂头丧气,城外是士气高昂,太原城已命悬一线。

自信满满的宋太宗,立刻写了一份手诏,派人送至城内,招降北汉主刘继元。

没想到,嘴硬的刘继元,居然一口回绝,准备困兽犹斗。

赵炅同志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果断地使出了杀手锏。

于是,大宋帝国部队中央杂技团闪亮登场!

原来,宋太宗早就从军中挑选了好几百人,成天练杂技,项目就是耍剑。

具体玩法如下:

把利剑高高地抛向空中,然后翻几个筋斗,腾挪跳跃,左扭右转,再稳稳把落下来的剑接住。

这种杂技,一个人玩的时候,还没什么,顶多只是觉得惊讶。

但是,当好几百人一起玩的时候,这场景就有意思了:只见银光一闪,亮瞎双眼,定睛一望,空中飞起无数利剑,仿佛雪花乱舞,在阳光的映照下,寒光四射,杀气逼人,简直就是“透心凉、心飞扬”,尤其是那利剑划破长空而发出的金属嘶鸣声,呼啸而来,闻者无不胆寒。

此时,下面方阵闪转腾挪,旋而不乱,在一片剑雨中,无数人头晃动,仿佛刹那间,即将鲜血四溅,就在观者屏住呼吸之时,突然乱剑被齐刷刷接住,众人挥剑慢舞,轻灵婉转,终于达到人剑合一的最高境界。(此处,应有掌声。)

这一惊一乍的,实在是特么太刺激了!

当初,宋太宗在接见辽朝使者的时候,就用这招,把对方唬得浑身战栗,不敢直视。

这次,又到了表演的时候了,想想都很兴奋啊。

于是,宋太宗亲自压阵,客串团长,领着杂技团绕场一周,在太原城下搞起了巡回表演,杂技团的同志们大受鼓舞,使出了吃奶的功夫,施展浑身解数,表演更加惊险刺激,一朵朵剑花在空中不停的:旋转,跳跃,我闭着眼……尘嚣看不见,你沉醉了没……

沉醉倒是没有,吓人却是真的。

太原城上的北汉守军全都看傻了,一个个目瞪口呆!

为破龙脉!火烧1500年历史的古城太原的罪人是宋太宗赵匡义

【北汉臣服】

宋太宗对敌人搞起了心理战,对自己人又搞起了激将法。

一天早上,赵炅同志煞有其事地披上铠甲,拿上宝剑,亲自来到太原城下督战,甚至准备亲冒矢石,冲到攻城一线慰问将士,左右大臣吓得脸都白了,死命劝止。

太宗清了清嗓子,运足了中气,提高了调门,高声说道:“将士们争先恐后,奋不顾身,我作为领导,怎么忍心坐视,无动于衷呢!我一定要到前线去,到前线去,前线去,线去,去……”

说罢,作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状,几个身边的近臣,你抱大腿,我搂胳膊,愣是把太宗拦下来了。

前线的将士们听说,皇帝不顾个人安危,要亲自上阵杀敌,顿时感动得眼泪哗哗,全军士气高涨,一个个如同打了鸡血似的,顶着滚木礌石就往城墙上冲。

城下宋军的弓箭手也纷纷射箭,掩护大军攻城,箭矢一根根插进城头,远远望去,仿佛太原城上盘踞着无数刺猬。

就这样,在宋太宗的亲自督战下,宋军从四月底猛攻至五月初,北汉守军已经渐渐不支,太原城内人心惶惶。

正在宋军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太原之际,突然城门开了,一队人马冲了出来,宋军攻城士兵以为是敌军出城挑战,二话不说,将这队汉军围了个水泄不通,杀红了眼的宋军,招呼也不打,立刻杀了为首的将领:北汉宣徽使范超。

奇怪的是,不一会儿,太原城上,一队北汉士兵押来了范超一家老小,全部在城头枭首示众,抛于城下。

原来,范超同志是来投降的。

可惜,碰到宋军杀在兴头上,糊里糊涂做了刀下之鬼。

这倒霉催的……

可见,投降的确是个技术活,把握不好,那可真是要命啊。

不过,范超之死,并不能遏制太原守军的投降风潮,北汉将领仍然源源不断地出城投奔宋营。

宋军也在积聚最后的力量,在皇帝和众位猛将兄的严令下,全军发起了总攻,数月的血战,无数的牺牲,所压抑的愤怒情绪,仿佛在那一刻陡然迸发,将士们如潮水般涌向太原城,一次一次地用血肉之躯撞击着坚固的城墙,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就在全军将士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太原之时,后方却传来了皇帝的命令:stop!

Why?

原来,关键时刻,赵炅同志突然慈悲心泛滥,眼看士气太旺,全军将士遏制不住战斗的怒火,担心城破之后,士兵顺势屠城,无法控制,于是,干脆先浇了一盆凉水,让他们先冷静冷静。

崔彦进、曹翰等人面面相觑,无可奈何。

好吧,你是领导,你说了算。

于是,全军收工,回营睡觉。

赵炅长出一口气,拿起笔,再次起草受降诏书,命一名箭法高超的士兵将诏书射进了太原城中。

疲惫不堪的北汉守军已经无心恋战,太原城内百姓也在各自准备逃难,此时,退休在家的北汉老臣左仆射马峰终于决定站出来为民请命,于是,他强撑病体,进宫觐见北汉主刘继元。

君臣两人相见,不禁潸然泪下,马峰言辞恳切地劝道:“陛下,如今我朝外无援军,内无粮草,士卒疲乏,百姓困顿,再与宋军周旋,恐怕也只是徒增伤亡而已。昨日宋军猛攻之下,太原城池险些不保。臣恐城破之日,生灵涂炭,宫室民舍,毁于一旦。事到如今,还望陛下以社稷百姓为重,速做决断。”

刘继元听完,一言不发,呆呆地望着偌大的宫殿,良久,叹出一口气,点了点头,决定正式向宋朝投降。

五月五日夜,北汉客省使李勋奉刘继元之命,携降表出城,朝见太宗。

宋太宗大喜,收下降表,命通事舍人薛文宝持诏书入城安抚民众。

五月六日清晨,天刚放亮,刘继元便率领文武百官,着白衣素服,来到城门下,手捧传国玉玺,跪于道旁,待罪听命。

宋太宗端坐于御辇之上,远远望见刘继元俯首称臣,想到这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终于被自己亲手平定,这座令周世宗、宋太祖都无可奈何的太原城,终于在自己脚下臣服,心中顿觉快意无比,于是,立刻下诏赦免了刘继元的罪过,授其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封彭城郡公,并给予丰厚的赏赐。

就在宋太宗高高兴兴于在城门口接受刘继元投降之时,却突然传来消息:据守城东的北汉猛将刘继业仍然在负隅顽抗。

刚刚投降的刘继元闻言,不禁汗如雨下,“陛下,臣死罪!”

“哦,刘继业”宋太宗沉吟道,“朕素闻此人大名,据说骁勇善战,是一员猛将。朕想今日收降此人,为我大宋效力,不知爱卿可否为朕走一趟?”

“遵旨!臣立刻就去!定将继业带来面圣!”刘继元抹了抹脑门上的汗,飞奔入城。

刘继业见旧主亲自来劝降,不禁放声痛哭,他朝北面往北汉宫廷的方向拜了三拜,算是尽了臣子最后的本分,然后,脱下盔甲,放下武器,跟随刘继元出城,来到太宗御驾前,叩头谢罪。

宋太宗非常高兴,亲手扶起刘继业,称赞其忠君爱国,尽职尽责,当面授予左领军卫大将军的官职,令其恢复本姓,称杨业。

刘继业本名杨崇贵,其父杨信系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土豪,在五代乱世中占据麟州,自称刺史。

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一个小小的麟州刺史实在是不太好混,为了赢得周边各大势力的支持,杨信便把身为长子的杨崇贵送去太原作为人质。

没想到,聪明伶俐、勇敢善战的杨崇贵到了太原后,很快就得到了当时的河东节度使刘崇的赏识,成为其帐下一员虎将,为避刘崇之名讳,又改名为杨重贵。

后来,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遂赐杨重贵国姓,并认其做义子,正式改名刘继业。

此次,刘继业跟随旧主刘继元降宋之后,托宋太宗的福,终于恢复了杨姓,单名业。

至此,杨业同志的户籍姓名变更过程如下:

杨崇贵——杨重贵——刘继业——杨业。

入宋之后的杨业,深感朝廷恩德,全力为国守边,后来成长为威震天下的宋朝名将,他和他的儿孙们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并被逐渐改编成各种版本,最终形成了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民间演义《杨家将》,杨业就是老百姓所俗称的“杨老令公”。

得了一员猛将,宋太宗非常高兴,遂命杨业协助潘美,接管太原城的军务,清点兵器,安置降卒。

五代十国的最后一名成员北汉,终于归队。

这个北方的小朝廷,共历四主,享国29年。

最终,连同10州,1军,41县的土地,3.5万户居民,3万军队,全部纳入宋朝版图,中原就此混元归一,大宋王朝九合诸侯、一统华夏的事业,就此基本完成。

【火烧太原】

暮色苍茫中,宋太宗率群臣登上了太原城墙,举目四望,远山含翠,汾水盘绕。

“好一座雄城!”太宗不禁感叹道。

如今,这座号称“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北方雄城,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囊中之物,宋太宗不禁心潮澎湃,豪情万丈。

回想起当年,周世宗、宋太祖曾亲征太原,数次北伐,均在这座坚城之下,铩羽而归,这一次,自己虽然终于拿下这座北都“霸府”,但是也付出了无数士兵的性命,长达数月的血战,代价是巨大的。

何况,当地百姓向来称太原为“龙城”,民间也盛传太原城有“王气”。

更重要的是,还有实证,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正是发迹于此。

迷信天命的宋太宗,对此,自然是不能忍。

为了彻底摧毁太原城所谓的“王气”,宋太宗一拍脑袋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摧毁太原城!

于是,宋军遵照太宗旨意,搞起了暴力拆迁,命令城中百姓全部迁出,并四处纵火,焚烧房舍,一部分老弱居民来不及出城,竟然被活活烧死。(“纵火焚太原庐舍,老幼趋城门不及,焚死者甚众。”)

为破龙脉!火烧1500年历史的古城太原的罪人是宋太宗赵匡义

可怜!可叹!可悲!可恨!

回想起当初,慈悲心泛滥的赵炅同志,自称“担心屠城”而暂停进攻的慈善家面孔,如今前后对比,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此刻的大宋皇帝赵炅,正陶醉于自己的赫赫武功之中,哪还顾得上太原百姓的死活,或许,这一把火,本来就是他对太原居民拼死抵抗的刻意报复。

“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太原城,就这样被一把大火,烧成了灰烬。

宋太宗仍不放心,又命人掘开汾、晋之水,彻底淹没太原旧城。

至此,火烧水淹之下,这座已经拥有1500年历史的古城终究毁于一旦,成为一片废墟。

洋洋得意的宋太宗,把太原改为平晋县,降低其政治地位,又将临近的榆次县改为并州,作为管理该地的新机构,将“太原”这个名称彻底抹去。

荡平北汉,统一中原,在宋太宗看来,实在是足以媲美历代明君的大事业,毕竟周世宗、宋太祖等一代雄主没有办到的事,自己办到了,于是,他即兴创作了《平晋赋》和《平晋诗》,令群臣唱和,又将自己所住的行宫改为佛寺,赐名平晋寺,撰文刻石以记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